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這歷法 古代歷法與天文相通,涉及的名詞頗多,尤其在紀年、紀月、紀日、紀時上,方法很多。 歷法方面,首推“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我國長期采用的農歷又叫中歷、夏歷,俗稱陰歷。它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所安排的二十四節氣分列在十二個月中。每月分兩段,月首叫“節氣”,月 中叫“中氣”,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 其次為紀年法。一是“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它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趙惠文王十六年”。二是“年號紀年法”,即以皇帝年號來紀年,如“元和十年”。三是“干支紀年法”, 它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 基本單位,作為紀年序號。四是“年號干支兼用法”,一般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如“淳熙丙申”。 第三為紀月法。一是“序數紀月法”,如“德祐二年二月”。二是“地支紀月法”,以每一地支紀一月,前加“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詩:“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三是“時節紀月法”。以時節紀月,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 第四為紀日法。一是“序數紀日法”,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墻”,“三五”指農歷十五日。二是“干支紀日法”,如“元豐七年六月丁丑”,即農歷六月九日。三是“月相紀日法”,即用“朔、望、既 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四是“干支月相紀日法”,一般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 最后為紀時法。一是“天色紀時法”,即根 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二是“地支紀時法”,即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 來源 | 《語文報·高考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