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聽琴圖 【年代】宋 【作者】趙佶 【現狀】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尺寸】147.2 X 51.3 CM 【材質】絹本 設色 《聽琴圖》,宋代絹本工筆設色繪畫,成畫年代約為政和六年(1116年)至宣和元年(1119年)之間。此畫右有趙佶瘦金書“聽琴圖”三字,左側有“天下一人”御押,鈐“御書”朱文印一方。右上“聽琴圖”三字上方有“石渠寶笈”“寶笈三編”二朱文方印,并有多方宮廷收藏印。 這副趙佶的作品可謂是一幅優秀的中國人物畫。畫中主人公,居中危坐石墩上,黃冠緇服作道士打扮。他微微低著頭,雙手置琴上,輕輕地撥弄著琴弦。聽者三人,右一人紗帽紅袍,俯首側坐,一手反支石墩,一手持扇按膝,那神氣就像完全陶醉在這動人的曲調之中;左一人紗帽綠袍,拱手端坐,抬頭仰望,似視非視,那狀態正是被這美妙的琴聲挑動神思,在那里悠悠遐想;在他旁邊,站立著一個蓬頭童子,雙手交叉抱胸,遠遠地注視著主人公,正在用心細聽,但心情卻比較單純。三個聽眾,三種不同的神態,都刻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畫面的下方繪有一奇石,石上放置了插有折枝花卉的銅鬲;在畫面主人公彈琴者的右側有一香案,裊裊香煙飄出熏爐;他的身后是一棵高聳的松樹,樹旁有娟娟翠竹;從紅袍官員手持團扇及竹樹茂盛畫面,可以判斷所描述的應是夏季。畫上右上方有瘦金書“聽琴圖”三字標題,上方正中是蔡京的題詩: 吟徵調商灶下桐,松間疑有入松風。 仰窺低審含情客,似聽無弦一弄中。 宋 趙佶 《聽琴圖》 蔡京詩中的“灶下桐”,典出《后漢書·蔡邕傳》,即“焦尾琴”的故事:“擅長古琴的蔡邕有一次聽見灶下燒桐的聲音,即知該桐木為絕佳琴材,他以余木制成一琴,因尾部有火燒痕跡,名為‘焦尾琴’。”“無弦”出自東晉陶淵明的故事:每次喝醉酒之后,陶淵明便會撫無弦琴為樂,象征了陶淵明超凡脫俗的心胸,領會了音樂的本質,不為樂器形制所限。 《聽琴圖》中趙佶瘦金體的題字與其天下一人的押書風格從結體、筆勢、書風神采的舒展勁挺看,一如皇帝宋徽宗在書寫時的自信雍容乃至精湛貫氣,字形俊逸,筆力健朗,技藝嫻熟,無絲毫的猶豫拖沓之感,而“御書”印鈐于“天下一人”之上,既簡潔且飽滿,今日觀之仍堪為一絕。又從蔡京的題詩看,很像是在現場奉上意而作,甚至題寫的位置,包括內容與字數和所占空間的多寡大小,也像是在君臣相商下指定而合作所成。否則,以宋代繪畫多無款、多窮款、隱款的傳統風氣,縱以干臣之身冒九五之尊之諱也斷是蔡京等輩不敢也不能為的。至于后世陸續補鈐的印章多集中在畫面上部,倒像是經過深思熟慮謀定而布,并沒有損害破壞作者構思、構圖的寓意。 這幅畫的背景和道具處理得十分簡練,主人公背后,畫松樹一株,女蘿攀附,枝葉扶疏,亭亭如蓋。松下有竹數竿,蒼翠欲滴,折旋向背,搖曳多姿。道具除琴案外,僅一幾,幾上置薰爐,香煙裊裊。主人公對面,設小巧玲瓏山石一塊,上有一小古鼎,中插花枝一束,除以上這些外,別無它物。使人感覺到,這是一個高級的園庭,但卻經過了作者精心剪裁。所有布景、道具以及次要人物的位置,都是圍繞著主人公的演奏而安排的。整個畫面的氣氛,仿佛使人覺得,在這靜謐之中,有一陣陣的琴聲,混合著微風吹動松枝竹葉之聲,從畫中傳出。借用白居易的一句詩來形容,其妙處那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宋 趙佶 《聽琴圖》 這副作品首先在構思上有獨到之處:《宋史·徽宗本紀》稱,趙佶曾多次駕臨寵臣蔡京府第,相談內容皆與大興道教、修建宮觀、塑造圣像有關。政和、宣和年初,趙佶尊奉道教到了十分溺信、癡迷的程度,這與他喜好藝文之事、廣羅珍奇、耽于書畫,追求自適無為、頤養身心的生活觀念至為契合。政治上他任用蔡京、童貫操持國事,推行對內鎮壓、對外妥協的“守內虛外”政策而難有作為;生活上維持著皇權享有的驕奢淫逸;精神上卻難以擺脫內外壓力導致的心理重負;因此他必然需要尋求緩解壓力的情感宣泄出口,書畫可能成為趙佶此時最佳的心理療劑。當心里的意象需要找到畫面圖像的實體依附時,類似于《聽琴圖》或品茗、對弈之類的繪畫形式就可能成為趙佶藝術創作的精神落腳點和構思切入點。他能夠將自身置放其中,要的就是“一弄無弦琴,解寄道君意”的心靈托寄,這樣的創作構思,活脫脫地勾畫出皇帝宋徽宗的真實心理寫照。 其次來觀照作品的構圖特點:以《聽琴圖》縱橫3∶1的畫幅比例,本可以層層疊加式地承載豐富的圖像內容,但作者真正用來表現人物、樹石、琴幾要素的僅占畫面的3/5,而且是疏朗松散的形式構成,成菱形的三人組合與假山石盆景欲斷還連的主體構圖樣式,輔之以背后“年”字形回環攏抱的松樹和呈放射狀伸展的修竹形成犄角互補姿態,而有別于同時代其他名家的畫作構圖模式。趙佶的意圖顯然是要賦予畫面簡潔空靈、別具一格的玄幻氛圍和導引詩意想象的特點,讓觀者感悟虛而不實、實而不滯的畫外意境,其經營位置的匠意,可謂獨出心裁。 宋 趙佶 《聽琴圖》局部 最后再來欣賞作品中筆墨、設色的藝術特點:《聽琴圖》中人物均先以勻實的細線勾勒而出,面部和手之外的衣飾紋理則兼糅了書法運線的抑揚頓挫和提捺轉折,色彩渲染基本平涂,但又按衣褶紋理略染明晦,使人物稍具體積感。而左側的高幾、香爐和琴桌以及二臣的座椅,均以實寫的手法,工整細致地描繪。特別是松、竹的筆墨技法處理尤為豐富精到,勾染點皴筆筆送到,且整體豐富而有變化,神完韻足。作品在設色上也顯得自成一格,其在絹本固有底色基礎上,取墨色為主基調,使畫面色彩沉著典雅而具書卷氣。盡管人物、器具、樹石的色相各有傾向,但以墨色調節統攝,令畫面傳達出某種玄秘簡淡之感。然而作者并不專以一色為目的,除了在臉和手部施以粉色,在二臣服飾敷色上采用明麗而不輕薄的石青、朱砂色填出,再施以鉛粉渲染主人內衫、二臣與侍童的褲襪。色彩的巧妙使用令畫面亮堂、透氣起來,從而避免了略顯沉悶、壓抑的感覺。《聽琴圖》畫面色彩的高華既體現了皇家畫院作品應有的富貴色,又不失文人繪畫對簡淡沖和的特質追求,其與同時代前后的名家之作既有風格技法和藝術語言上的淵源關系,特別與出自趙佶本人手筆的花鳥畫作品格調一致,又別開新意,是謂宣和體畫法的獨到特點。 宋 趙佶 《聽琴圖》局部 宋 趙佶 《聽琴圖》局部 《聽琴圖》所體現的意味雋永,別出心裁的藝術構思、融詩書畫印于一爐的構圖形式、虛實相映結構巧妙的經營布局、神采兼具的傳移模寫、工整細膩的繪畫技法,典雅不失華貴又色墨互補的藝術手法充分顯示出了宋畫的全部特質,同時也佐證了作者是一位思想豐富、學養深厚、技藝嫻熟、藝術造詣極高的丹青國手。 宋 趙佶 《聽琴圖》 作者簡介: 趙佶,即宋徽宗,在位25年(1101-1125),嗜好書畫,曾謂人曰“朕萬幾余暇,別無他好,唯好畫耳”。他以皇帝之尊和對書畫的耽愛,常常臨幸畫館,廣納人才,又“秘府之藏,充牣填溢,百倍先朝”,以其較高的繪畫造詣,不僅推動了畫院的發展,而且以自己的藝術創作,為北宋后期的畫院樹立了具有時代意義的“宣和體畫法”典范。趙佶的繪畫重視寫生,以精工逼真著稱。工花鳥,相傳用生漆點鳥睛,尤為生動,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芙蓉錦雞》《瑞鶴圖》《池塘晚秋》《四禽圖》《雪江歸棹》等。與花鳥畫不同,以人物作題材的《聽琴圖》可能是趙佶存世作品中鮮有的一件人物畫代表性作品。而就作品的藝術價值論,其構思、構圖、人物造型、筆墨設色的技藝均臻于上乘高妙境界,堪稱宋代繪畫的代表。 其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治理者,宋徽宗趙佶無疑是一位不稱職的皇帝,于國家社稷,這是一出悲劇,以至于晚年客死異鄉,結局令人唏噓。他的精神信仰、個人性格和文化價值取向左右并影響了他對文化藝術投注的極大熱情,否則他就不可能在書畫上取得如此的成就。而就藝術論,他無疑是一為極富才情的畫家。 蔡京(1047-1126),字元長,仙游(今福建仙游)人。熙寧進士,官至太郎,是歷史有名的權奸。靖康之變,天下罪蔡京為六賊之首。欽宗立,侍御史孫覿等極疏其奸,貶衡州安置,徙韶、儋二州,行至潭州死。然蔡京精工書法,尤擅行書,其書筆法姿媚豪健,結體開張,紹圣間,天下號能書,無出其右者。宋人所稱的蘇、黃、米、蔡中的“蔡”原指蔡京,但因其為人奸詐,為世人所鄙薄,故將其剔除而補之蔡襄。傳世墨跡有《節夫帖》,《宮使帖》、《鹡鸰頌跋》等。 |
|
來自: 憨癡呆 > 《繪畫欣賞與繪畫文章參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