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變的童顏,青川木牘、天水秦簡。 判斷一種字體的演變,并不能只根據一件作品中一二少量的信號,而應根據相當信息量的字形的發生;而且不能只憑一件孤立的作品,至少應有若干作品同時出現,方能說明一種現象的初步性質。隸變的童顏,以青川木牘最為顯著。 青川木牘 青川木牘是1980年四川青川縣出土的木牘,墨書,只三行,共119字,書寫的時間是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此牘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古隸書跡。木牘的字體是由大篆直接變化而來的新體,因此,形態還比較原始,少量的字與大篆形體上相近。 青川木牘 但大多數字已有了新的面目。這些新面目主要表現為:對篆書的許多筆畫作了大膽的省略或合并,凡從水的字,如“波”“津”等均簡為三點水,這已是正規的隸書形態;橫畫平直的形態已露端倪;用筆基本為“逆入平出”,大多數字形已出現隸書的筆勢、筆順和筆畫的連接方式;筆畫的轉彎處,雖還留有篆書圓轉的形態,但已有方筆出現,一些字的結體已趨方扁;章法上布白疏朗,而不是大篆的錯綜參差。這是一種介于篆隸之間的新體,或者說是古隸,因此值得高度重視。 青川木牘 屬于隸變初期的簡帛書,還有戰國中期的長沙子彈庫楚帛書以及天水放馬灘秦簡等。子彈庫楚帛書雖是大篆風貌,卻寫得輕松、自然。 楚帛書 橫畫起筆先作重點,然后行筆作圓弧狀,收筆稍下垂,有時略帶橫鉤,富裝飾味,這是楚書書風的殘余。結體方正略扁,“行”“用”等字明顯帶有開張的隸勢。章法疏朗,字之間行距勻稱。線條富彈性,且有粗細變化。這些都是隸變的征兆。饒宗頤說:“楚帛書用筆圓渾,無所謂懸針,起訖重輕,藏鋒抽頓,風力危峭,于此可悟隸勢寫法之祖。”這切中了初期古隸書的用筆特點。 楚帛書殘片(右)及臨摹圖(左) 天水秦簡成冊于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前,已是戰國晚期,距離青川木牘已有70余年的時間。天水秦簡的文字,還存在很多與大篆寫法相同的現象,有些字的筆畫還很繁瑣,有些筆畫少的字,如“方”、“亡”、“犬”,其結體造型幾乎與大篆沒有什么區別。但省減、合并、簡化的成分已增多,很多偏旁已是草體的寫法。 天水秦簡 橫豎交叉的筆畫處理,明顯斷開,簡短斬截的隸書筆觸也較醒目,橫畫的排迭已多帶隸意。從用筆的特征看,頭粗尾細的蝌蚪文古文筆法依然存在,輔以側鋒,書寫漫不經心,既有草篆的飄逸,又有秦隸的古樸厚重。與青川木牘不同的是,一些字出現了特別夸張的筆意,如“可”“成”字,姿態翩翩,抒情味很強,這表明大篆的草化和簡化已進一步加強,大篆字形的破壞也在加強,線條交接的方式進一步向隸書轉化。 天水秦簡 當然,由于處在隸變的初級階段,字體結構方式不夠成熟,字形很不統一,同一個字往往有不同的寫法,同一字的偏旁也作不同的處理。各種約定俗成的寫法表明隸體的不定型和多變,如何簡化、如何造型、如何用筆都處在摸索的階段。但天水秦簡已從大篆的形態中解放出來,具有隸書初期的形態特征。(圖片來自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