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中國已經與西方列強拉開了距離,數百年的時間,從一個世界一流強國變成了一個有錢的弱國。從1840年開始,帝國主義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門戶,清政府被迫與西方列強簽署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民不聊生。 是中國近百年屈辱歷史的根源,是中國全面落后于西方世界的開端。但從另一個角度上看,也許,清朝有的不光是腐敗,懦弱和不堪。對于華夏民族而言,它也是有著巨大貢獻的一個朝代。而唯一可以和清王朝相提并論的只有秦朝,統一六國,統一文字、度量衡,設立郡縣制,建立了封建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修建長城,長城以南永久的成為中國核心領土,大一統觀念深入人心,有利于當時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符合各民族人民的愿望。 1636年,清太宗皇太極改國號“金”為”清“,改年號為崇德。1640年,明清松錦之戰爆發。1642年,洪承疇在松山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1644年,的大順軍攻陷北京城,明崇禎帝在起義軍的炮火中自殺于皇城后的景山。鎮守山海關的明朝總兵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八旗勁旅,兼程入關,以吳三桂降兵為前導,擊敗了,占領北京。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這標志著清朝已經完全取代明朝成為華夏大地的主宰者。 說起清王朝對中國的貢獻,要從這幾方面說起: “開疆拓土,奠定版圖”,自秦朝之后,其他朝代的邊境線基本都是在長城邊緣徘徊,強勢的時候就打出去,衰弱的時候老家都保不住,,領土面積也都很大,但最后都又回到國土原點,灰飛煙滅,被打回原形,對核心領土的擴張基本沒有,有時候甚至還有損失不少。而清朝可以說是秦朝之后,唯一一個成功的開疆拓土者,從此東北地區永久的成為中國和核心領土,有一種說法說,“東北是滿清入關的嫁妝”,就是這個道理,雖說清朝末期丟了很多領土,劃出了許多租借,但當清朝滅亡時,中國的國土面積還是有上千萬平方公里,核心領土基本沒有什么損失,唯一丟掉的就是香港了,但是其面積甚小。 “人口暴增,突破四億”,清王朝最最重要的貢獻就是統治時期內人口的暴增,清朝滅亡的時候,中國有四億人口,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關鍵的是這四億人口之中,百分之九十八都是漢族,人口結構決定了清朝滅亡之后,不會出現之后的大分裂,避免了“五胡亂華”,“亂戰”的歷史重演,從這一點說,對中國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后來西方殖民者想瓜分中國,或者想吞掉中國,他們辦不到,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人口太多,你消化不了,反抗你人多。所以我說清朝人口多呢,就增加了中國的綜合國力,使得任何一個西方殖民者不敢小看,但是,也有負面影響,人口太多了,人口過多容易破壞生態的平衡,也容易引起一些社會的動蕩。 “標本兼治,永除北患”,清徹底制服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而且過程還十分地輕松愉快,并且標本兼治,永絕北患,反觀漢唐兩朝,雖拼了老命打敗了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但卻是治標不治本。消滅了匈奴,消滅了突厥,趕跑了一部分,納降了一部分,可能是優越感作崇,有機會卻不去統治占領那片土地,反爾把牧民內遷,這就上演了一次又一次的引狼入室戲碼,當中原式微,國力不濟之時,頻繁的遭人反噬。漢之后的五胡亂華,漢族差點被滅族,幸有冉魏崛起,武悼天王冉閔大帝一聲怒吼,喊出了“殺胡令”的絕地反擊。唐之后有十國,“天可汗”雖然逼格很高,對各族一視同仁,但這直接導致幾百年后,同為華夏傳承的,要面對的是三個北方的強勢政權。 “民族統一,控制邊區”,農耕民族的局限性,只對能種地的地盤感興趣,或者說只有能種地的地盤能守住,新疆蒙古東北,清之前要么壓根管不到,要么統治非常薄弱,偶爾管制一次,一兩代人就打回原形。東北,明朝雖然也設立了奴爾干都司,但是明朝對東北沒有進行有效地控制。而清朝不同,東北,是清朝的”大本營“,整個東北地區的各個民族,達斡爾、錫伯、鄂倫春、鄂溫克等少數民族,都統一在清朝的政權之下,真正完成了這個地區的民族統一。北部,蒙古諸部,自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后金起,就已經通過與他們會盟、聯姻的方式解決了。西南部,這里主要是西藏,乾隆的時候,定了一個《欽定西藏章程》,里面規定,朝廷在西藏設駐藏大臣,并且駐軍。對于冊封達賴和班禪等活佛轉世的方式,制定了“”的制度,用以防止蒙藏貴族操縱大活佛轉世,西藏在清朝完全歸中央管轄。西南,云、貴、川等地的,通過“改土歸流”,加強了對這些民族地區、對這些民族的管理和統一。東南高山族,隨著臺灣回歸清朝,高山族也歸到清朝的管轄之下,我們看看清朝的民族,從東北、北部、西南一直到東南,可以說實現了多民族的大統一。 歷史不僅見證了清朝的興盛,也見證了它的衰亡。清朝經過,,乾隆三朝的勵精圖治,成為了當時世界上一流的強國。但清末的中國,也一步步的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也為中國帶來了羞恥和災難。正視華夏歷史,正是一個朝代的恥辱和貢獻,從中體會更深的東西,這正是歷史的魅力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