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醫(yī)院的中醫(yī)科是個很尷尬的科室,不像??朴斜容^固定的病源,效益必然不好。 同時因為科室性質的關系,一些中醫(yī)治療(如針灸、推拿等)得自己干,而且得認真干,才能出效果,所以并不輕松。 ╱ 不好意思,發(fā)了個牢騷 ╱ 但話說回來,正因為不是???,能見到不同的病種,所以也不至于只會看某一種病。對中醫(yī)生長遠的發(fā)展來說是特別有利的。 好了,扯遠了~ 看病案! 病史梗概: 患者因“雙下肢脹痛麻木2+年,加重4+月”入院,刻下癥見:雙下肢脹痛麻木,活動時加重,長期夜間小腿抽筋,疼痛難忍,偶有胸悶心慌,活動后稍有氣促,痰多,大便可,小便多,起夜,無跛行,精神尚可,睡眠差,飲食尚可,舌淡紅,苔白稍膩,脈滑。既往史:有“睡眠障礙綜合征”病史10+年,長期口服“安定”輔助睡眠。 先看看患者的主要訴求: 劃個重點: 1.雙下肢脹痛麻木,活動時加重,長期夜間小腿抽筋,疼痛難忍; 2.睡眠差,既往有“睡眠障礙綜合征”病史10+年,長期口服“安定”輔助睡眠。 急著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況且相對來說單純的疼痛較失眠容易出現效果。 ╱ 那 么 思 路 就 有 了 ╱ 先嘗試解決患者小腿抽筋及下肢疼痛(下肢疼痛可能也與小腿抽筋有一定關系,所以重點解決小腿抽筋),后期再針對失眠。 綜合病史得出,患者情況尚未入少陰,亦無明顯陽明、少陽及厥陰的征象。 雖不敢完全說患者是太陽病,或是太陰病,或是太陽太陰合病,但可以肯定的是,患者體內痰濕明顯,那么化痰祛濕是大法。 另,四肢疼痛有時可以看待為表證,加之患者脈滑有力,應當不會因為發(fā)汗傷津液而成“壞病”,故可嘗試讓邪從表走。 ╱ 那么方案就有了 ╱ 予芍藥甘草湯合二陳湯合麻杏苡甘湯加減。 取芍藥甘草湯+木瓜薏苡仁緩急通絡止痛,合二陳湯化痰祛濕,再取麻杏苡甘湯之意給邪予出路。 白芍30g 炙甘草30g 木瓜30g 薏苡仁30g 枳實15g 炒白術15g 厚樸9g 茯苓18g 陳皮9g 法半夏9g 獨活15g 車前子12g 麻黃3g 杏仁12g 2劑,每日1劑,早中晚溫服 服藥后當晚及第二晚未抽筋,雙下肢脹痛麻木較前明顯緩解。 如此,便將治療方向從抽筋及下肢脹痛麻木轉為針對失眠。上面說了,此案化痰祛濕是大法。 故以溫膽湯合交泰丸合芍藥甘草湯加減,減炙甘草劑量,暫不用前方中木瓜薏苡仁車前子等祛濕通絡之品。 黃連5g 枳殼15g 竹茹15g 陳皮12g 法半夏9g 茯苓15g 炙甘草6g 肉桂6g 知母9g 棗仁9g 干姜6g 獨活15g 麻黃3g 桂枝9g 白芍30g 3劑,每日1劑,早中晚溫服 患者服用1劑后不需服用“安定”可睡5-6小時,但夜間小腿抽筋,但持續(xù)時長及疼痛程度較治療前輕松得多。 故于上方中加入薏苡仁、木瓜、炙甘草。 薏苡仁30g 木瓜30g 炙甘草30g 2劑,每日1劑,早中晚溫服(兌入上方) 患者服藥后未見夜間小腿抽筋,睡眠未見反復。 如此應可判斷薏苡仁、木瓜確實對某種類型的抽筋有確切療效,暫不敢下定論是什么性質的抽筋(比如濕?)。 效不更方: 黃連5g 枳殼15g 竹茹15g 陳皮12g 法半夏9g 茯苓15g 炙甘草6g 肉桂6g 知母9g 棗仁9g 干姜6g 獨活15g 麻黃3g 桂枝9g 白芍30g 薏苡仁30g 木瓜30g 3劑,每日1劑,早中晚溫服 服2劑,雙下肢未見明顯脹痛麻木及小腿抽筋,睡眠亦未見反復,小便多、起夜亦有好轉。 患者要求出院,故予上方*7劑,囑患者每3日服1劑,鞏固療效。 PS:部分圖片出至于“大家中醫(yī)APP”——中醫(yī)人士的好幫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