簡介: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于浙江諸暨苧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于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吳王被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這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她的身上體現出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情操。后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后,她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后人的懷念。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嬋并稱為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而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少女西施 溪邊“沉魚”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諸暨苧蘿村。苧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家居住在西村,故名西施。西施的父親靠賣柴為生,母親浣紗,她從小就常常跟隨母親在村子西邊浣紗,因此很多人稱她為“浣紗女”。 西施自小生的漂亮,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稟賦絕倫,舉手投足之間都有著奇特的美感。但她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見她手捂胸口,雙眉皺起,流露出一種嬌媚柔弱的女性美。當她從鄉間走過的時候,鄉里人無不注目贊嘆:好美的女子! 一次,西施在溪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出她俊俏的身影,人水交映,顯得更加美麗。這時,水里嬉戲的魚兒看見了西施的倒影,就那樣傻傻愣住了,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后來在當時的越國,幾乎人人皆知。 國難當頭 西施入宮 時值春秋諸侯爭霸,戰事頻繁的年代。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淅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臥薪嘗膽”數十載后終于被放回。 回國后,勾踐發誓報仇雪恨,擊敗吳國。而當時越國遭受戰爭創傷,田地荒蕪,人口大減,生產受到很大破壞。為使國家富強,勾踐采納了范蠡、文種提出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之策。要范蠡負責練兵,文種管理國家政事,大力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為了防止吳王變的更強大,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與范蠡設計用“美人計”迷惑吳王。于是勾踐派范蠡到全國征選美女。范蠡回國后就聽聞諸暨有一“沉魚”西施,遂帶人前往。 趕到諸暨見到西施,西施正在溪邊浣紗,蔥白的手在水中攪著紗,蕩起一層又一層的波紋,耳邊飄著幾縷因為勞動而散開的發絲,不時有幾顆汗滴從額頭滑落,湖水映著她秀麗的身影,更添美妙。范蠡心里不由一震:如此女子正是夫差克星!殊不知,他自己的一池心湖也被這小巧的溪邊女子掀起了波紋。 壓抑住心中的異常,范蠡親自叫住西施,開始道出此行的目的。如此清純佳人,真不忍讓她卷入男人的戰爭,無奈國難當頭。西施低著頭靜靜聽著,清澈的眼睛逐漸出現了訝異,當聽說要她入宮訓練時,西施抬頭看著范蠡,范蠡不由地就住了口,但聰如西施,她怎會不明白范蠡的目的呢? 對于當今時局,雖是女子但還是有耳聞的,想著戰火中殘破的祖國,想著家鄉困苦的父老,西施不由得心潮翻滾,國富民強這個道理她是明白的。她想她是答應了,雖然此行前途未知,但是只要能為國家,能為鄉親做點事情,哪怕是犧牲了也在所不惜。 西施答應了,入宮。帶著父母的疼惜,鄉親的厚望,西施隨范蠡踏上了一條她找不到明天的路。和她一起上路的還有同鄉女子鄭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