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我從來沒有上過艾菲爾鐵塔,原因是怕和游客擠著排隊。雖然這個鐵塔是巴黎的地標,我卻最多走到旁邊看看就算了。 艾菲爾鐵塔舉世聞名,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是人們留影最多的建筑。自1889年以來,已有1.85億人登上過艾菲爾鐵塔,游客最多時達一天1.7萬人。 然而誰又能想到:這座舉世無雙的鐵塔是在一片抨擊、謾罵和反對聲中建起來的。這個從被漫罵到被視為最經典的巴黎建筑的經歷過程,是現在好多建筑師拿來為自己不成功建筑背書的一個最經典的例子。你要說這個建筑不好,有問題,他們就會說:跟艾菲爾鐵塔一樣,過100年你就知道我的建筑有多么好了。根據我自己看到的資料記載,從鐵塔開始設計建造的時候起,因為它獨特的用材——全部采用鋼鐵結構,還有奇異的造型,遭到了許多法國人的強烈反對。當年批判艾菲爾鐵塔的意見無非兩大類:一類是說形式古怪,和巴黎的新古典主義城市面貌不符合。意見不錯,不過艾菲爾鐵塔周邊沒有什么建筑,完全是一片開闊的空地,樹林、草坪,因此,這個造型獨特的建筑沒有一個和城市近距離沖突的問題,這和蒙特巴納斯高樓的情況是不同的。另外一類意見則更多從功能考慮,認為不應該花這么多錢做一個沒有什么功能的鐵塔。但支持的意見說:巴黎需要一個地標,一個制高點,在鐵塔以前,最高的地方是蒙瑪特高地,那里是貧民區,除了那些去圣心教堂祈禱的人以外,沒有人會去那里看巴黎。因此,鐵塔作為了巴黎的地標,作成觀賞巴黎的制高點,具有其他任何巴黎建筑都沒有的功能,于是也就被逐漸接受了。 回想起來,當時的反對意見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派是一批比較守舊的文學家、藝術家;另外一派是材料建筑行家。自 1886年鐵塔設計圖紙公布之日起,攻擊、反對的呼聲就接連不斷,他們掀起了一場“反對300米(高)的運動”。特別是1887年2月14日,工程正式開工后的第19天,巴黎《時代報》發表了由一批藝術大師和建筑師聯合簽名的抗議書《反對修建艾菲爾鐵塔》。 此宣言說: “我們——深愛巴黎之美,珍惜巴黎形象的作家、畫家、雕塑家和建筑師們,以法國特色被蔑視、以法國歷史受威脅的名義,滿腔義憤地抗議在我們首都的心臟位置修建一座毫無意義的怪物——艾菲爾鐵塔……人們去設想吧,巴黎美麗的建筑怎么能與一個使人目眩的、可笑的、黑色怪異的大煙囪相融合呢?黑鐵塔以它野蠻的格調破壞了整個巴黎建筑的氛圍,使巴黎傳統建筑變得丑陋了,著名建筑隨之掉價了,美麗的巴黎將在一場惡夢中消失。在今后的20年中,我們都將看到世紀怪物——那個用螺栓固定的鐵皮柱子在城中央顫抖著晃來晃去,如同一滴墨水灑在一張白紙上一樣,給巴黎臉上涂上了可憎的污點。” 在抗議書上簽名的有不是鼎鼎有名的文化人和建筑師,包括作曲家古諾德,作家莫泊桑,作家小仲馬,詩人科佩,詩人勒孔特,詩人、工程師、科學院士波呂多莫,畫家、雕塑家布格魯,畫家、雕塑家麥索尼,悲劇作家薩樂杜,建筑大師克爾尼,作家布洛伊,作家魏爾蘭,作家胡斯曼。 除了抗議書的公開譴責之外,這些名人還單獨發表言論和文章抨擊艾菲爾鐵塔。胡斯曼罵鐵塔是一個“空殼蠟燭臺”;布洛伊咒鐵塔是一個“可悲的高腳燈臺柱”;科佩稱鐵塔是“變了形、未完工的鐵桅桿”;魏爾蘭發誓“寧愿繞道走,也不愿看它一眼”;莫泊桑也揚言“鐵塔建成之日,是我出走巴黎之時,我要遠離法國”。 面對反對和抗議,鐵塔的設計者,建筑家、工程師艾菲爾做了正面的答復。《時代報》在同一天登載了艾菲爾先生的答記者問,他闡述了自己的建筑藝術理論: “我認為,對我來講,鐵塔將有它自身獨特的魅力。這是因為,我們是工程師,難道我們搞建筑的工程師就不注重建筑物的美感嗎?難道我們只關注牢固性和永久性而不盡心盡力去追求它的美感嗎?難道力的因素與美的因素真的不能和諧與統一嗎……我可以向大家保證:我所設計的、經過精確測算過的弦形基座與平臺連接的曲線造型將既牢固又美觀,達到力與美的和諧與統一,打消人們對鐵塔安全感的種種憂慮,從而顯現出整體設計的大膽及魄力。” 攻擊、責難和反對都未能動搖鐵塔建造者的信心和決心, 1889年3月31日下午1時30分,當時世界第一高度的艾菲爾鐵塔正式落成剪彩。艾菲爾先生手舉法國國旗走了1710個臺階登上塔頂,在21響禮炮聲中,把國旗插到了鐵塔頂上。 他說:“法蘭西國旗是世界上唯一一面有300米高旗桿的國旗”,為此,他感到自豪。 各種非議隨著鐵塔的建成而慢慢消失了。巨大A形鋼筋鐵骨不但不覺笨重,反而顯得優美輕盈,它高大聳峙、勢壓全城,逐漸與巴黎建筑景致相適應,最終成為了巴黎的象征。它的現代美征服了各界人士,在1889年國際博覽會期間,就有200萬人參觀了鐵塔。發明家愛迪生在參觀了鐵塔之后,把自己制作的演示型雙鏡雙聲筒留聲機獻給了艾菲爾,并親筆題詞:“獻給建造如此巨大、如此現代化建筑典范的勇敢建設者——艾菲爾”。 “9.11”事件以后,對艾菲爾鐵塔的管理嚴格多了。因此我有些同事說我早在好多年前就應該上去的,現在排隊要等好久好久了。我倒沒有什么遺憾,因為在飛機上看巴黎,也好多次了,其實真正精彩的巴黎,還是得走在里面才領略得到的。 一百多年來,在艾菲爾鐵塔上發生了許多趣事和奇事。1912年2月4日8點半,巴黎的一位裁縫弗郎·赫什特穿上自己制作的“衣服傘”從一層平臺上 跳下來,試圖成為飛人,但他未能成功,摔死在塔下。1923年6月2日,《小巴黎人報》記者皮埃爾·拉比克騎著自行車從塔頂騎到塔底。1963年9月23 日,世界第一名宇航員加加林登上了鐵塔。1984年4月18日11時,一對英國戀人阿芒達·杜卡和米克·麥克卡迪從三層平臺跳傘而下,用時45秒鐘,成功降落在塔下的戰神廣場上。1984年3月31日11時30分,美國27歲的飛行員羅伯爾·姆基亞迪駕滑翔機從鐵塔搭形底座下穿過。 去年我去巴黎的時候,巴黎正在和倫敦爭奪奧運會舉辦權,鐵塔上面有巨大的2012的字樣,很是顯眼。后來在電視上看見巴黎落選,好多人望著鐵塔流淚,真是為他們難過。 2009年11月4日,于洛杉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