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秋才 組成:菊花15克,葛根15克,大青葉30克,防風10克,白芷10克, 蟬蛻10克,僵蠶10克,川芎10克,甘草6克。 功能:清熱解毒,疏風通絡。
主治:面神經炎,癥見卒然口,眼瞼閉合無力或不能閉合,患側鼻唇溝變淺或消失,額紋消失,或伴耳后疼痛,后期或治療不當可見面部痙攣。 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早晚2次飯后服用。 加減:本方服藥1~2周,癥狀開始緩解,即可加入黃芪15克,當歸10克,以益氣養血。耳后痛甚可加柴胡10克,黃芪10克,以疏解少陽??谘矢稍锘蛏嗉t少苔,屬邪熱傷津或素體陰虛,可加天花粉15克,石斛15克以增液養陰。面部抽搐可加入白附子10克,全蝎10克,赤、白芍各10克以熄風解痙。 方解 面神經炎屬于中醫“面癱”的范疇,俗稱吊線風,屬外風中絡之證。根據其臨床表現,本病多有夜臥當風的病史,而一旦發病,則眼口俱癱。《金匱要略》謂:“賊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僻不遂。”指出本病的病機特點是絡脈空虛,賊邪外襲所致,造成的病癥主要表現為“緩”。病邪的主要特點總是熱毒、風毒。本方以菊花、葛根、大青葉清熱解毒為君,善解絡脈之熱毒。防風、白芷、僵蠶、蟬蛻祛風通絡為臣。川芎理氣活血為佐。甘草調和諸藥,解毒調味為使。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疏風通絡之功。 臨床運用 不論任何季節得此病即可用本方,可不配合其他任何療法及藥物,但須識證準確。勿將腦中風面癱當做本病或把本病當做腦中風治療,此種誤診誤治臨床十分常見。其實鑒別并不難,腦中風面癱尚伴有舌歪,亦無眼瞼不能閉合及額紋消失等癥。 名醫介紹:張秋才,男,出生于1945年。河北省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河北省第二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善治內科常見病及急重疑難癥,對腦血管病及某些神經系統疾病有獨特造詣,旁通婦、外、兒、皮膚、針灸諸科。主編或參編醫學著作兩部。發表醫學論文30余篇,獲省市科技進步獎8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