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不是一時一地一人創造和發明的。它是經過時間的發展,古代人,勞動人民的共同智慧加上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和大文學家到共同努力一起完成的。 在古時候就有倉頡造字的傳說。黃帝命令倉頡觀鳥獸之跡創造了漢字。像商朝的甲骨文,漢朝的許慎《說文解字》,秦朝的李斯,南北朝的王羲之,還有康熙皇帝《康熙字典》等等。他們都為文字的發明和發展創造了很多的貢獻。有的人發明了一個字,或者是幾個字對漢字的豐富同樣不小的貢獻。比如,武則天發明了“曌”,蔡元培先生發明了“她”。 這里分享,六種漢字,基本造字法,這是紅雨曾經發表過的一篇文章里寫的,所以現在引用過來供大家參考。象形:比如日 月 水 火 山 ,我們都知道日就是一個圓一個點 ,月是一個月牙一個點,這樣的圖畫文字為象形。 指事:許慎《說文解字·序》說“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就是在說“上”字我們用一橫上面加一個點,意思是上面。這樣看看就能明白了字的意思,就是指事。 會意:指用兩個及兩個以上的獨體漢字,根據各自的含義所組合成的一個新漢字,這種造字法就叫作會意。比如“鳴”,由“口”和“鳥”組成表示鳥叫。 形聲:形聲字是由兩個文或字復合成體,其中的一個文或字表示事物的類別而另一個表示事物的讀音。比如“蜘蛛”“蟲”表示它是蟲子,“知”和“朱”是讀音。 假借:《說文解字》中有“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如“早”用“蚤”。“燃”用“然”后來才有了這些新字,閱讀古籍常出現通假字并不一定都是寫錯了,很多就是假借字。 轉注:《說文解字》“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說白了就是做注釋,就是“互訓”,互相解釋,考就是老,老就是考,顛和頂,顛,頂也。頂,顛也。就是為了讓大家更好的理解記住字。現在除古文外基本不用轉注這一形式。 文/紅雨說歷史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