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癢是眼科臨床常見的癥狀之一,造成眼癢的原因是很多,中醫認為造成目癢的病因: 有風、火、濕、血虛所致。不論何種原因都與風邪有關。目赤目癢,迎風尤其,多為外感風熱;瞼弦赤爛,眵淚交加,搔癢不已,或胞內顆粒肥大,癢如蟲行,多為脾胃濕熱外夾風邪;兩眥紅赤痛癢,多屬心火,風火交加,;痛癢干澀,時作時止,多為血虛生風。 以眼癢性質的而分: ⑴奇癢:多見于免疫性結膜炎,結膜對外界過敏原的一種超敏免疫反應。結膜經常暴露在外,空氣中的致敏原如花粉、塵埃、動物皮毛、蟑螂、樹木、草地等接觸,也容易遭受細菌或其他微生物的感染而過敏導致免疫性結膜炎。有的是因長期局部使用滴眼液,如抗生素、表面麻醉劑、阿托品、毛果蕓香堿、磺胺藥等導致醫源性結膜接觸性或過敏性結膜炎。這些眼病共同點都有眼癢,有的甚至奇癢難忍。臨床上常見的有枯草熱、異位性結膜炎和春季角結膜炎。 ⑵輕癢:雙眼或單眼作癢,常有眼紅、刺癢、干澀、畏光、流淚、燒灼感、異物感、視力波動、視力疲勞等癥狀。瞼緣充血、不規則、增厚、后緣鈍、睫毛根部鱗屑;瞼板腺管口突出,移位,邊界不清,周圍毛細血管擴張,有黃色脂性分泌物阻塞,擠壓瞼緣時瞼板腺開口有黃白色、或顆粒狀、或牙膏狀分泌物溢出。 ⑶火癢:雙眼作癢,灼熱明顯,遇冷則減,澀痛畏光,結膜及眼瞼紅腫,眵淚交加,常見于急性卡他性結膜炎、流行性角膜結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重癥沙眼、過敏性結膜炎、化學性灼傷等。 ⑷濕癢:多累及雙眼,眼緣潮紅微腫,有剌激感、燒灼、瘙癢,有的皮屑,有的眼緣糜爛。常見于眼瞼過敏皮炎、眼部帶狀皰疹、眼部濕疹等。 中醫認為眼癢的病因常與風、濕、熱及血虛有關,不論何證多因風邪作祟,風有外感風邪,亦有血虛生風或陰虛血燥所致,臨證組方遣藥之時,總以風藥為先,亦勿忘涼血、養血,故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古訓。 ⑴風邪外侵證:眼癢難忍,遇風加重,沙澀不適,畏光流淚,白睛污紅,瞼內紅色顆粒,如鋪路圓卵石狀排列,舌淡紅,苔薄黃,脈浮數。治法:祛風止癢。方藥:消風散加減:羌活10g,防風10g,荊芥10g,茯苓10g,黨參10g,蛇床子10g,蟬蛻6g,赤芍10g,丹皮10,甘草3g。癢甚加烏梢蛇10g,刺蒺藜10g。 ⑵風熱犯目證:眼癢難忍,或有刺癢,灼熱明顯,遇冷則減,沙澀不適,畏光流淚,眵多淚熱,白睛紅赤,胞瞼皮膚粗糙,舌紅苔薄黃,肪浮數或弦。治法:祛風清熱,涼血止癢。方藥:驅風散熱飲了加減:荊芥10g,防風10g,薄荷6g,蟬蛻6g,當歸10g,生地黃12g,丹皮10g,僵蠶10g,地膚子10g,連翹10g,梔子10g,甘草3g。 ⑶濕熱夾風證:雙眼作癢,瞼弦赤爛,或眼瞼皮膚有丘疹、水皰、滲出液,或眼瞼皮膚潮紅,或瞼弦赤爛澀痛刺癢,舌紅苔黃膩,脈滑。治法:祛風止癢,清熱化濕。方藥:祛風清熱化濕湯:麻黃6g,羌活10g,桑白皮10g,黃芩10g,防風10g,荊芥10g,烏梅3g,生石膏30g,地膚子10g,苦參10g,藿香10g,甘草3g。 ⑷血虛生風證:眼癢較輕,時作時止,眼無紅赤痛,眼內干澀不適,畏光、流淚、燒灼感、異物感、視力波動、視力疲勞等癥狀。瞼緣充血、不規則、增厚、后緣鈍、睫毛根部鱗屑;瞼板腺管口突出,移位,邊界不清,周圍毛細血管擴張,有黃色脂性分泌物阻塞,擠壓瞼緣時瞼板腺開口有黃白色、或顆粒狀、或牙膏狀分泌物溢出。舌苔白薄,脈緩。治法:養血祛風,滋陰潤目。方藥:荊防四物湯:當歸10g,熟地黃10g,川芎10g,赤芍10g,荊芥10g,防風10g,僵蠶10g,黃精10g,全蝎3g,甘草3g。 以上證型,根據病情隨證加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