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古稱曹州,始置于北周政宣元年(公元578年)。因受黃河泛濫之影響,州城城址幾經變遷。明正統十一年(公元1466年),曹州知州范希正度勢規劃,劃方隅、定民居、立廨舍、構儒學,初有街道,奠定了今菏澤市老城區的基礎。
菏澤古稱曹州,始置于北周政宣元年(公元578年)。因受黃河泛濫之影響,州城城址幾經變遷。明正統十一年(公元1466年),曹州知州范希正度勢規劃,劃方隅、定民居、立廨舍、構儒學,初有街道,奠定了今菏澤市老城區的基礎。 菏澤老城呈正方形,邊長3華里,周長12華里。城內街道縱、橫各7條,相互交叉,狀若棋盤。交叉點稱隅首,以隅首為界,街分數段,通名叫巷。清朝時有東西巷32道,南北巷26道,總共58道。 民國初改巷稱街,民國22年(公元1933年)統一為街命名,東西街36道,南北街36道,總共72道(包括四關)。
古時菏澤也曾這樣美過…(資料圖) 菏澤老城區(城墻以內)街道名稱沿革一覽表
【注】 1. 明嘉靖元年(1522年),曹州知州沈韓離城2里筑護城堤以防洪水。護城堤呈圓方形,與城墻不是一回事。 由于城內陸勢低洼,雨水及生活用水基本不外排,全部注入坑塘,滲入地下,所以城墻以內的這七十二口井全部是“苦水井”,井水既咸又澀,只能洗滌,不能食用。 市民的食用水全部由職業水夫用畜力或人力運水車從城外運至城內,一直持續到20世紀60年代城內通上自來水為止。 來源:牡丹房產 |
|
來自: 昵稱3231495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