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末回老家,我們兄弟姐妹五人,又一次聚在那個熟悉的院子。 加上年輕的一代甚至再下一代,雖然沒有全都過來,但也浩浩蕩蕩十幾號人。 看著來了這么多人,母親很高興。 母親常說,她在村里算是最幸福的老人之一,有兒有女,經濟不愁,身邊有人照顧,晚輩也都很孝順。 確實,哥哥在家,每天昏定晨省,我們其他人也都經常過來探望,操勞了一輩子的母親,終于可以享享清福,享受天倫之樂。 02 正好晚上和朋友們聚餐,說起回家的事情,大家都有同感。 忽然,有一位來了一句: 其實現在咱們的父輩還是挺幸福的,孩子多,可以照顧得過來,等我們這一代人老了,不知道誰來管。 大家的情緒一下子就低落了下來。 記得父親病重期間,我們兄弟姐妹輪流照顧,雖然非常勞累,但都能夠堅持。 因為,幾天輪一次24小時看護,大家都有喘息的時間,都能休息過來,上班也容易安排,并不會特別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而我們的下一代一般只有一個,最多兩個,如果真的需要連續幾個月甚至幾年照顧我們的時候,恐怕就算有心也是無力。 我們的歸宿,只能是養老院。 03 而想起養老院,我的心里就有些恐懼。 看過朋友圈有人傳過的一個視頻,護工在給一位失能的老人洗澡,那個過程,實在不忍描述。 人活到那個份上,真的想保住尊嚴已經很難。 我也曾去一家不錯的醫療兼養老機構看望老人,那些失能甚至失智的老人,一個個靜靜地躺在床上,或昏睡,或眼睛呆呆地看著天花板。 而他們的手腳,有的會被縛在床邊的欄桿上,不是在受虐待,而是怕他們會不小心弄掉身上的管子。 畢竟,就算是在專業的養老機構,也難以做到24小時不間斷看護。 這樣的境況,也許就是我們的將來。 04 而這樣的養老,恐怕也是手里有一些閑錢,并且有固定來源的退休職工才能享受到的待遇。 因為一個月數千元的收費,會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所以,我更擔心的,是我們這一代現在沒有正式工作、將來沒有退休金的那一批人。 比如村里的農民,他們拼盡一生的努力,也只不過給下一代忙活一處房子、一輛車子,自己基本剩不下什么。 現在他們雖然已經從中年向老年邁進,但身體尚好,不用擔心。 但再過幾年,身體一旦出現問題,養老的問題將非常嚴峻。 他們手里沒錢,孩子太少,尤其現在年輕人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無力反哺,到時候會面臨什么,真的讓人不敢想象。 05 記得武漢大學社會學系講師、同時也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農村老年人自殺的社會學研究》項目主持人的劉燕舞走進湖北、山東、江蘇、山西、河南、貴州等11個省份的40多個村莊進行過一項調查,發現農村老人的自殺現象“已經嚴重到觸目驚心的地步”。 劉燕舞調查報告中那些例子真的不想再舉,只說印象最深的一個: 有一個在外打工的兒子請7天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親。 兩三天過去,發現父親沒有要死的跡象,這個兒子就問父親:“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請了7天假,是把做喪事的時間都算進來的?!?/span> 老人隨后自殺,兒子趕在一周內辦完喪事,回城繼續打工。 看到此處,真的欲哭無淚。 這樣的兒子,當然太過無情。 但有多少兒子,雖然嘴上沒有說過這樣的話,心里卻有過這樣的無奈。 不管是農村人還是城里人,當我們這一代老了的時候,唯一的孩子可能面臨陪伴我們就沒有錢養活自己,去掙錢養家就不能陪伴我們的困境。 這樣的困境當然每一代人都有,但以我們的下一代為甚。 06 筆者曾寫過一篇爆文,叫做《我們注定是孝順父母的最后一代,被兒女拋棄的第一代》。 在文章后面,一些網友的回復,讓我們看到了這一代中年人的困惑和無奈。 “我是70后,希望父母健康長壽,卻希望自己不要太長壽給孩子增加負擔?!?/span> “我跟我媽媽也常說,你算不錯的了,我們哥三個照顧你,等我們的時候,都是一個孩子,怎么死都不知道,死得時候也許身邊都沒人,這一代指得是七零后?!?/span> “我們的父母覺得給他們錢花是應該的,我們的孩子覺得給他們花錢是應該的,我們的父母覺得給他們養老是應該的,我們的孩子覺得我們自己養老是應該的,最關鍵的是上面這些事我們自己也覺得是應該的?!?/span> 我們這一代人,骨子里具有傳統意識,腦子里接受現代觀念。 我們的肩上愿意承擔著上下老小的重擔,我們的心里卻不敢為自己打算。 有一個詞叫“代際剝削”,上一代拼命為下一代準備一切,但得到的養老回饋卻微乎其微。 我們這一代人,將來可能對此感受最深。 07 真的,我們這一代人,不敢老去。 我們上有老的需要照顧,下有小的需要幫襯,自己老了,又可能無人來管。 在孩子越來越少、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我們將來能夠幾世同堂,共享天倫的可能性真的越來越低。 但自然規律誰也不可避免,老了的那一天,終有一天會慢慢到來。 誰也沒有完美的應對之策,我們能做的,只能是盡量保持身體的健康,盡量多攢錢,然后,多交幾個知心朋友,抱團取暖。 從身體上、經濟上早做打算,從思想上、情感上早做準備,可能是唯一的辦法,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作者:遺君明珠,教師,時評人,自媒體平臺作者。側重于教育、美文、人生感悟。多篇文章創造千萬級閱讀。微信公眾號: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