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胡波
圖一:游諸公路從下孟塘村穿過(攝于2008-3-20)
圖二:遠望上族祠(攝于2008-3-20)
3月20日的目的地是蘭溪下孟塘村,原屬孟湖鄉,現由永昌街道管轄,游諸公路從村旁穿過,村外高地上的龍珠庵、孟塘殿在成片油菜花的襯托下更顯古樸,里面據說供奉著北漢諫議大夫呼延廷(因主張通宋滿門抄斬,幸存一子呼延贊家族是與楊家將齊名的“呼家將”)的塑像,他與下孟塘村是否有特殊的歷史淵源就不得而知了。村中的春節民間文藝活動“小腳燈”是蘭溪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明宣德年間就已產生,有花籃舞、彩車舞、彩馬舞、打花鼓等演出,中間穿插丑角打叉逗樂,并配以民間曲調,饒有風趣。下孟塘村外圍經過新農村建設早已煥然一新,而省文保單位上族祠和嘉慶堂附近還是古屋林立,猶如旅游散文中常提到的“失落的家園”般古老而親切。
上族祠即徐氏大宗祠,坐北朝南偏東6°左右,由門廳、正廳、寢堂、廂房以及四個偏院組成,無論從總體布局、大木結構還是木雕細部都與西姜祠堂和生塘胡祠堂相似,
尚存“邦關重望”古匾年號不可辨,所以在無史料可查的情況下推斷其大約興建于明萬歷前后。上族祠曾一直用于下孟塘小學校舍,保存較為完整,如今正在落架大修,預計整個工程將持續到年底。上族祠總體呈“回”字形布局,正廳獨立,其余建筑互相連接。門廳面闊五間,進深七檁,前檐八字門,有抱鼓石,兩旁照壁置磚制斗拱各三攢,正門檐下置平身科三攢、柱頭科兩攢,均用五踩重翹斗拱,拱面制成象鼻昂,月梁式額枋正中雕刻戲曲人物并施彩繪。進入門廳,抬頭可見天花藻井,用十四攢五踩重翹斗拱撐托,其余各間為樓屋,有精致的隔扇窗,后檐柱用抹角青石方柱。門廳兩山墻有門洞通入水門祠和土地祠兩座三間二廂偏院,梁架簡樸,無雕飾,其中水門祠為樓上廳結構。廂房各七間,進深六檁,穿斗式,前出廊,原有隔扇已無存,抹角青石檐柱,方磚錯縫墁地。寢堂高于天井四級臺階,面闊五間,進深六檁,穿斗式,前出廊,原有隔扇也無存,抹角青石檐柱,方磚墁地不同兩廂,為斜鋪式。寢堂旁另有兩座偏院,梁架類似土地祠。正廳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進深十三檁(露明部分),周圍廊式,屋頂用覆水椽和飛椽,四周檐柱為抹角青石方柱,檐下有壺嘴狀撐拱、異形上昂和象鼻昂。內部高敞,用材碩大,給人以震撼力。各間梁架均為抬梁式,五架梁對前后雙步再接前卷棚后單步,四角有出四十五度的穿枋聯結,梁柱節點處用素面雀替,騎栿拱順檁方向出兩翹。卷棚頂的龍骨椽線條優雅,各種月梁形態飽滿,龍須紋流暢,極富建筑的韻律美。所有柱頭卷殺圓和,柱礎有礩形、鼓形兩種。荷葉墩、異形上昂等構件雕刻精美。
圖三:我在上族祠外的留影(攝于2008-3-20)
圖四:上族祠門廳內的藻井斗拱(攝于2008-3-20)
![[原]【2008-3-20記錄蘭溪下孟塘村的上族祠和嘉慶堂 [原]【2008-3-20記錄蘭溪下孟塘村的上族祠和嘉慶堂](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4/1213/129984138_5_20180412013845332)
圖五:上族祠門廳前檐下的斗拱(攝于2008-3-20)
![[原]【2008-3-20記錄蘭溪下孟塘村的上族祠和嘉慶堂 [原]【2008-3-20記錄蘭溪下孟塘村的上族祠和嘉慶堂](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4/1213/129984138_6_20180412013845816)
圖六:上族祠八字門照壁檐下斗拱(攝于2008-3-20)
![[原]【2008-3-20記錄蘭溪下孟塘村的上族祠和嘉慶堂 [原]【2008-3-20記錄蘭溪下孟塘村的上族祠和嘉慶堂](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4/1213/129984138_7_20180412013846347)
圖七:上族祠門廳隔扇(攝于2008-3-20)
![[原]【2008-3-20記錄蘭溪下孟塘村的上族祠和嘉慶堂 [原]【2008-3-20記錄蘭溪下孟塘村的上族祠和嘉慶堂](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4/1213/129984138_8_20180412013846894)
圖八:從上族祠門廳看正在大修中的正廳(攝于2008-3-20)
圖九:維修中拆下的小斗(攝于2008-3-20)
![[原]【2008-3-20記錄蘭溪下孟塘村的上族祠和嘉慶堂 [原]【2008-3-20記錄蘭溪下孟塘村的上族祠和嘉慶堂](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4/1213/129984138_10_20180412013847425)
圖十:我在上族祠正廳內的留影(攝于2008-3-20)
圖十一:上族祠正廳前檐卷棚頂(攝于2008-3-20)
![[原]【2008-3-20記錄蘭溪下孟塘村的上族祠和嘉慶堂 [原]【2008-3-20記錄蘭溪下孟塘村的上族祠和嘉慶堂](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圖十二:上族祠正廳后檐轉角結構(攝于2008-3-20)
嘉慶堂為宗族支派大廳,坐西朝東偏北16°左右,由門廳、正廳、穿堂、后廳和廂房組成,主要建筑為明中前期遺構,門廳與兩廂為清末改建。嘉慶堂現為七家村民共用,保護現狀較差。門廳面闊三間,進深七檁,門外有四柱五樓牌坊式磚雕門樓,部分樓檐毀壞,雕飾較簡潔,正中陽刻“鄉會聯捷”。內部明間兩縫抬梁式,五架梁對前后單步,用童柱,次間山縫穿斗式,檐下用回紋牛腿,兩廂各三檁兩間,鹿銜仙草牛腿。過天井為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九檁,屋宇高大,用材考究,住戶用樓板隔成兩層用于堆放雜物,所以只能登入“暗層”才能看清結構,幽暗的光線下觸手可及的是粗壯的梁栿和斗拱,如此近距離的觀察帶來不小的興奮。該建筑明間兩縫為抬梁式,五架梁對前后雙步,次間山縫抬梁穿斗混合式,五架梁上騎栿拱順檁方向出三翹,拱瓣明顯,朝明間一邊裝飾象鼻昂和云紋楓拱,雙步梁上騎栿拱順檁方向出兩翹,金柱頭順檁方向出單翹斗拱,梁柱節點用雀替和丁頭拱,后檐有一斗六升扶壁拱,前檐牛腿疑為清末添加。月梁斷面矩形略外弧,兩端刻滿月狀龍須紋,單步梁為鴟魚狀,柱子用梭柱,圓形訛角櫨斗,紅砂巖礩形柱礎。正廳后有縱向穿堂與后廳相連,左右出廊有隔扇,與山墻圍護成兩小天井,形成“工”字形布局,穿堂頂部有用出跳斗拱撐托的天花藻井,中心一間四周有單翹三下昂九踩斗拱,部分殘損。后廳面闊三間,進深六檁,全穿斗結構,梁枋上有繳背遺法,襻間有工形拱,該進建筑亦被隔成樓屋堆放柴草類雜物,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嘉慶堂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構件腐蝕蟲蛀嚴重,但愿上族祠維修完畢后,嘉慶堂也同樣能得到有效的保護。
圖十三:嘉慶堂遠景(攝于2008-3-20)
![[原]【2008-3-20記錄蘭溪下孟塘村的上族祠和嘉慶堂 [原]【2008-3-20記錄蘭溪下孟塘村的上族祠和嘉慶堂](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圖十四:嘉慶堂正廳山面梁架局部(攝于2008-3-20)
![[原]【2008-3-20記錄蘭溪下孟塘村的上族祠和嘉慶堂 [原]【2008-3-20記錄蘭溪下孟塘村的上族祠和嘉慶堂](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圖十五:我在嘉慶堂正廳“暗層”的留影(攝于2008-3-20)
![[原]【2008-3-20記錄蘭溪下孟塘村的上族祠和嘉慶堂 [原]【2008-3-20記錄蘭溪下孟塘村的上族祠和嘉慶堂](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圖十六:嘉慶堂正廳明間梁架騎栿拱(攝于2008-3-20)
圖十七:嘉慶堂正廳后檐額一斗六升平身科(攝于2008-3-20)
花廳是村里一處典型的古民居,坐西朝東偏北15°左右,三進兩明堂式,南邊再相連三合院式邊房一組,清中期風格,現為五戶村民共有。外墻兩座門樓用二柱一樓仿木牌坊式,額枋陽刻“■壁聯奎”、“泰岱聯輝”,磚雕和石雕工藝精湛,內容豐富,有人物故事、鳥獸花卉、幾何圖案等,可遠觀亦可近看。村民回憶起那些在文革遭遇破壞的十七塊《封神演義》等戲曲題材的人物浮雕時怨聲載道。內部三進九間加左右廂房均為走馬樓式單檐樓屋,第二進底層做抬梁式,用作客廳,后進全穿斗結構,用作臥房。檐下有美人靠,牛腿為獅、鹿、草龍等造型,鼓形柱礎,三合土墁地刻方格線,天井用青石鋪設。
相比于高大莊嚴的上族祠、古拙神秘的嘉慶堂,下孟塘村所保留的諸如上述花廳之類的民居建筑就顯得生動活潑許多,磚木之間流露出的是當年主人的一種性情,一種趣味,一種追求,借助最本能的“肌膚之親”,我們似乎都能觸摸到這種情感所在。其實,古建筑本身就是有情感的。
圖十八:花廳外景(攝于2008-3-20)
![[原]【2008-3-20記錄蘭溪下孟塘村的上族祠和嘉慶堂 [原]【2008-3-20記錄蘭溪下孟塘村的上族祠和嘉慶堂](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圖十九:花廳磚雕特寫(攝于2008-3-20)
![[原]【2008-3-20記錄蘭溪下孟塘村的上族祠和嘉慶堂 [原]【2008-3-20記錄蘭溪下孟塘村的上族祠和嘉慶堂](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圖二十:花廳木雕牛腿特寫(攝于2008-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