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腎著湯(金匱要略)
茯苓 白術 干姜 甘草
腎著湯(張仲景)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f5fae50100dgob.html
方 名:腎著湯(利濕之劑) 總 結:濕傷腰腎 組 成:炙甘草、炮干姜、茯苓、白術 主 治:(1)治傷濕身重,腹痛腰冷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 (2)宣明用治胞痹,膀胱熱痛,濇于小便,上為清涕。 加 減:有寒者加附子。 歸 經:足少陰太陽藥也 方 義:(1)1.甘草─甘平和中而補土。 2.干姜─辛熱以澡濕。 (2)此腎病而皆用脾藥,益土正所以制水也。 又附方:經心錄加肉桂、澤瀉、杜仲、牛膝,治同。 備 注:金匱一名甘姜苓術湯
【來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七。 【組成】茯苓 白術各120克 干姜(炮) 甘草各60克(炙) 杏仁(去皮、尖,炒)90克 【用法】上銼為散。每服12克,用水4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食前服。 【主治】妊娠腰腳腫痛。 【方劑名稱】腎著湯 【藥物組成】香附、陳皮、甘草、川芎、木香、茯苓、白術、黃芩、蘇葉、歸、白芍、腹皮、羌活、蒼術。
【處方來源】《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方劑主治】妊娠胎水腫滿。 【各家論述】是癥雖由脾虛土衰不能制水,亦平日停飲聚濕,清濁不分,以致此也。是方二術、香、苓燥濕利水,溫胃健脾以壯土;芎、歸、芍、芩養血和榮以安胎;附、陳、紫蘇以利氣;腹皮行水除滿,羌活風能勝濕,使周身關節疏通,水無停蓄之所。蓋治病至不得已之時,雖羌、蒼、腹皮雄悍泄氣,亦不得不用耳。 來源http://baike.baidu.com/view/539915.htm
腎著湯-----醫案選
來源http://hi.baidu.com/??????/blog/item/160e10d5deef97ce50da4be1
腎著湯
“腰痛”是由于腰部受損,氣血運行失調,脈絡絀急,或腰府失養所引起的以腰痛為主要癥狀的病證,是中醫學的一個常見病、多發病。
“腎著湯”即“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出自張仲景《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篇:“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姜苓術湯主之。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方:甘草、白術各二兩,干姜、茯苓各四兩。”該方有溫腎散寒、健脾除濕之功,主要通過補土制水、溫化寒濕而治療腎著病。腎著是腎為寒濕所傷,癥狀偏重在腰。腎著湯方中諸藥實際上是主治太陰中焦寒濕的,腎屬于少陰,腰為腎之外府,“著”就是中焦的寒濕下著于腎,腎受寒濕之邪,就會出現腰及腰以下冷痛為主的病證。 筆者臨證常活用此方辨治外感內傷、跌仆閃挫,如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等見陽氣痹阻、寒濕留滯痹著于腰部經絡肌肉而出現腰部沉重冷痛、轉側不利者,療效很好。 案一:患者李某,男,58歲,農民。腰痛連及右側腿部僵硬疼痛1月余。2010年1月10日初診。患者長期體力勞動。1月前,因勞累而突感腰骶部重墜涼痛,逐漸加重,并放射到右臀部及右下肢至小腿外側僵硬麻木疼痛,有右腿短的感覺,行走困難,去當地縣醫院查CT示:L4/L5椎間盤突出,L5/S1椎間盤膨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經按摩牽引及局部封閉、服藥等多種方法治療,未能奏效,痛苦異常,故求治。 診見:腰腿部涼痛伴僵硬麻木無力,走路困難,口干,無汗,無口苦、口渴,納差,眠差,二便可,舌質暗,苔白厚滑膩,中有裂紋,脈沉緊。四診合參,辨為太陽、太陰、少陰合病,陽虛寒凝,濕瘀互結痹著腰府,治宜溫陽祛寒、化濕通絡。 方擬腎著湯合麻黃細辛附子湯加味:干姜、茯苓、狗脊、杜仲、威靈仙、雞血藤各30g,白術、炙甘草各20g,炮附子(先煎1h)、麻黃、細辛、懷牛膝各15g,7服,日1服,水煎分2次服。 二診:服藥后,重墜麻痛即漸減輕,行走漸能用力,仍僵硬發涼,但減輕,上方將炮附子加至25g(先煎1.5 h),繼服7服。三診:腰腿僵硬麻木感基本消失,疼痛明顯減輕,已可持續行走1公里路,食欲也增強了,已經陣發性疼痛兩個多月的牙痛病也消失了。上方將炮附子加至30g(先煎2h),繼服7服,痊愈。 案二:患者葛某,女,45歲,餐飲業主。腰痛連及右側腿痛伴小便不利20余天。2010年1月19日初診。患者素有腰痛病史,遇陰雨、寒冷季節即感腰部痠重隱痛不適。20天前,因拎面粉上樓時突然扭傷腰部,當時即感疼痛不適,臥床休息后無緩解,且逐日加重,并連及右下肢亦痛,本來行動就很困難,又出現尿急、尿頻癥狀,小解較多,頻頻蹲起,腰腿疼痛更甚,曾去市某醫院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泌尿系感染,經按摩、理療、服藥等多方治療,效不明顯,故求治。 診見:腰及臀部、大腿后側疼痛伴涼麻痠沉不適,夜甚,翻身轉側困難,尿急,尿頻,無汗,口苦,納差,眠差,大便可,舌質淡暗,舌體胖大、苔白膩水滑,脈沉細。腰椎CT示:腰L4/L5椎間盤脫出。腎功能化驗正常。四診合參,辨證為太陽、太陰、少陰合病,濕瘀痹著,氣機不利。治宜溫通祛寒,除濕化瘀,舒暢氣機。 方擬腎著湯、麻黃細辛附子湯、四逆散合方加味:干姜、茯苓、柴胡、白芍、狗脊、杜仲各30g,白術、炙甘草、枳實各20g,炮附子15g(先煎1h),麻黃、細辛各12g,4服,日1服,水煎分兩次服。 二診:腰腿疼痛痠沉減輕,尿急,尿頻明顯好轉,仍涼麻不適,已可轉側,翻身,上方將炮附子加至30g(先煎2h),麻黃、細辛各15g,繼服4服。三診:尿急,尿頻消失,腰腿痠沉涼麻不適感明顯減輕,已經可干輕度家務,效不更方,上方又服8服,諸癥消失。 按:案一患者久勞耗損脾腎之陽,寒濕易生,此次又因過勞傷及經脈氣血,致使陽氣不充,氣血不暢,寒濕瘀血互結留著于腰部及下肢經絡肌肉所致。癥狀雖在腰腿部,而病機根本在于太陰、少陰陽虛寒盛,濕邪內生。故主以腎著湯溫通祛寒,化濕除痹。腎著湯證重在“腰以下冷痛”,即疼痛不僅在腰部,常連及胯及腿部。合以麻黃細辛附子湯溫經扶陽,通達內外,其中附子是方中主藥,《本經》謂其“主……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用之可溫陽通陽,有效驅逐表里之寒濕,逐漸加量,以策安全。狗脊“主腰背強關機,緩急,周痹,寒濕,膝痛”(《本經》),加之以強筋骨,通痹阻,祛風濕而利關節。杜仲“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本經》),加之以益肝腎,強腰膝,加強療腰膝痠痛。牛膝“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氣傷”(《本經》),加之以活血祛瘀、通利關節,尚可引藥下行。威靈仙性猛善走,長于走肌表,通經絡,加之意在加強通絡除濕止痛之效。雞血藤既能行血又可補血,加之以活血補血,舒筋活絡而主治肢體麻木疼痛。牙痛意外消失說明其牙痛系陽氣虧虛、陰氣上僭所致,服溫陽藥可達到溫扶陽氣,引火歸元之效。經方相合,方證相應,藥癥相符,故效如桴鼓。 案二患者素有寒濕腰痛病史,久則陽虛寒凝,此次又因用力不當而捩傷腰部,致使瘀血與寒濕之邪互結痹著腰府,經絡氣血阻滯不通而疼痛痠麻不適。寒濕之邪不僅傷陽痹阻經絡,而且可致陽郁氣機失暢,氣化不行而小便不利。《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小便由膀胱所司,賴腎、肝、脾、肺、三焦之氣機轉化而正常排出為溺,故太陰少陰陽虛、陽郁、濕滯皆可影響臟腑氣化功能。證屬太陰、少陰寒盛濕阻,瘀血痹阻經絡,臟腑氣機不暢。因腰痛為主要矛盾,故主以腎著湯溫中祛寒,除濕通痹。合以麻黃細辛附子湯溫通陽氣,散寒通絡。輔以四逆散調和肝脾,疏達郁陽,宣通氣機,俾土木和而氣機流暢,氣化復常,小便自調。二診因腰腿涼麻較甚,加重麻黃細辛附子湯量意在加強溫經通絡之效。加狗脊以祛寒濕,強筋骨。杜仲“主腰脊痛,……堅筋骨……小便余瀝”(《本經》),加之以強腰膝、療尿頻。 應用該方,一定要遵方中各藥物的藥量比例,如甘草、白術與干姜、茯苓之比為2:4,方可有良好的療效。白術有治腰痛、身痛的特效,但必須用生白術,而且劑量要重,至少不能低于20g。中國中醫報 □ 毛進軍 河南省駐馬店市第四人民醫院 來源http://www./ss7/?action-viewthread-tid-18098 今天遇到一病例,我認為是腎著湯癥.
患者半年以來,臍下小腹部脹墜而重,自感如有二三斤重的東西,腰脊冷而脹痛,同伴肛門脹墜,大便初頭硬后便溏爛.頭暈,四肢麻而乏力.納食減少,稍飲水或進食則感下腹脹加重.脈弦,舌淡胖,苔白滑.
肛門脹墜,并沒發現有肛門脫出.所謂脹墜,只是其自我感覺的癥狀而已.大便初頭硬,后溏爛.為脾陽不足之癥.因而亦診為寒證.這個病證,如果用八綱辨證,當屬里,虛,寒,為陰證.兼夾濕邪.而病程長,有半年之久.用西醫及各種方法治療未收到滿意療效.兄臺說加補氣升提之藥,我認為未嘗不可,但必須先祛除寒濕之邪之后,緩以圖之.如果統為一方,則藥味龐雜,如兵無紀律,收效必大打折扣.至于說急性化膿性胰腺炎,如出現腰部冷痛,腹重等同樣證的話,用此方亦未嘗不可.我遇到一個化膿性咽扁桃腺炎的患者,診為太少同病,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加減,結果一兩付藥就好了.還有一例前列腺炎患者,診為氣淋癥,我用瀉白散加桔梗,陳皮等,也是二三付藥治好了.所以用中藥一定要用中醫的理論觀點.不能用西醫的思維.
干姜20g怕多了,減少一半用,余藥不需改了,方證合拍就是了。 來源http://www.iiyi.com/med/thread-925139-1.html
手法按摩在配合腎著湯加減治療腰肌勞損的病例
2011-03-22 08:42 作者:hseditor
臨床資料 本組35例,男27例,女8例。年齡最大48歲,最小29歲,平均35歲。臨床表現為腰痛,多為隱痛,時輕時重,經常反復發作,休息后減輕,彎腰工作困難,若勉強彎腰則腰痛加劇,常常喜用雙手捶腰,以減輕疼痛。脊柱外形一般正常,俯仰功能多無障礙。陰雨天腰痛加重。x線檢查均無異常。病程最長15年,最短2年,平均7年。有外傷史19例,無明顯外傷史16例。 治療方法 1、中藥內服:腎著湯藥用干姜6g、茯苓12g、白術15g、杜仲15g、秦艽15g、威靈仙15g、木防己12g、老鶴草30g、巴戟天18g、續斷15g、狗脊30g。腰痛連腿者加獨活、牛膝;痛甚者加乳香、沒藥;熱重口渴者去干姜加花粉;濕重者加薏苡仁、木瓜;腰部沉脹者加沉香粉。每天1劑,水煎,早晚分2次服。 2、手法治療:患者俯臥,醫者先以手掌在患者腰背部大面積進行圓形或螺旋形表面撫摩;然后用右手掌根在患者背部骶棘肌、腰大肌做深部按揉;再用雙手拇指指腹順骶棘肌、腰大肌自上而下進行彈撥,并用拇指點腎俞、環跳、委中、足三里等穴位;最后兩助手分別立于患者頭足位,行對抗牽引,醫者雙手掌重疊于患者腰部,頻頻抖動下壓;經過以上步驟后,重復腰部表面撫摩擦結束手法。隔日施手法按摩1次。 治療結果 1、療效評定標準。治愈:臨床癥狀消失,恢復正常活動和工作者。顯效:臨床癥狀消失,僅勞累或寒冷時稍有疼痛。好轉:陰雨天出現腰部酸脹疼痛,但疼痛時間縮短,程度減輕,仍服前方和施手法按摩后癥狀緩解。 2、療效評定結果。本組35例中服藥8劑按摩4次者,治愈17例,顯效12例,好轉6例;服藥15劑按摩7次者,治愈l2例,顯效4例,好轉2例;服藥20劑按摩10次者,治愈1例,顯效2例,好轉3例;治愈率85.7%。 討論 腰是人體軀干活動的負重中樞,又是一個運動幅度較大的力傳導系統。腰肌勞損,發病多在青壯年,與勞逸不當,長期腰部姿勢不良,或損傷后治療不及時,久居濕地,露臥貪涼,肝腎虧損等因素有關。中醫認為“腰為腎之腑”,又與下焦肝腎相聯,《素問·痹痛論》說:“寒氣勝者多痛痹;濕氣勝者多著痹。”證見腰部酸脹疼痛,隨氣候變化而加重,多屬寒濕為患,使用腎著湯加減,體現了溫中通絡、除濕止痛的法則。方中干姜溫中祛寒;白術、茯苓、木防己健脾除濕利水;巴戟天、續斷、狗脊、杜仲補肝腎、強筋骨;秦艽、威靈仙、老鶴草祛風除濕、舒筋通絡、止痹痛;沉香行氣除脹。諸藥合用,共奏溫中健脾補腎、祛風通絡除濕之功,使濕去則腰脹得除,寒祛則腰痛可解。按摩有緩解腰部肌肉痙攣及組織粘連、促進局部組織炎癥滲出的吸收、恢復正常功能的作用。 來源http://zy./guke/yjls/yjlsbljd/20110322-23232.html 腎著湯問:病人在一次行房后,不久出現身疼少腹痛,,無力,下肢重,兩足冷,口苦溲少多次求醫,前醫或考慮陰陽易,用燒諢散,或考慮濕熱著痹,獨活寄生湯等效不佳或罔效,輾轉三年余,來診,師查其脈沉澀細,舌根部苔白膩,考慮其西醫的化驗均正常,曰此乃腎著,陽氣不得伸故也,囑用腎著湯,四劑已過,病情大好,只不過師傅不講究竟,讓我自思,耐何資質愚笨,故特向高人求救,望不吝賜教,病機,辯證,方解.謝您了!!!●患者性別:男 ●患者年齡:35 第一次問題補充: 第二次問題補充: 第三次問題補充: 答:
苓桂術甘湯是治療痰飲病的一首方子,為中焦陽虛,脾失健運,濕聚成飲,飲停心下。其主治證為胸脅支滿,目眩心悸,或短氣而咳,舌苔白滑,脈弦滑。用藥目的為溫陽化飲,健脾利濕。
腎著湯為腎陽虛,寒濕下注之證。二者病機不同,辯證各有側重。若易腎著湯為苓桂術甘湯,則藥力不足,苓桂術甘湯為溫陽化飲之和劑,難以祛除寒邪,無法治其本。久則寒邪流連,病難速愈。此乃推測。一點拙見,還望賜教。
來源http://www./TCM/zylc/clinic/2010-06-08-658278.shtml
溫滲開化之腎著湯
一個癥狀有其寒熱虛實屬性。而此則不屬后世“腎虛”可知,故方藥的對,效果自良;若真腎虛,用茯菟丸、麋茸丸可也!
有邪實者順勢而為祛邪外出,這時越補越幫倒忙!
加減腎著湯合獨活寄生湯聯合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
某女,39歲,訴雙下肢麻木伴疼痛三年余,腰部酸痛半年余。勞累后如腳踩棉花,雙膝部疼痛明顯,間歇性跛行,季節交替及天氣變化時腰部酸痛明顯,舌紅黯淡苔薄潤,脈濡軟,CT示L4~5椎間盤向后偏左突出,腰椎管狹窄。
其實我的著眼處就是兩點,一個是“雙下肢麻木伴疼痛”,黃芪桂枝五物湯證;一個是“季節交替及天氣變化時腰部酸痛明顯”,腎著湯證,也只是試用心態處之!
甘姜苓術湯/腎著湯 - 陳瑞春系列 II
|
|
來自: changei168 > 《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