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大葦鶯為鹟科葦鶯屬的鳥類。體小(11厘米),體型略大(19厘米),尾長,眉紋近白;上體全橄欖褐色;下體近白,兩脅及尾下覆羽淺黃褐。留鳥于埃及及中東;繁殖于中亞及喜馬拉雅山脈,越冬至印度;夏季繁殖鳥于中國南方,越冬鳥至東南亞、菲律賓北部、馬來諸島、蘇拉威西島至澳大利亞。該物種分布于從埃及一直到中國南方和澳大利亞的廣大地區(qū),其模式產(chǎn)地在埃及。上體橄欖棕褐色;眉紋淡黃,褐色貫眼紋不明顯。頦、喉白色;胸棕色,喉和胸均具纖細的暗色縱紋;腹部中央近白色;下體余部淡棕色。眉紋淡黃;眼先褐色由眼先延伸至眼后,形成不明顯的貫眼紋;頭側(cè)余部較頭頂部為淡;兩翼表面與背色略同;飛羽和尾羽均為暗褐色,羽緣淡棕色。頦、喉白色,胸棕色,喉和胸均具纖細的暗色縱紋;腹部中央近白色;下體余部概為淡棕色。棲息于海拔400-900m低山平原地帶湖泊、河流、水塘、沼澤等水域邊葦叢、灌叢和草叢中,常單獨或成對活動。行動機敏、迅速、常躲躲閃閃、快速地穿梭于葦叢、灌叢或草叢中。鳴聲甜美,間雜較高而尖的嘎嘎聲及具有特征性的"ro-do-peck-kiss"短句。聲較大葦鶯悅耳而少沙啞;通常于夜間鳴叫。食性主要以昆蟲及其幼蟲為食,也吃小蛙以及甲殼類等無脊椎動物。
分布范圍:埃及,西奈半島,中東,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印度,泰國,緬甸,老撾,斯里蘭卡,菲律賓,印度尼西亞。 繁殖期5-8月。營巢于水域或水域附近的蘆葦叢或水草叢中。巢多筑于由3-4株捆在一起的粗壯而直立的活蘆葦莖上。巢全由蘆葦建造而成,一般離水面或地面30-60cm。巢呈深杯狀。營巢由雌鳥承擔(dān),雄鳥在附近鳴叫。孵卵由雙親輪流承擔(dān),孵化期14-15天。雙親共同育雛。野生成年葦鶯較難適應(yīng)人工環(huán)境和飼料,成活率較低,即使有活下來也很少鳴叫,因而一般捕獲當(dāng)年幼鳥飼養(yǎng)。葦鴛為中型食蟲籠鳥,點額籠飼養(yǎng)較好,也可用畫眉籠。葦鶯是典型食蟲鳥,而且主食細小昆蟲,因而對人工飼料要求較高。通常喂的粉料要比點頦的粉料細,更富營養(yǎng)和易于消化。配比為綠豆面、黃豆面、熟雞蛋黃、淡水魚粉按4:2:3:1的比例。昆蟲宜為較嫩的幼蟲及蛹,如剛脫皮的黃粉幼蟲及蛹、玉米螟幼蟲、皮蟲之類。粉料為常備飼料,每天喂一食抹細肉沫、昆蟲幼蟲拌粉料。新?lián)铽@的葦鶯幼鳥須“捆膀”后放到有籠罩的黑暗籠中,用較稀的軟料和活的昆蟲幼蟲誘食。待鳥認食后再逐漸增加軟料的濃度,至能吃干粉料才算真的成活。在可能條件下盡量讓鳥水浴,浴后立即把水盤取出,籠墊經(jīng)常更換,保持清潔,以防腐蝕鳥足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