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御膳房始創的糕點 我第一次來故宮是1960年,那年我9歲。當時是三年困難時期,我們天津商店貨架子都空了,在北京火車站,我爸爸花8塊錢給我買了兩塊點心,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兩塊點心,真美,在故宮看的什么,已經不記得了。 苑洪琪 1976年,我從南開大學歷史系畢業后直接分配到故宮工作,通過各種文物、歷史文獻資料研究宮廷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中,“食”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規矩 研究宮廷生活的時間越長,你會越發現,皇帝也是人,對吃穿的追求,和平常人沒什么兩樣,但他要面對的規矩,可比平常人多得多。 皇帝出了乾清門是要管國家的,但進了乾清宮,他就要聽皇后的安排,絕對是皇后統帥后宮。后宮最重要的規矩就是要綿延子嗣,保證王朝繼承,絕對不允許爭寵,不能讓皇帝的心亂了。 平時皇帝不能到妃嬪宮內過夜,需要侍寢就翻牌把她們召入寢宮,被召幸的后妃也不能整夜陪侍皇帝,而是在另一間暖閣的寢床上入寢。即便是皇帝大婚典禮,新婚夫婦也只在坤寧宮東暖閣洞房同居三天,然后各回自己的寢宮居住。 所以別看現在那些電視劇,妃子爭寵,給皇上做點心,皇帝這個屋里坐坐、那個屋里坐坐,怎么可能呢?皇帝吃飯從來都是一個人。 按照規矩,皇帝每餐連菜帶主食一共48道,這叫全份兒,一桌子菜擺在那兒,一半是看食,一半自己吃。 現在,文物開始走向民間。故宮也在網上開了店。最近,我們還開發了故宮系列的食品,比如慈禧常喝的妃常暖姜茶、她和皇帝都愛吃的蜜餞、乾隆年間在民間發現的栗子、五芳齋粽子、海錯圖餅干等,都可以在網上買到。 我自己也在網上買東西,唯一一次失敗的經歷也跟吃有關。那次是買了核桃,介紹上寫的是新鮮核桃,貨到了我一嘗發現味道都不對了,就去平臺理論,最后退了錢。 我的學生最近還在寫一篇題目是《清代飲食得與失》的文章,就是按照今天的飲食要求分析古代皇帝的飲食習慣,哪些是值得推薦的,哪些不應該。其實,我們現在的生活也是過去的延續,中國古代的帝王有條件獲得當時最豐富、最先進的健康理論,我們也應該把其中的保健經驗與頤養智慧繼續惠澤今人。 我在故宮已經工作了41年。剛來的時候,還是大片大片的土路,從1972年尼克松訪問中國大陸來故宮開始,逐漸鋪成水泥和石板路了。這些年,宮里的竹子死了很多,改種了桃樹、榆葉梅。 算起來,我在宮里的時間比在家長得多,故宮比我家都重要。每次有什么煩惱,甚至在家有什么拌嘴的,一進到宮里就忘了。對我來說,故宮不只是歷史建筑,更是一部歷史巨著,怎么翻也翻不完,怎么讀也讀不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