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鞘嶺位于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東西長約17公里,南北寬約10公里,主峰海拔3562米,年均氣溫-2.2℃。烏鞘嶺周圍的馬牙雪山、雷公山兩山均高于烏鞘嶺海拔1000多米,終年積雪,寒氣常侵烏鞘嶺,形成東西壁立的高山嚴寒氣帶,有“盛夏飛雪,寒氣砭骨”的記載。
烏鞘嶺,東晉時稱洪池嶺,明代稱分水嶺,清代稱烏稍嶺、烏梢嶺、烏鞘嶺,民國時稱烏沙嶺,1945年以后通稱烏鞘嶺。據說“烏鞘”為突厥語和尚的意思,相傳嶺上曾有湘子廟而得名,后來的藏語名稱哈香聶阿即據此而來。 烏鞘嶺由于地處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交界地區,周邊地形差異較大。東部屬于黃土高原的組成部分;南部屬于青藏高原延伸部分,多山地分布;往西由于青藏高原冰雪融水的滋養,形成了平原廣布的河西走廊;北邊由于受烏鞘嶺的阻擋降水較少,分布著一望無際的騰格里大沙漠。
從總體來看,烏鞘嶺以西的河西走廊和以東的黃河谷地地區由于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在歷史上是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分布地區,而北部的沙漠地區和南部的青藏高原由于條件惡劣,人煙稀少。 而河西走廊作為新疆和內陸的交通要道,在歷史上起到連接中原和西域乃至中亞、歐洲等廣大地區的作用。而處在河西走廊東段的烏鞘嶺,由于地勢險峻,成為古絲綢之路上河西走廊通往長安的重要關隘。
在漢代張騫出使西域以前,河西走廊地區是匈奴人的地盤,張騫首次出使西域便被匈奴人截胡,結果被匈奴囚禁10年才得以脫身,張騫不辱使命繼續完成出使任務,返回漢朝時又被匈奴抓獲,一年之后才得以脫身返漢。 漢武帝將匈奴趕出了河西走廊之后,為了加強對河西走廊地區的開發,大量遷入漢人,并修筑令居(今永登縣西北)以西長城,經莊浪河谷跨越烏鞘嶺。漢長城在天祝境內可見的有三處,均為夯土板筑,經千年的風雨侵蝕,多已成土埂,沿長城有多處烽燧,多倒塌,現僅存一座。
烏鞘嶺作為當時的重要關隘,自然成為漢朝守軍重點布防和駐扎的地方。經考證,在烏鞘嶺東西兩邊山腳下,分別有兩座古城,嶺北為安遠,嶺南為安門。安門古城緊靠漢長城邊,依嶺邊地形而建,東西長130米,南北寬100米,城門向南,現存殘墻已成為兩米高的土埂,建于漢代,為守護長城的軍隊所設的住所。歷史上東西往來的商旅征夫及游子使者,均需在這里交驗文書,方可通過,烏鞘嶺是內陸和河西地區的安全屏障。
安遠古城在烏鞘嶺北現在安遠鎮的位置,據《秦邊紀略》記載,安遠堡亦稱打班堡,為涼州與莊浪的分界,四周邊都是少數民族居住,設立軍堡,以長城為依托,通過烽火臺與安門城相呼應,防止入侵,也為絲綢之路往來提供保障。 唐代在涼州設六府,其中洪地府就設在安遠;在宋代設置安遠砦對此地進行管理;明代設置安遠驛,并且再次修筑新長城;清代稱為安遠堡,都有軍隊駐扎。安遠古城現僅存一面殘墻,墻高5米,寬3米,南北長180米。烏鞘嶺下的兩座古城,以烏鞘嶺為戰略關隘,在歷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現在烏鞘嶺也是中國內陸連接新疆的必經之地,通過打洞架橋才得以修建蘭新鐵路和蘭新公路,但是由于地形復雜造價極高。雖然烏鞘嶺在現在的戰略地位沒有古代那么重要,但是烏鞘嶺在自然地理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烏鞘嶺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使它成為我國自然環境中的一條界山。第一、它是我國地形第一與第二級階梯的邊界,烏鞘嶺的西南為地形第一級階梯,以東以北為第二級階梯。第二、烏鞘嶺也是劃分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的分界線,以東為季風區,以西為非季風區。第三、烏鞘嶺也是劃分內流區域和外流區域的分界線經過的地段,以東為外流區域,以西為內流區域。第四、在地形上,它位于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處。第五、在氣候區劃上,高原亞干旱區、中溫帶亞干旱區、中溫帶干旱區三大氣候區在烏鞘嶺相交。
烏鞘嶺東臨黃土高原,西通河西走廊,南靠青藏高原,自古以來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一直都是古代陸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素有“河西走廊門戶”之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