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蒲輔周老中醫(yī)治療四季感冒的臨床經驗+風寒與風熱感冒的辯證方法+中醫(yī)辨證治療感冒處方大全+中醫(yī)除熱十八法臨床代表方應用探析

     沅陵周小伙 2018-04-14

    轉載
    導讀:“中醫(yī)治病有一個秘訣,就是一人一方。”人秉天地之氣而生,四時風寒水濕燥火,令人防不勝防,感冒難以避免,本文介紹蒲輔周老中醫(yī)治療四季感冒的臨床經驗,純干貨,不容錯過!
    ___________________
    被周總理稱為“高明中醫(yī),又懂辨證法”的已故名醫(yī)蒲輔周先生是當代數(shù)一數(shù)二的中醫(yī)大家,生前曾為周總理和許多中央領導看病。他有一句名言:
    “中醫(yī)治病有一個秘訣,就是一人一方?!?/span>
    蒲老在時病治療方面的研究頗有見樹,且形成獨特的理論體系,若能靈活運用于臨床,則四時感冒屢試屢驗?,F(xiàn)加以整理,以餮同道。
    蒲老生前以善治時病著稱,他認為自然氣候與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轉歸,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強調臨床“必先歲氣,毋伐天和”,指出“外感熱病必須掌握季節(jié)氣候”。
    祖國醫(yī)學雖對病原體沒有直接觀察,但已注意其自然環(huán)境,氣候的外在因素對感冒的影響,所以對感冒的治療還必須區(qū)別是時令之邪還是非時之氣。
    時令之邪是指風、暑、濕、燥、寒,這是五行所分,六淫是指風、寒、暑、濕、燥、火。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為四時之正候。中醫(yī)認為感冒與四季時令有密切的聯(lián)系,有相應的臨床表現(xiàn),某一種病毒的流行亦不無與某一季節(jié)的特異氣候有關系。蒲老認為《傷寒論》是以邪氣傷人立論,傷寒的“寒”字實指“邪”字,傷“寒”即傷于“邪”氣,如暴寒,是非其時而有其氣。程應旄在《傷寒論后條辨》亦云:“寒字,只得與一邪字看”,即是印證。
    非時之氣:王叔和云:
    “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冷,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是故一歲之中,病無少長,卒相似者,此則時行不正之氣也。”
    蒲老強調病有體異,木火型的人與痰濕之體就不同,木火體既感寒邪亦易化熱化火,痰濕之體既使感受熱邪,并不一定有火毒之證,并進一步指出人的體質有強弱,受邪有輕重,年齡有大小,地域有燥濕,氣候有寒熱,治療上不拘泥于一方一法,必須靈活圓通,因地、因時、因人而異,治病求因。筆者遵循蒲老時病的治療經驗,臨證時注意季節(jié)氣候的變化,知常達變,因時制宜,辨證施治,提高了四時感冒的治療效果。
    四時感冒亦稱四季感冒,即冬季感冒、春季感冒、夏季感冒和秋季感冒?,F(xiàn)分述如下:
    一、冬季感冒
    冬為寒水主令湊理密固,常與寒邪有關,即狹義的“傷寒”之說,若氣候反溫,感其氣發(fā)病者,則為非時之氣,為病,當于冬溫法中求治。
    ◎風寒郁閉
    無汗,全身酸痛,頭痛,身痛,惡寒重,發(fā)熱輕,脈浮緊,舌不紅,苔白,咳嗽,咽癢,咽痛(有寒有熱),微喘,可用麻黃湯,或用麻黃蔥豉湯,有汗用桂枝湯,加味香蘇飲為蒲老常用方:
    蘇葉、香附、陳皮、甘草、桔梗、枳殼、前胡、杏仁。
    加減法:
    邪表加豆豉、蔥白;
    邪里加豆豉、梔子;
    邪氣傷陰加豆豉、生地;
    冬天咳嗽重,表郁閉肺時加麻黃,即合三拗湯意,為治外感咳嗽的效方。
    ◎冬天偏溫感冒
    冬天偏溫的,發(fā)熱甚,微惡寒或不惡寒,頭痛鼻塞,心煩,舌紅苔黃者,蒲老喜用蔥豉桔梗湯:
    蔥白、豆豉、桔梗、甘草、薄荷、連翹、竹葉、梔子
    本方為辛涼透邪,但藥不宜太涼,太涼則冰伏其邪。
    ◎體虛感冒冬溫
    若體虛感冒冬溫,咳嗽咽干,發(fā)熱頭痛,可用加味葳蕤湯:
    葳蕤(即玉竹)、蔥白、豆豉、桔梗、甘草、薄荷、白薇、大棗
    并發(fā)肺炎喘咳者可用麻杏石甘湯,含有皮疹者用越婢湯。
    ◎冬天流感
    冬天非時之氣的感冒(流感),癥見舌紅,干咳無痰,發(fā)熱但不高,偏熱者用桑杏湯;
    舌不紅偏于寒象者用十神湯:
    葛根、升麻、陳皮、甘草、川芎、白芷、蘇葉、麻黃、香附、赤芍、姜棗;
    寒熱并重者用柴葛解肌湯:
    柴胡、黃芩、半夏、桂枝、生石膏、葛根、花粉、羌活、甘草、生姜。
    二、春天感冒:
    ◎風溫感冒
    風為主令,葉天士稱為風溫感冒,溫邪在表,初用辛涼輕劑桑菊飲,挾風加薄荷、牛蒡子,挾濕加蘆根、滑石,使其透風于熱外,滲濕于熱下,不與熱相搏,熱勢必孤。即《內經》“風淫于內,治從辛涼”。有汗,但往往是汗出不暢,蒲老經多年的臨床觀察,認為有的有汗,有的無汗,有的惡寒,但唇紅、面赤、微渴、微煩、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緩是其主癥。
    風溫也怕表氣郁閉,溫病是內熱外達,最忌表閉,蒲老生動地把溫病比喻為室內的一盤炭火,要使室內降溫,一要開窗子,二用冷水潑火,室溫才能降得下來。開窗子就是宣發(fā)表閉,潑冷水才是清熱瀉火,言簡意賅,比喻精當,實為溫熱病治療的經驗概括。
    溫病一由新感引動伏邪,二是內熱盛,由內而外發(fā),所以要用辛涼宣表,防止表閉,用牛蒡子、薄荷、荊芥、豆豉宣肺開表。如熱毒盛時,銀翹散亦可合黃連解毒湯。銀翹散的配伍十分得當,銀花解毒,連翹清熱而不礙表。銀翹散不可久煮,辛涼藥久煮則失去解表作用,銀翹散的服法亦十分講究,一次6克,每日三次,才能保證療效。
    銀翹散的加減應用:
    銀翹散加蔥白,可加強解表作用,
    咳重加杏仁、前胡,
    咽痛加全蝎、蟬衣,
    全蝎為散風解毒之主藥,或用露蜂房代之,僵蠶能解毒、散風、消腫,蒲老喜用。蒲老治病藥少,量輕,而療效確切,此為關鍵所在及用藥之奧妙。
    ◎春天寒疫
    春天的寒疫,即春之非時之氣,類似冬天之傷寒,春應溫而反寒,是氣候的異常變化,這類感冒用十神湯加減,咽痛加僵蠶,蟬衣,此時之寒疫重邪,非此方不解。
    輕的可用加味香蘇飲,此方不僅治春時之流感,還可靈活運用治療肺炎、扁桃腺炎等。
    ◎暮春或夏日流感
    暮春或夏日流感可用增損雙解散,療效確切。
    蟬衣、僵蠶、姜黃、大黃、桔梗、黃芩、甘草、梔子、連翹、當歸、生石膏、滑石、薄荷、白芍、荊芥、防風、芒硝。
    三、夏日感冒
    ◎暑濕感冒
    屬熱屬暑,長夏則兼暑兼濕,一般都有頭痛發(fā)熱、流清涕、咽喉腫痛等癥,可用銀翹散加六一散,暑必挾濕,使?jié)駨男”愠?,通腑也,或加郁金、藿香等芳香化濁?/span>
    香薷飲為夏天感冒常用方,加鮮藿香、連翹、神曲等,往往可以提高療效。夏天的感冒往往是因熱受寒,方中香薷芳香化濁解表,醒脾利小便,厚樸行氣祛濕,扁豆健脾利濕,實為暑濕外感之良方。舌紅加黃連,小便不利加滑石,即為新加香薷飲。
    黃連香薷飲還可治療夏天之菌痢,不治痢而痢自止。
    ◎胃腸型感冒
    藿香正氣散(包括五加減正氣散),亦為夏日感冒兼有胃腸道癥狀者之效方,癥見吐、瀉、胸悶、全身發(fā)緊、惡寒者,中醫(yī)認為是“穢濕”之邪,外寒內飲之病,蒲老的經驗是方中的白術應改為蒼術。
    四、秋天感冒
    秋則燥氣偏勝,有涼燥、溫燥之分,秋為小寒之氣。涼燥用杏蘇飲,溫燥用桑杏湯,甚則用清燥救肺湯。偏寒者用三拗湯療效甚好,用小量的麻黃對付小寒之氣,有熱象用石膏,而麻杏石甘湯是重用石膏,此時石膏不須重用,寒重加蔥豉湯,熱重加蘆根,身重或淋雨者用麻杏薏甘湯。
    五、體虛感冒
    表氣虛兼營衛(wèi)不調者,用桂枝湯合玉屏風散,氣虛感冒用補中益氣湯。產后感冒可用桂枝湯,調營衛(wèi)祛邪,或用熟料五積散
    白芷、川芎、炙甘草、茯苓、當歸、肉桂、白芍、半夏、陳皮、枳殼、麻黃、蒼術、干姜、桔梗、厚樸
    治療感冒兼有身痛明顯者,脾虛感冒可用六合湯
    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半夏、木瓜、藿香、砂仁、厚樸總之,感冒是臨床上常見的上呼吸道傳染病,發(fā)病率高,如流感,其傳染力甚強,對人的健康和工作都有影響,感冒雖然不會對生命造成威脅,但可引發(fā)肺、心、腦等臟腑病變,應予以重視?!秲冉洝贰胺渌?,必先其所因”,四時感冒的治療,體現(xiàn)了蒲老治療外感病必須掌握季節(jié)氣候的正確論斷,驗證臨床,療效卓著。
    風寒與風熱感冒的辯證方法

     外風呢,就我們說的外感實病的總綱。要鑒別風寒和風熱。這治外感病的總綱就是外風,主要鑒別好風寒和風熱。怎么鑒別呢?有四條


    (1)就是舌脈。舌苔薄白,脈浮緊,為風寒;苔薄黃,脈浮數(shù),為風熱。也是金標準。先看苔、脈,鑒別風寒和風熱,這很關鍵,這外感病一看,這個舌苔脈搏就把風寒和風熱鑒別了


    (2)是看寒熱。寒重的,熱輕的,就是怕風,那就是風寒。發(fā)熱高的,39度以上的,發(fā)熱重,怕冷輕,僅僅怕風,那就是風熱


    (3)就是看疼痛。頭痛,關節(jié)痛的就是風寒。咽痛,嗓子痛的就是風熱。


    (4)就是看咳喘。書上講呀,咳痰分寒熱,根據(jù)顏色,因為它不是,為什么呢?白粘痰,很白的,你給他溫肺的藥,他痰出不了了,甚至憋得喘了。反過來呢?你給他用清肺的藥,痰白了,咳喘就輕了。所以臨證時期分肺寒肺熱不在于痰的顏色,而在痰的質量。痰濁不在色,在質。稀薄的甭管你寒、黃白那就是風寒。稠粘的,不管你黃白,那就是風熱

    中醫(yī)辨證治療感冒處方大全
     

    感冒是感受觸冒風邪或時行病毒(時疫),引起肺衛(wèi)功能失調,出現(xiàn)鼻塞,流涕,噴嚏,頭痛,惡寒,發(fā)熱,全身不適等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外感疾病。感冒又有傷風、冒風、傷寒、冒寒、重傷風等名稱。

    感冒為常見多發(fā)病,其發(fā)病之廣,個體重復發(fā)病率之高,是其它任何疾病都無法與之相比的。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以冬春季為多。輕型感冒雖可不藥而愈,重癥感冒卻能影響工作和生活,甚至可危及小兒、老年體弱者的生命,尤其是時行感冒暴發(fā)時,迅速流行,感染者眾多,癥狀嚴重,甚至導致死亡,造成嚴重后果。而且,感冒也是咳嗽、心悸、水腫、痹病等多種疾病發(fā)生和加重的因素。故感冒不是小病,須積極防治。中醫(yī)藥對普通感冒和時行感冒均有良好療效,對已有流行趨勢或流行可能的地區(qū)、單位,選用相應中藥進行預防和治療,可以收到顯著的效果。

    早在《內經》已經認識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風邪所致?!端貑枴す强照摗氛f:“風從外人,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漢《傷寒論》已經論述了寒邪所致感冒的證治,所列桂枝湯、麻黃湯為感冒風寒輕重兩類證候的治療作了示范。隋《諸病源候論·風熱候》指出;“風熱之氣,先從皮毛人于肺也?!錉钍谷?/span>惡風寒戰(zhàn),目欲脫,涕唾出,……有青黃膿涕”,已經認識到風熱病邪可引起感冒并較準確地描述其臨床證候。《諸病源候論》所指的“時氣病”之類,應包含有“時行感冒”。至于感冒之病名,則首見于北宋《仁齋直指方,諸風》篇,茲后歷代醫(yī)家沿用此名,并將感冒與傷風互稱。元《丹溪心法,傷風》明確指出本病病位在肺,治療“宜辛溫或辛涼之劑散之”。明《萬病回春·傷寒附傷風》說:“四時感冒風寒者宜解表也”。清代不少醫(yī)家已認識到本病與感受時行病毒有關,《類證治裁·傷風》就有“時行感冒”之名。《證治匯補·傷風》等對虛人感冒有了進一步認識,提出扶正祛邪的治療原則。

    感冒有普通感冒與時行感冒之分,中醫(yī)感冒與西醫(yī)學感冒基本相同,普通感冒相當于西醫(yī)學的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時行感冒相當于西醫(yī)學的流行性感冒,故西醫(yī)感冒可參考本節(jié)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1.六淫病邪風寒暑濕燥火均可為感冒的病因,因風為六氣之首,“百病之長”,放風為感冒的主因。六淫侵襲有當令之時氣和非時之氣。由于氣候突變,溫差增大,感受當令之氣,如春季受風,夏季受熱,秋季受燥,冬季受寒等病邪而病感冒;再就是氣候反常,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人感“非時之氣”而病感冒。

    淫之間可單獨致感冒,但常常是互相兼夾為病,以風邪為首,冬季夾寒,春季夾熱,夏季夾暑濕,秋季夾燥,梅雨季節(jié)夾濕邪等。由于臨床上以冬、春兩季發(fā)病率較高,故而以夾寒、夾熱為多見而成風寒、風熱之證。

    2.時行病毒時行者指與歲時有關,每2—3年一小流行,每10年左右——大流行的邪氣;病毒者指一種為害甚烈的異氣,或稱疫癘之氣,具有較強傳染性的邪氣?!吨T病源候論·時氣病諸候》:“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jié),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者,多相染易”,即指時行病毒之邪。人感時行病毒而病感冒則為時行感冒。

    六淫病邪或時行病毒能夠侵襲人體引起感冒,除因邪氣特別盛外,總是與人體的正氣失調有關?;蚴怯捎谡龤馑靥?,或是素有肺系疾病,不能調節(jié)肺衛(wèi)而感受外邪。即使體質素健,若因生活起居不慎,如疲勞、饑餓而機體功能狀態(tài)下降,或因汗出衣裹冷濕,或餐涼露宿,冒風沐雨,或氣候變化時未及時加減衣服等,正氣失調,腠理不密,邪氣得以乘虛而入。

    因此,感冒是否發(fā)生決定于正氣與邪氣兩方面的因素,一是正氣能否御邪,有人常年不易感冒,即是正氣較強常能御邪之故,有人一年多次感冒,即是正氣較虛不能御邪之故,“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提示了正氣不足或衛(wèi)氣功能狀態(tài)暫時低下是感冒的決定因素;二是邪氣能否戰(zhàn)勝正氣,即感邪的輕重,邪氣輕微不足以勝正則不病感冒,邪氣盛如嚴寒、時行病毒,邪能勝正則亦病感冒,所以邪氣是感冒的重要因素。

    以風為首的六淫病邪或時邪病毒,侵襲人體的途徑或從口鼻而人,或從皮毛而人。因風性輕揚,《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傷于風者上先受之”,肺為臟腑之華蓋,其位最高,開竅于鼻,職司呼吸,外主皮毛,其性嬌氣,不耐邪侵,故外邪從口鼻、皮毛入侵,肺衛(wèi)首當其沖。感冒的病位在肺衛(wèi),其基本病機是外邪影響肺衛(wèi)功能失調,導致衛(wèi)表不和,肺失宣肅,尤以衛(wèi)表不和為主要方面。衛(wèi)表不和,故見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全身不適等癥;肺失宣肅,故見鼻塞、流涕、噴嚏、喉癢、咽痛等癥。

    由于四時六氣不同,人體素質之差異,在臨床上有風寒、風熱和暑熱等的不同證候,在病程中還可見寒與熱的轉化或錯雜。感受時行病毒者,病邪從表入里,傳變迅速,病情急且重。

    【臨床表現(xiàn)】

    感冒起病較急,驟然發(fā)病,無潛伏期(或潛伏期極短)。病程短,少者3-5天,多者7-8天。以肺衛(wèi)癥狀為主癥,如鼻塞、流涕、噴嚏、咳嗽、惡寒、發(fā)熱、全身不適等。癥狀表現(xiàn)呈多樣化,以鼻咽部癢、干燥、不適為早期癥狀,繼則噴嚏、鼻塞、鼻涕或疲乏、全身不適等,輕則上犯肺竅,癥狀不重,易于痊愈;重則高熱、咳嗽、胸痛,呈現(xiàn)肺衛(wèi)證候。

    時行感冒起病急,全身癥狀較重,高熱,體溫可達39℃-40℃,全身酸痛,待熱退之后,鼻塞流涕、咽痛、干咳等肺系癥狀始為明顯。重者高熱不退,喘促氣急,唇甲青紫,甚則咯血,部分患者出現(xiàn)神昏譫妄,小兒可發(fā)生驚厥,出現(xiàn)傳變。

    【診斷】

    1.根據(jù)氣候突然變化,有傷風受涼,淋雨冒風的經過,或時行感冒正流行之際。

    2.起病較急,病程較短,病程3-7天,普通感冒一般不傳變。

    3.典型的肺衛(wèi)癥狀,初起鼻咽部癢而不適,鼻塞、流涕,噴嚏,語聲重濁或聲嘶,惡風,惡寒,頭痛等。繼而發(fā)熱,咳嗽,咽痛,肢節(jié)酸重不適等。部分患者病及脾胃,而兼有胸悶,惡心,嘔吐,食欲減退,大便稀溏等癥。

    時行感冒呈流行性發(fā)病,多人同時發(fā)病,迅速蔓延。起病急,全身癥狀顯著,如高熱,頭痛,周身酸痛,疲乏無力等,而肺系癥狀較輕。

    4.四季皆有,以冬春季為多見。

    【鑒別診斷】

    1.外感咳嗽當感冒出現(xiàn)發(fā)熱惡寒、咳嗽時,易與外感咳嗽相混,其鑒別應以主癥為主,若發(fā)熱惡寒癥狀突出者,按感冒論治;咳嗽吐痰,甚則喘息癥狀突出者,辨為外感咳嗽病證。

    2。外感頭痛當感冒出現(xiàn)發(fā)熱惡寒、頭痛時,易與外感頭痛相混,其鑒別應以主癥為主,若發(fā)熱惡寒癥狀突出者,按感冒論治;若頭痛明顯,以其為主要痛苦者,應辨為外感頭痛病證。

    3.風溫肺病感冒與早期風溫肺病都有肺衛(wèi)方面的癥狀,但感冒一般病情輕微,發(fā)熱不高或不發(fā)熱,病勢少有傳變,服解表藥后多能汗出熱退,病程較短。而風溫肺病其病情較重,咳嗽較甚,或咳則胸痛,甚或咳鐵銹色痰,必有發(fā)熱,甚至高熱寒戰(zhàn),服解表藥后熱雖暫減,但旋即又起,多有傳變,由衛(wèi)而氣,人營人血,甚則神昏、譫妄、驚厥等。

    4.鼻淵感冒與鼻淵均可見鼻塞流涕,或伴頭痛等癥。但鼻淵多流濁涕腥臭,感冒一般多流清涕,并無腥臭味;鼻淵眉額骨處脹痛、壓痛明顯,一般無惡寒發(fā)熱,感冒寒熱表證明顯,頭痛范圍不限于前額或眉骨處;鼻淵病程漫長,反復發(fā)作,不易斷根,感冒愈后不再遺留鼻塞、流腥臭濁涕等癥狀。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感冒常以風夾寒、夾熱而發(fā)病,因此臨床上應首先分清風寒、風熱兩證。二者均有惡寒、發(fā)熱、鼻塞、流涕、頭身疼痛等癥,但風寒證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風熱證發(fā)熱重惡寒輕,有汗,鼻流濁涕,口渴,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

    2.辨普通感冒與時行感冒普通感冒呈散發(fā)性發(fā)病,肺衛(wèi)癥狀明顯,但病情較輕,全身癥狀不重,少有傳變;時行感冒呈流行性發(fā)病,傳染性強,肺系癥狀較輕而全身癥狀顯著,癥狀較重,且可以發(fā)生傳變,人里化熱,合并它病。

    3.辨常人感冒與虛人感冒普通人感冒后,癥狀較明顯,但易康復。平素體虛之人感冒之后,纏綿不已,經久不愈或反復感冒。在臨床上還應區(qū)分是氣虛還是陰虛。氣虛感冒者,兼有倦怠乏力,氣短懶言,身痛無汗,或惡寒甚,咳嗽無力,脈浮弱等癥。陰虛感冒者,兼有身微熱,手足心發(fā)熱,心煩口干,少汗,干咳少痰,舌紅,脈細數(shù)。

    治療原則

    1.解表達邪感冒由外邪客于肌表引起,應遵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之意,采用辛散解表的法則,祛除外邪,邪去則正安,感冒亦愈。解表之法應根據(jù)所感外邪寒熱暑濕的不同,而分別選用辛溫、辛涼、清暑解表法。時行感冒的病邪以時行病毒為主,解表達邪又很重視清熱解毒。

    2.宣通肺氣感冒的病機之一是肺失宣肅,因此宣通肺氣有助于使肺的宣肅功能恢復正常,肺主皮毛,宣肺又能協(xié)助解表,宣肺與解表相互聯(lián)系,又協(xié)同發(fā)揮作用。

    3.照顧兼證虛人感冒應扶正祛邪,不可專事發(fā)散,以免過汗傷正。病邪累及胃腸者,又應輔以化濕、和胃、理氣等法治療,照顧其兼證。                                                                                          中醫(yī)分型治療感冒                              
     
    1,風寒感冒

    ①風寒表實證: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頭疼身痛,鼻塞流涕,甚則胸悶息粗氣喘,舌苔薄白,脈象浮緊。治以辛溫散寒,解表宣肺。方以麻黃湯加減:麻黃10g,桂枝10g,:川芎12g,防風10g,柴胡10g,桔梗12g,杏仁10g,甘草3g。

    ②風寒表虛證:惡寒發(fā)熱,:自汗乏力,頭疼身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脈浮而弱。治以發(fā)汗解表,調和營衛(wèi)。方以桂枝湯加減桂枝12g,柴胡 10g,川芎12g,白芍15g,桔梗12g,黃芪12g,生姜12g,甘草6g,風寒表實證與風寒表虛證之關鍵區(qū)別,前者是無汗,脈浮緊,后者是有汗,脈浮而弱。

    ③風寒濕表證:惡寒發(fā)熱,無汗,頭重如裹,肢體酸重疼痛,鼻塞流涕,舌苔白或膩,脈浮或浮濡。治以散寒解表,祛風除濕。方以九味羌活湯加減:羌活12g,防風10g,川芎12g,香薷10g,柴胡10g,蒼術12g,蘇葉10g,桔梗12g,枳實12g,甘草3g。

    ④外寒內飲證:多為素有咳喘痰飲(包括慢性肺及支氣管疾患)或肺陽(氣)偏虛,外感風寒所致。癥見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疼身痛,胸悶咳喘,痰稀量多, 或吸寒背冷如掌大,舌苔白滑,脈浮而弱。治以解表散寒,宣肺化飲。方以小青龍湯加減:麻黃10g,桂枝10g,防風10g,川芎12g,白前12g,桔梗 12g,茯苓15g,瓜蔞15g,清半夏12g,萊菔子12g,枳殼12g,五味子3~6g,甘草6g。

    ⑤外寒內滯證(氣滯或濕滯):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疼鼻塞,胸悶脘痞,惡心嘔吐,或腹痛便稀,舌苔白膩,脈浮。治以解表散寒,理氣化濕。方以藿香正氣 散加減藿香12g,香薷10g,蘇葉10g,白芷10g,蒼術12g,厚樸12g,清半夏12g,茯苓15g,滑石20g,扁豆花15g,桔梗12g, 枳殼12g,荷葉10g.

    ⑥表寒里熱證:多為表寒未解,化熱入里,或素有內熱,復外感風寒所致。癥見惡寒較輕,發(fā)熱較重,無汗或有汗,頭疼鼻塞,口干或渴,咽痛或腫,或咳嗽 有痰,舌紅苔黃,脈浮滑數(shù)。治以疏表散邪,清熱生津。方以柴葛解肌湯加減柴胡12g,葛根15g,川芎12g,白芷10g,防風10g,銀花15g,生石膏(先煎)20g,桔梗12g,牛蒡子10g,沙參15g,甘草3g,若咳嗽吐痰明顯者,可酌加炙麻黃10g,前胡12g,浙貝母15g,瓜蔞15g。風寒感 冒,服藥后要避風寒,一般要發(fā)汗(或加蓋衣被),發(fā)汗時,以全身微汗為佳,切不可大汗淋漓。

    2,風熱感冒

    風熱感冒,發(fā)熱重,微惡風寒或不惡寒,頭痛,無鼻塞,無汗或有汗不暢,口干而渴,咽痛咳嗽,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治以辛涼透表,清熱解毒。方 以銀翹散加減:金銀花30g,連翹15g,柴胡15g,葛根15g,川芎12g,桑葉15g,蟬蛻12g,桔梗12g,前胡12g,牛蒡子10g,沙參 15g,蘆根20g,甘草3g。

    3,體虛感冒

    體虛感冒,不外乎風寒感冒或風熱感冒而兼有正氣(氣、陽、陰、血)虛者。此時,臨證切勿忽略正氣不足,且解表方藥不宜用烈性之品,否則,解表祛邪而易傷正氣,致感冒反復不愈

    ①氣虛感冒:惡寒發(fā)熱,頭疼鼻塞,無汗或自汗,氣短乏力,倦怠肢軟,舌苔薄白,脈浮無力。治以發(fā)汗散寒,益氣解表。方以人參敗毒散加減羌活10g,防風10g,川芎12g,柴胡10g,蘇葉10g,前胡12g,桔梗12g,枳殼12g,黃芪15g,黨參12g(或人參6g),生姜12g, 甘草6g

    ②陽虛感冒:發(fā)熱輕,惡寒重,無汗鼻塞,頭疼身痛,面色蒼白,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浮弱或沉弱。治以發(fā)汗散寒,助陽解表。方以再造散加減桂枝 12g,羌活10g,細辛3g,熟附子9g,防風10g,川芎12g,柴胡10g,羌活12g,白芍12g,黃芪15g,黨參12g(或人參6g),甘草 6g,

    ③血虛感冒:發(fā)熱微惡寒,無汗頭痛,頭暈心悸,面白無華,舌質淡苔白,脈浮細弱。治以養(yǎng)血解表。方以柴胡六合湯加減:柴胡10g,川芎12g,葛根15g,蘇葉10g,蔥白20g,防風6g,當歸12g,白芍15g,麥冬15g,太子參15g,生姜12g,甘草6g,

    ④陰虛感冒:發(fā)熱,微惡寒或不惡寒,無汗頭痛,咽干口渴,干咳少痰,或心煩及手足心熱,舌質紅,苔薄黃,脈浮細數(shù)。治以滋陰解表。方以加減葳蕤湯加減:玉竹12g,白薇12g,秦艽12g,青蒿10g,柴胡10g,葛根12g,桑葉15g,薄荷10g,沙參15g,麥冬15g,桔梗12g,前胡 12g,太子參15g,甘草6g。

    重要提示:感冒方藥,不宜久煎,一般急火煮沸后5-10分鐘即可,1劑藥的煎液分2次服用,飯前飯后服均可。若病情較急較重者,可一晝夜服1-2劑;若嘔吐明顯者,可少量多次飲服。                                                                                                                   感冒·流行性感冒之秘、驗方                     1.1 特效感冒寧

     【組成】蘇葉、薄荷、藿香、防風、荊芥各10克,金銀花12克,蒼術、黃芪各10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兩次,日服3次。第1次用清水約200毫升,浸藥半小時,煎取100毫升左右。第2次用清水120毫升,煎取80毫升左右,去渣。兩次藥汁混合后,分3次,早、中、晚溫服。一般3劑、重癥6劑即可。若遇集體感冒者,可按此比例同煎,分給每個病人服用即可。小兒用量酌減。

    【功用】解邪固表。

    【方解】本方是法取“九味羌活湯”的方義而組成。九味羌活湯是按六經而用藥,本方是依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外邪而立方。感冒雖系小病,治不如法,外邪郁而不散,常常反復發(fā)作,遺留后患,亦即古稱:“傷風不醒便作勞也?!憋L為外邪之首,故先用防風、荊芥以祛風;再用蘇葉以散風寒;薄荷以解風熱;藿香以化濕邪;金銀花以清暑火;甘草潤燥而和諸藥;黃芪以益氣固表,使邪去而不復發(fā)也。

    【主治】感冒時邪,鼻流清涕,咽痛,痰嗽或伴見惡心,大便稀,或有發(fā)熱惡寒,舌苔白薄或微黃膩,脈多浮緩。適用于普通型、腸胃型感冒,流行性感冒,習慣性感冒,并有預防作用。

    【加減】咽喉痛者,加桔梗10克,僵蠶6克;咳嗽痰多稠者,加浙貝母10克,清稀者加半夏6克(制),陳皮9克;頭痛者,加白芷9克,川芎9克;夏季感冒,惡寒無汗加香薷6克;口渴汗出,小便短赤者,加滑石15克,石膏20克,荷葉10克。

    【療效】臨床屢用,療效滿意。一般3劑即愈,重癥可繼服3劑。尤以腸胃型感冒(上吐下瀉)者療效尤佳。

    【附記】本方是取九味羌活湯之意,采用海藏神術散及玉屏風散等方加味而組成。通過臨床反復驗證,療效滿意。

                                                                           1.2 辛溫解表湯

    【組成】荊芥、防風、蘇葉各5克,清半夏、廣皮各9克,忍冬藤、連翹各12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辛溫解表。

    【方解】風寒外束,治從外解,故方中以荊芥、防風、蘇葉辛溫解表;以清半夏、廣皮化痰止嗽。風寒外襲,熱必內郁,故加忍冬藤、連翹清熱解毒。諸藥合用,故奏辛溫解表之功。服藥后多飲熱水,或吃熱面湯一碗,趁熱服之,促其發(fā)汗,可一汗而解,故奏效頗捷。

    【主治】風寒感冒。證見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四肢酸痛、鼻塞聲重、鼻流清涕、喉癢、咳嗽、痰多清稀、脈浮緊、舌苔薄白。

    【加減】如咳嗽重加炙前胡、炙白前各9克,甘草3克;惡寒重加桂枝5克;周身痛楚加羌活、獨活各5克;頭痛加川芎5克,蔓荊子3克。

    【療效】屢用屢驗,療效頗佳。

    【附記】筆者體會,若病初起,宜重用荊芥、防風、蘇葉,一般各9克;忍冬藤、連翹少用或去之。或再加蔥白、淡豆豉適量促其汗解。本方去忍冬藤、連翹加蔥白、淡豆豉,用治傷風感冒。驗之臨床,效果尤佳。

                                                                        1.3 羌蒡蒲薄湯

    【組成】羌活、牛蒡子各9克,蒲公英30克,薄荷6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祛風解表,清熱解毒。

    【方解】風熱挾癘疫之邪外襲肌表,為病最烈。治宜辛涼解毒。故方中以羌活祛風解毒,除濕止痛;牛蒡子疏風透邪,利咽消腫;蒲公英清熱消炎,解毒散結;薄荷辛涼解表,疏散風熱,藥僅四味,其效不凡,用治外感發(fā)熱,最為合拍。

    【主治】外感發(fā)熱。適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腮腺炎等。

    【加減】咳嗽加杏仁、桔梗、前胡各9克;咽痛加板藍根30克,玄參9克,馬勃6克;胸悶、納呆、舌苔膩加厚樸、半夏、枳殼各9克。

    【療效】治驗甚多,療效顯著。

    【附記】凡上感熱毒偏重所引起的上述各病證,用之皆驗。

                                                                        1.4 清解表熱方

    【組成】桑白皮、桑葉、菊花各9克,黃芩12克,山豆根、魚腥草、生石膏(先煎)各30克,枇杷葉9克,蘆根3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解表熱。

    【方解】本方實質上是桑菊飲、銀翹散的合方。溫熱之邪在表,亦須從皮毛開散。方中桑葉、菊花既有開散皮毛、及微發(fā)汗的作用,且性屬涼潤,力能散熱,故宜用于清散表熱;桑白皮、黃芩能清泄肺與上焦之熱;山豆根、魚腥草同為清熱解毒之品,用以治上呼吸道感染,其作用似較金銀花,連翹為優(yōu);生石膏本為解肌清熱之藥,但表熱較甚時使用之,亦奏良效,因石膏能清肺熱,而肺與皮毛相合;蘆根,枇杷葉宣肺潤肺,以兼顧肺與皮毛之間的關系。諸藥配伍,恰中病機,故用之臨床,每收良效。

    【主治】風熱感冒。證見發(fā)熱重,惡寒輕、頭脹痛、口渴、鼻塞流涕、咳嗽、嗓子痛、舌邊尖紅、苔白或微黃、脈浮數(shù)。

    【加減】咽痛加桔梗、牛蒡子各9克,咳嗽甚者加杏仁9克;無汗惡寒甚者加荊芥9克,薄荷3克(后下);身痛明顯者加羌活、蘇葉各9克。

    【療效】屢用屢驗,收效甚捷。

    【附記】印氏云:此方經多年使用,已列為“抓主癥”之常用方劑。凡感冒發(fā)熱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明顯者,即可用之。一般收效甚捷。筆者臨床亦多使用,驗之臨床,效果確實。

                                                                        1.5 三陽清解湯

    【組成】葛根、金銀花、連翹各24克,生石膏(先煎)30克、柴胡24克,黃芩12克,大青葉、蒲公英各30克,甘草9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辛涼透表,生津止渴,清熱解毒,利咽散結。

    【方解】邪入三陽,其證必重,治從三陽分頭并擊。故方中以葛根、金銀花、連翹涼散太陽表熱;石青清解陽明濕熱;柴胡、黃芩和解少陽邪熱;大青葉,蒲公英清熱解毒;甘草調和養(yǎng)胃,諸藥配伍為方,其功甚著。

    【主治】三陽熱盛。或溫病熱入氣分,大頭瘟毒等證。證見高熱持續(xù)不退,頭昏脹痛,口渴心煩,咽喉疼痛,或微惡風寒,有汗或無汗,項背強痛,或兩頰腫痛,舌質紅,苔淺黃而燥,脈浮洪數(shù)而有力等。臨床常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體炎,腮腺炎,猩紅熱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證屬“三陽”熱盛者。

    【加減】若表證較重者可加荊芥、薄荷各9克,若見便秘、譫語,舌苔黃厚而燥者,可加生大黃6克,玄明粉12克(沖服);若見吐血,衄血、發(fā)斑者可去柴胡,加生地15克,白茅根30克,丹皮12克,若咽喉腫痛甚者,可加土牛膝根24克。

    【療效】臨床用治急性感染性疾病均有較好療效。

    【附記】凡證屬三陽熱盛、表里俱熱之證,用之奏效頗捷。

                                                                        1.6 退熱湯

    【組成】秦艽15g、青蒿15g、桑葉15g、菊花15g、薄荷10g、鉤藤12g、蘆根30g、生薏苡仁30g、郁金15g、大貝母10g、白通草12g、大豆卷12g(劑量可隨證酌用)。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疏風解表,宣透風熱,清熱解暑,滲利濕熱。

    【方解】本方系從《溫病條辨》治療外感風熱的桑菊飲化裁而成。方用桑葉、菊花、薄荷、鉤藤疏風解表,宣透風熱;秦艽、青蒿、大豆卷(如缺可用扁豆衣代之)清熱解暑,散風除濕;浙貝母、郁金清熱止咳,化痰開郁;蘆根清熱生津止渴;薏苡仁健脾滲濕,諸藥配伍為用,共奏上述之功。實為春、夏外感發(fā)熱之良劑。

    【主治】外感風熱、暑濕、伏暑、濕溫(包括腸傷寒)等證。

    【加減】臨床運用,宜隨證加減,如一般濕重加藿香、蔻仁;惡心,嘔吐加藿香梗、姜竹茹;咳嗽加枇杷葉;口渴加天花粉;大便秘結加大黃;素體虛弱,以及發(fā)熱1周以上者加黨參;久熱有汗去薄荷,加黨參。

    【療效】屢用屢驗,療效顯著。

    【附記】本方為已故南昌著名老中醫(yī)許壽仁治療外感發(fā)熱的經驗方。運用于上述諸證,再隨證加減,療效頗佳。又許秀平運用本方10余年,用治上述諸證,療效顯著。筆者驗證信然。

                                                                        1.7 石知柴葛湯

    【組成】石膏100克,知母25克,葛根15克,柴胡15克。

    【用法】每日2劑,每劑煎兩次,每次煎取100毫升,共混合400毫升,每6小時服80~100毫升,兒童約減。

    【功用】表里兩解,解表退熱。

    【方解】凡表邪未盡,邪氣入里,郁阻遏于氣分,衛(wèi)氣俱熱,故方用石膏,其性辛甘大寒,辛能解肌熱,寒能清里熱,為方中之主藥;以知母清熱滋陰,與石膏伍用,有協(xié)同之效;葛根和柴胡能解表退熱,而石膏雖有強而快的解熱作用,但不持久;知母除有廣譜抗菌作用外,且有明顯而持久的解熱作用,二者伍用,其退熱效果強而持久,善清氣分之熱。藥雖四味,但退熱之功效顯著。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腮腺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等病毒感染性發(fā)熱。

    【療效】治療病毒感染性發(fā)熱69例,其中上呼吸道感染66例,腮腺炎2例,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1例。經用藥1~2天,結果治愈52例,顯效8例,無效9例??傆行蕿?7%,痊愈率為75.4%。

                                                                        1.8 三花清解湯

    【組成】忍冬藤、忍冬花、連翹各15克,杏仁、淡豆豉、梔子、玉竹、桔梗、前胡、菊花各10克,鮮桑枝30克或干桑枝15克,薄荷5克,六一散15克(包煎)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重病可于一晝夜服2劑,亦可連續(xù)服至病退為止。

    【功用】清熱解毒,疏風宣濕,辛涼解表,扶正祛邪。

    【方解】流感偏熱者,以手足太陽、陽明、太陰諸經為多見,故用忍冬花、藤、連翹以清熱、通絡、敗毒;玉竹、鮮桑枝、杏仁以治腰椎、骶骨,前額頭痛;梔子、淡豆豉以解煩躁而瀉三焦伏火,并散胸中郁熱;桔梗、前胡以利肺氣而平咳嗽;菊花、薄荷以清熱熄風而散火邪;更佐六一散甘淡清熱兼有利濕之功,綜合為劑,以治溫熱型之流感最宜。

    【主治】流行性感冒(溫熱型),證見惡寒發(fā)熱,自汗,頭痛以前額及眉棱骨痛為劇,腰背骶骨,及四肢皆痛,面赤、舌紅、苔色灰白而干、口渴煩躁、咳嗽痰少,或帶血絲,但脈反遲或緩。

    【加減】本病一般以濕熱型為多見,且容易并發(fā)其他變證,故臨證用藥宜隨證加減:

    (1)咳引胸痛,呼吸迫促,帶鐵銹色痰,是病毒侵犯肺部,絡脈受傷。宜本方加紫菀15克,潤肺下氣,鮮葦根120克甘寒滋陰。

    (2)嘔吐腹痛,腸鳴泄瀉,是病毒侵犯胃腸,運化失常。宜本方加黃芩10克,炒黃連5克,苦寒瀉火堅陰厚腸止瀉;大豆卷15克,陳皮10克,清胃散結理氣。去梔子,杏仁以防瀉降太過。

    (3)神昏譫語,角弓反張,是邪毒侵犯心包,肝風內動,宜本方去薄荷、桔梗、前胡等氣分之藥,加蓮子心15克,白芍15克,鉤藤10克,以清心、平肝、熄風;另加牛黃清心丸,每次服1粒,每日3次,或局方至寶丹,或安宮牛黃丸,每次服半粒,每日服3次,芳香通絡,清神醒腦??衫m(xù)服數(shù)日,以神清病退為止。

    (4)肢體關節(jié)腫脹作痛,是病毒侵犯肢體,阻滯經絡。宜本方加海桐皮15克,苡仁30克,五加皮15克,以祛風、利濕、逐瘀、止痛。去桔梗、前胡二味上焦氣分之藥。

    (5)常有一過性之麻疹狀或如猩紅熱狀之皮疹,雖非真正斑疹,也有煩躁不安,是病毒侵犯營分。宜本方加丹皮10克,生地15克,玄參15克,以清營分之熱。去玉竹、薄荷、前胡氣分之藥。

    【療效】使用多年,治驗甚多,并隨證加減用藥,療效頗佳。

    【附記】本方名為本人祖?zhèn)髅胤?。本證型脈反遲緩而浮數(shù),是因病毒初犯人體,若延之數(shù)日,其脈必轉數(shù)實,凡疫病初期多見此脈,不可不知。特附此說明,以免辨證失誤。本方對溫熱型流感,用之效果頗捷,經筆者一再驗證,其效頗佳,果如斯言!

                                                                         1.9 感冒立愈湯

    【組成】桂枝、白芍各10克,厚樸5克,杏仁10克,萊菔子7.5克,白前10克,炙麻黃5克,蜈蚣2條,全蝎7個,生姜3片,大棗3枚。

    【用法】取上藥加水300毫升,武火煎至150毫升,日分2次口服。每日1劑。

    【功用】宣肺豁痰,調和營衛(wèi),鎮(zhèn)痙熄風。

    【方解】陳云:“北地高寒,冬氣常在,寒風冷氣四時皆有,令人毛竅常閉,肺氣不宣,故外感初起,法宜辛溫,務使肺氣宣降,玄府開張,俾表里相通,邪有出路,能從外解,不致內閉;即使是溫熱之邪所傷,亦宜于辛涼藥物中加入辛溫之品,以利疏解,唯需注意中病即止,不可太過。”方中桂枝、厚樸、杏仁、麻黃、白前宣肺解表;萊菔子、蜈蚣、全蝎豁痰降逆;桂枝、白芍、生姜、大棗調和營衛(wèi),功專力宏,故見效甚捷。

    外欲脫者,因其尚未致脫,參附龍牡不可驟用:何以防其致脫?唯有調和營衛(wèi),使營衛(wèi)暢行則陰陽互根,無變脫之慮。方中之蜈蚣、全蝎最善追風祛痰,鎮(zhèn)靜解痙,凡風痰閉肺而致咳喘憋悶,見咳聲不暢甚至痙咳者,用之皆宜。且蟲藥乃血肉有情之品,善升降而性靈。用補則峻而不膩,納氣固肺功可立見,填精塞隙,間不容發(fā)。凡先天不足,虛損癆怯及喘咳久嗽等證非此無功;用則迅而不猛,追風搜邪深可致骨,逐瘀破結無堅不摧,凡陳年痼疾,血凝痰結及行竄風證非此莫逮。其味大都甘淡咸平,雖非大苦大辛可療大寒大熱,且能升能降,能出能入,隧道皮竅無所不到,故表里皆可,內外咸宜。雖有的具有毒性,但亦不劇,正可以毒攻毒,故可收一劑輕、二劑已之功。

    【主治】風寒感冒引起的高熱,喘咳,抽搐。

    【加減】凡外感纏綿難愈,或表虛不固,屢犯外感而癥狀前后相似,必有深藏隱匿之邪,宜于方中加入山甲、皂刺、蜂房、黃芪。黃芪一味,古人謂之“補虛,主小兒百病”。黃芪托邪外出,山甲,蜂房,皂刺則能搜剔無余,然后議補,方能百發(fā)百中。若不搜盡伏邪,病家必不受補。小兒喘咳病恒多纏綿難愈,能知此法,可令速效。

    【療效】屢用屢驗,見效甚捷。多一劑輕,二劑已。

    【附記】陳氏認為五臟之中肺臟最嬌……其他臟腑功能失調莫不累肺,六淫邪氣所犯無不先傷于肺,兒科論治,首重調肺。肺虛易感,治必搜剔伏邪;外感初起,辛溫宣散,力避寒涼抑遏:清金補肺、蟲藥性靈,表里咸宜。陳氏之論,誠為高見。驗之臨床,凡外感纏綿難愈之疾,或易感之人,在主治方中佐入一、二味蟲類之品,奏效尤捷。

                                                                         1.10 柴胡消食湯

    【組成】羌活、白芷、廣木香各10克,山楂炭12克,瓜蔞仁10克,柴胡、黃芩、法半夏、蒼術、茯苓各12克,炒枳實10克,生姜12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消化胃脘積食,清解胸中結水,外解寒濕。

    【方解】外感寒濕,內傷飲食,治宜表散內消。方中以小柴胡湯加除濕解表之羌活、白芷、蒼術以增強表散寒濕之功,加楂炭,廣木香、炒枳實、茯苓、瓜蔞仁、理氣導滯,消食健脾和中以增強消導食積之功。此為表散內消同治之劑。諸藥伍用,療效頗佳。

    【主治】積食感冒,證見往來寒熱,頭昏痛,或周身骨節(jié)酸痛,四肢軟弱無力,或惡寒不發(fā)熱,或發(fā)熱汗出不惡寒,或鼻干燥,或流清涕,胃脘滯痛,不思食,噯氣,按之上腹作痛或脹硬,口苦咽干,或渴,或腸鳴,或嘔,或欲吐,或咳,或心悸,矢氣,大便二三日解1次,或溏或秘,小便量少色黃,體溫偏高,舌苔白膩或淡黃,脈象右寸關尺浮數(shù),或左寸關尺浮數(shù),或左右關弦緊。

    【加減】積食重者去白芷,加炒草果仁10克,結水多者去楂炭、白芷,加重瓜蔞仁為12克;寒濕重者加重白芷、羌活各為12克;風寒重者去白芷,加荊芥穗12克;便溏者去瓜蔞仁。

    【療效】臨床運用多年,治驗甚多,療效顯著。一般1~3劑即見顯效或痊愈。

                                                                         1.11 十神湯

    【組成】葛根、赤芍、香附各10克,升麻、陳皮、川芎、白芷各6克,紫蘇7克,麻黃、甘草各3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宣肺解表,祛風止痛,利咽止咳。

    【方解】本方性略偏溫,以麻黃、紫蘇發(fā)汗解表;升麻、葛根宣肺止咳,退熱生津;陳皮、香附理氣寬中;川芎、白芷祛風止痛;赤芍、甘草清熱解毒。此外,麻黃油有抑制流感病毒作用,赤芍有良好的鎮(zhèn)靜鎮(zhèn)痛作用;且抗菌譜亦較廣泛,因而對上呼吸道的感染能取得較為肯定的療效。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偏于風寒型)。

    【加減】春季加荊芥,夏季加藿香,秋季加黃芩,冬季加金銀花。

    【療效】治療618例,全部治愈。其中服藥1劑治愈159例(占25.7%);服2劑治愈427例(占69%);服4劑治愈32例(占5.3%)。

    【附記】本方辨證加減按季節(jié)用藥經驗,值得借鑒。

                                                                         1.12 增免抗感方

    【組成】太子參、黃芪、水仙草、地錦草各10~15克,黃芩4.5~6克,仙靈脾6克,五味子4.5~6克,黃精6克,生地9克,麥冬6克,白術9克,甘草4.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蛇B續(xù)服6~8周。

    【功用】益氣升陽,健脾補腎,清熱祛邪,提高小兒抗病免疫能力。

    【方解】本方以太子參、黃芪、水仙草、地錦草、黃芩為扶正祛邪主藥。太子參、黃芪能益氣升陽,健脾固表,有利肺衛(wèi)之鞏固、納化之健運。水仙草、地錦草能提高網狀內皮細胞吞噬能力,清熱之中兼具扶正,地錦草有較為廣譜的抑菌作用;黃芩能清上焦肺熱,在著重控制呼吸道感染為主的基礎上又能兼及其他感染,以達到祛邪務盡之旨。久病脾虛小兒,常有脾虛及腎氣失旺、氣血不足之癥,故加仙靈脾、五味子、黃精三味以補腎固精,扶陽育陰而旺腎氣,并以生地、麥冬生津養(yǎng)胃,并以白術、甘草健脾調胃,協(xié)同太子參、黃芩旺盛脾氣,以達到本方在增免(免疫)抗感(感染)中,脾腎兼顧,虛實兼及,扶正祛邪的目的。

    【主治】小兒因反復感染(主要為呼吸道感染)病程較久而引起的脾虛證。見消瘦乏力、納食不佳、多汗虛羸、發(fā)熱易咳、便溏或干結,扁桃體及頸部淋巴結腫大,面色萎黃,久則氣血虧虛,生長發(fā)育落后,體重不增等。

    【加減】病兒急性感染發(fā)熱癥狀明顯時,可去太子參、黃芪、五味子等藥,加生石膏20克,知母、柴胡各9克。伴有咳喘或久咳無痰、肺陰不足證者,可加款冬花9克,緣梅花、天竹子、杏仁各6克,去黃芪,仙靈脾,五味子。如有脾氣急躁,多動不安,睡眠欠佳者,屬心脾兩虛,可加酸棗仁,遠志各6克,夜交藤9克,去黃芪,仙靈脾。有口渴多飲,舌紅唇干、厭食明顯者屬胃陰不足,可加重生地、麥冬用量,去黃芪,五味子,仙靈脾,加用石斛9克,烏梅,玄參各6克。有脾陽虛、腸滑便溏時去黃精、麥冬、生地,可加用白扁豆15克,芡實10克,炮姜3克,脾約腸燥時,大便秘結干燥,可加用郁李仁3~6克,重用生地,去五味子。

    【療效】經一千余例驗證,有效率為96%。

    【附記】本方為孟仲法氏治療小兒感染后脾虛綜合征之主方。對治療因感染引起的“脾虛證”有明顯療效。

    臨證運用時,方中劑量可根據(jù)小兒的年齡及病情適當增減,不必置疑。

                                                                         1.13 解毒清熱飲

    【組成】金銀花、連翹、菊花各30克,桑葉20克,薄荷15克,柴胡10克,蘆根20克,甘草、黃芩、蟬蛻各15克,生石膏20~30克(先煎)滑石20~30克。

    【用法】先煎生石膏20~30分鐘,然后下群藥煎。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功用】清熱解毒,辛涼透表。

    【方解】本方是在銀翹散、桑菊飲、六一散、白虎湯基礎上,經臨床摸索多年化裁而成。方用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薄荷、柴胡發(fā)汗解表、清解外邪;蟬蛻疏風清熱、定驚解痙;桑葉宣通肺絡,清泄風熱;菊花明目疏風,清降肺火;甘草、蘆根清上焦風熱,兼養(yǎng)胃陰;生石膏清陽明之熱,而無傷津之弊;滑石利竅,清熱解肌,有發(fā)汗作用;黃芩清氣泄熱。據(jù)抗菌試驗,金銀花抗菌譜較廣,連翹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于是使患者的邪熱,一從汗解,一從便解,從而使邪退病除。

    【主治】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無論高熱或低熱,均可服用。

    【加減】如兼見咳嗽加前胡、杏仁各15克,橘紅20克;痰多者加川貝母10~15克,海浮石20~30克。

    【療效】多年使用,屢試屢效,療效滿意。

    【附記】根據(jù)多年的臨床實踐和個人心得體會認為,本方對高熱感冒和一般傷風,感冒低熱,皆宜服用,均有良好效果,屢試屢效。

                                                                           1.14 健身固表散

    【組成】黃芪40克,白術、防風各20克,桔梗30克,百合40克。

    【用法】以上諸藥共研細末,貯瓶備用。每次服9克,每日服2~3次,開水沖服,7天為1療程?;蛴脺珓?,照上方劑量各減半,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3次。

    【功用】益氣固表,宣肺驅邪。

    【方解】俗語說:“感冒不用治,七天自然愈”,可見感冒更有易治的特點。但是,也有一部分患者長期被感冒所困擾,動輒感冒,自汗,乏力或鼻塞,咽痛,頭痛等,服用一般感冒藥效果不佳。趙氏認為脾肺氣虛,表氣(衛(wèi)表)不固,則易感外邪而致病。治這類感冒,宜以益氣固表為主,其病自愈。本方由玉屏風散加桔梗、百合而成。氣虛不能衛(wèi)外,則津液不固而自汗;衛(wèi)氣不固則腠理空疏,容易感受風寒。惟黃芪甘溫益氣,補三焦而固表,為防御風邪入侵之關鍵,且有汗能止,無汗能發(fā),且補劑中之風藥也;防風上行頭面七竅,內除骨節(jié)疼痛,外解四肢攣急,稱之為治風之仙藥也;白術健脾胃,溫分肉,培土而實衛(wèi)。夫防風之善驅風,得黃芪以固表,則外有所衛(wèi),得白術以溫里則內有所據(jù),使風邪去而不復來,三藥合用,即益氣固表之玉屏風散,但因三藥俱辛溫之品,故加百合甘寒滋陰潤肺,以救其燥烈過亢之弊,桔梗為舟楫之劑,可載諸藥上行,且入手太陰肺經而開達肺氣,肺主皮毛,肺之宣發(fā)肅降之令行,則皮毛得濡養(yǎng)而潤澤,故能助玉屏風散固表之力。諸藥合用,使補者得補,散者得散,以達燥濕相濟,陰陽和順,病邪自祛,體自康健。

    【主治】氣虛自汗,體弱感冒,氣管炎以及因表虛衛(wèi)陽不固而常常感冒,或感冒纏綿不愈者。

    【加減】若素有慢性鼻炎而見鼻塞不通者,可加辛夷15克;若兼有頭痛、身痛者,可加蘇葉、羌活各10克;若見咳嗽吐白痰者,可加橘紅、制半夏、杏仁各10克;若兼心慌氣短者,可加太子參12克,麥冬、五味子各10克。

    【療效】臨床多年驗證,收效頗佳。一般服散劑,1~2個療程即愈,湯劑3~5劑即可。

    【附記】凡屬習慣性感冒,或感冒多次發(fā)汗,汗出過多,損傷衛(wèi)陽,致表虛不固,常自汗出,感冒時作,數(shù)月不愈者,皆可以用本方治之。體虛感冒,且易屢發(fā)而纏綿不愈者,確為易治而成不易治療之感冒。筆者用本方驗證數(shù)例,效果果如斯言,確為治感冒經久不愈之良方妙藥矣!                                                                                                                                                                            1.15流行感冒方藥:

    銀花12克  連翹12克  牛蒡子10克  薄荷8克  菊花10克  桑葉10克  大青葉15克  黃芩10克  桔梗10克  葛根10克  馬鞭草10克  柴胡8克  甘草3克  貫眾6克

     加減:

    1.咽部腫痛者加山豆根10克、蟬蛻10克、浙貝母10克、魚腥草10克;

    2.壯熱不退,口苦咽干者加石膏(先煎)30克、梔子10克、蘆根12克;

    3.咳嗽較劇者加浙貝母10克、杏仁10克、蟬蛻10克、前胡10克、枇杷葉10克、百部10克;

    4.高熱神昏,煩躁不安者加干地黃12克、丹皮12克、丹參12克、水牛角粉30克、郁金10克、石膏30克;

    5.腹部脹痛不適,時有嘔惡者加厚樸花10克、檳榔10克、陳皮8克;

    6.孕婦患流行感冒者減去貫眾加淡豆鼓8克。

     針灸方:

     大椎、風池、曲池、合谷,留針10~15分鐘用瀉法;少商、商陽放血,1~2次即可。

     

    1.16.傷風感冒
     方藥:淡豆鼓10克  荊芥8克  牛蒡子8克  薄荷8克  蒼耳子10克  辛荑8克  桑葉10克  甘草3克  連須蔥白3寸  大白菜根12克  芫荽10克

     加減:

    1.頭痛者加川芎15克、白芷10克、菊花10克;

    2.發(fā)熱者加銀花10克、連翹10克、黃芩8克;

    3.身痛酸楚者加桂枝8克、葛根10克、炒白芍8克;

    4.咳嗽咽干者加蟬蛻10克、紫菀8克、蘆根10克、桔梗8克。

     針灸方:

     太陽、印堂,用瀉法;中商放血(距拇指指甲根部中央一分許處)。

     

    1.17風熱感冒
    方藥:銀花10克、連翹10克、牛蒡子12克、薄荷10克、菊花10克、桑葉10克、葛根10克、黃芩10克、桔梗8克、柴胡8克、炒白芍8克、甘草3克。

     加減:

     1.咳嗽者加浙貝母10克、蟬蛻10克、紫菀10克、杏仁10克、桑皮10克、百部10克;

    2.咽喉疼痛者加山豆根10克、魚腥草12克、射干10克、蟬蛻10克;

    3.體溫增高者加石膏30克、知母10克;

    4.小兒兼有發(fā)熱驚厥者加蟬蛻8克、僵蠶6克、鉤藤8克;

    5.頭悶如纏,身重如裹,舌苔白膩者加羌活8克、蘇葉8克、陳皮10克、佩蘭6克。

     針灸方:

     少商、商陽放血,曲池、合谷、外關、印堂用瀉法。

     

    1.18風寒感冒
     方藥:羌活10克、防風8克、紫蘇10克、荊芥8克、川芎10克、淡豆鼓10克、桔梗10克、甘草3克、薄荷8克、蔥白1節(jié)、生姜3片、大棗2枚。

     加減:

    1.頭痛較甚者加白芷12克、藁本10克;

    2.鼻塞流涕者加蒼耳子8克、辛荑8克、白芷10克;

    3.周身酸楚者加桂枝8克、桑枝8克、炒白芍10克;

    4.咳嗽者加紫菀10克、冬花10克、杏仁10克、百部8克;

    5.納呆不化,舌苔白膩者加厚樸10克、山楂10克、陳皮8克、枳殼10克;

    6.有惡寒發(fā)冷無汗者加桂枝8克、小米稀粥一碗,藥后溫服。

     針灸方:

     少商、商陽放血;風池、列缺、外關用瀉法,1—2次即可。

                                                                    1.19  方藥:魚腥草、板蘭根各12克,水煎服,每日2次。治療149例。結果:單純型、胃腸型全部治愈;肺類型治愈21例,有效19例(加用青毒素、環(huán)丙沙星靜滴),總有效率91.4%。

      
     1.20
    六神丸口服,每日3次,1次10粒。治療249例,全部治愈。用藥3次癥狀明顯改善,體溫降至正常。
      
     1.21穿心連15克(或穿心連3-5片,每日3次,口服),水煎服,每日2次。治療94例,全部冶愈。
      
     1.22
    大青葉15克,水煎服,每日兩次。治療163例,126例在1日內體溫降至正常,32例在2-6天內體溫降至正常,癥狀征消失。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豆蜜桃AV蜜臀AV色欲AV| 亚洲精品日韩久久精品| 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al| 在线涩涩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亚洲AV成人片不卡无码| 男人狂桶女人高潮嗷嗷| 久热爱精品视频线路一| 免费无码肉片在线观看| 99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中文字幕|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 国产首页一区二区不卡| 婷婷六月综合缴情在线| 西西午夜无码大胆啪啪国模|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严洲| 毛片无遮挡高清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AV| 亚洲男人AV天堂午夜在| 成人国产片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 亚洲AV永久精品无码桃色| 亚洲AV成人片不卡无码| 国产AV老师黑色丝袜美腿|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好看电影| 午夜福利试看120秒体验区|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人成小说网站色在线| 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 成年女人喷潮免费视频| xxxx丰满少妇高潮| 欧美亚洲综合成人A∨在线|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AAA片| 丰满人妻被黑人连续中出| 国产中文字幕精品喷潮|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电影| 久久被窝亚洲精品爽爽爽| 国产盗摄xxxx视频xxxx| 亚洲高清揄拍自拍|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