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泌在唐中期歷史上堪稱得上一位奇人。他歷經玄、肅、代、德四世,親眼目睹并直接參預了這一歷史時期的重大歷史變故。他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作朝廷官員,超乎世俗的名利之外,所以總是能在遭到妒嫉或危害時進退自如,遠離禍源; 即使后來被迫做官并擔任宰相,他仍一如既往公開講論神仙、怪異,研修《易經》,仍舊有股超凡脫俗的味道。他雖志不在求聞達,但又非一味地茍全性命于亂世,而是以高超的智慧與獨特無群的作派在唐朝政治中發揮著自己的作用。 一 李泌,字長源,先祖本是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人,其六世高祖為西魏太保、八柱國李弼,自此徙居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李泌自幼天慧早開,聰敏過人,7歲時就已能作文。開元十六年(728),唐玄宗曾召集全國各地精通佛、道、儒學的專家來宮中辯論,座中有位9歲的員俶講述義理玄機言辭清新、說理透徹,舉座皆驚,此人乃是唐朝著名術士員半千的孫子。唐玄宗也覺驚異,就問他: “童子之中還有誰能趕得上你呢?”員俶即跪下奏道: “臣的姑表兄弟李泌,比臣年幼,遠勝于臣。”玄宗聞知,遂命立即把李泌召來覲見。 李泌應召而至,玄宗皇帝正在與燕國公張說觀看對弈圍棋。玄宗就讓張說考一下李泌的才能。張說乃是一代名士,人稱“大手筆”,他見面前的圍棋,文思一動,要李泌以“方圓動靜”為題作文,李泌稍稍想了一會,對張說道: “請您講得明白點,行嗎?”于是,張說信口講道: “方若棋局,圓若棋子; 動若棋生,靜若棋死。”張說話音剛落,只聽年方7歲的李泌就答道: “方若行義,圓若用智; 動若騁材,靜若得意?!辈粌H與張說所講的格式相當,而且更富于義理,張說見狀,急忙向唐玄宗恭賀道: “陛下今得一奇童,可喜可賀! ” 唐玄宗也是龍顏大悅,賜其束帛,大加夸贊,又敕其家父說: “要對此子好好加以撫養、教育! ” 李泌得“奇童”之譽,朝中大臣都樂于與他交往,象張九齡、韋虛心、張廷珪等都十分器重他。特別是宰相張九齡,尤其獎掖于他,常常讓他到自己內堂臥室中,從不避諱。由于李泌善解人意,常能道出張九齡的心事,更讓張九齡感到驚訝,常稱李泌為“小友”,很有種忘年交的意味。 李泌慢慢地年長,他的學問與才能也與日俱增。他博涉經史,尤精究《易經》。年輕時在嵩山、華山、終南山等處游歷,遍訪世外方家,仰慕神仙不老長生之術。所以,李泌很早就吃素、獨身,不追逐世俗名利,不經營家資田產,一身道裝,一雙方履,游歷名山,倒也逍遙自在。他平日勤于讀書習文,善屬文,尤工于詩,但他從不想按照一般讀書人的邏輯去作官,他覺得按常格仕進是不光彩的。 天寶年間,李泌自河南嵩山(位今河南登封)到京城獻《復明堂九鼎議》,唐玄宗憶及他是一位早慧的奇童,便召見請他講解《老子》,因甚中義理,令其待詔翰林,仍于東宮供奉。在李亨為唐朝皇太子時,與李泌結為布衣之交,平日常以“先生”來稱呼他。二人關系極為密切。 后來,李泌曾賦《感遇詩》,被權相楊國忠告發,誣其有諷刺時政、譏誚朝廷官員之意,唐玄宗遂下詔將其斥出京城,令于蘄春郡(今屬湖北)安置。李泌到達蘄春不久,便偷偷地隱遁于名山大川之中,過了一段隱士的生活。 天寶十五年(756),安祿山叛亂后,相繼攻陷長安、洛陽。唐玄宗與朝中少數大臣及太子李亨等數千人倉惶出逃,在馬嵬驛(今陜西興平西北)爆發了著名的“馬嵬之變”。楊國忠被殺,“三千寵愛在一身”的一代艷妃楊玉環也被迫自縊。馬嵬之變后,太子李亨與父皇分道揚鑣,沒有隨同玄宗入蜀,而是北上靈武(今屬寧夏),自立為王,稱帝改元,是為唐肅宗。爾后,唐肅宗以平叛為號召組織力量。在這時,李泌從隱居的潁陽(今河南登封西)來到靈武,結束了他數年的隱居生活。 二 唐肅宗李亨恰在急須用人之際,李泌的到來,使他大為興奮,于是經常就古今成敗之機向李泌請教,李泌也是侃侃而談,更令唐肅宗高興。所以,平日出行唐肅宗都讓李泌與他同馬并轡,晚間睡覺也是對榻而臥,事無大小皆顧問之。 不過,李泌有一點很明確,那就是以“山人”自稱,情愿以唐肅宗的“賓友”自居,而不做他的朝官,對唐肅宗要他作宰相的建議更是婉言謝絕,他對唐肅宗說: “陛下以賓友待我,已是人所共羨,貴于宰相,何必再讓我去掛上一個宰相的名頭呢?”唐肅宗不好勉強,只得順從了他的意愿。這樣一來,每當李泌隨同唐肅宗外出視察時,總有人偷偷地說: “看那穿黃袍的,是圣上; 那穿白衣的,是山人呢!”這話傳到唐肅宗耳中,就又勸李泌: “眼下形勢艱難,不敢讓先生屈就為相,僅請先生換上紫衣袍,也好讓眾人看了無話說,不然,人家總是有些議論?!崩蠲谠趽Q下白衣后,唐肅宗不禁微笑著說: “穿上紫衣袍,就不是白身了。哪能沒有個名號呢?”于是,就封他為侍謀軍國、元帥府行軍長史,李泌只得答應,并以此身份輔助唐肅宗平叛。同時,李泌又與肅宗約定: 待平叛勝利之后,任其自行高志,允許他遠走高飛。 李泌為什么不愿意作唐肅宗的宰相呢? 歷史上的評論很多,今天看來,他是想要自己盡量顯得超脫一些,目的就是免于卷入復雜的朝廷矛盾之中。李泌對于大唐朝廷在大亂之際所面臨的許多問題是有比較清醒的認識的,所以超乎功名利祿之外,不過分地計較個人的進退榮辱,從后來的許多事實看,他是頭腦冷靜的,而且很有見地。盡管如此,李泌并不超乎唐肅宗的平叛事業之外,而是認真、負責地為其中興大業獻計獻策、兢兢業業,充當了這一時期唐肅宗的重要謀士。當時,因軍務繁重,各地的奏報文狀,從早到晚隨時都有,唐肅宗都要與他商議參決,聽取他的意見,并且將相人員的任免也要他過問,深得唐肅宗信重,權逾宰相。 在唐肅宗領導的平叛事業中,李泌以他獨有的方式和特殊的身分發揮著作用,同時他不得不在唐肅宗、張良娣(李亨妻) 及廣平王李俶(即代宗)、建寧王李倓等人之間周旋,協調著他們的相互關系,以保證平叛事業的順利進行。 唐肅宗在選定天下兵馬大元帥時,曾打算用頗有才略、且軍中威信較高的建寧王李倓,讓他率兵東征。李泌反對這樣做,他對唐肅宗分析說: “當今天下大亂,平叛乃是最根本的事情,統兵元帥自是眾心所屬。廣平王年長,但目前并未正位東宮。建寧王確實有元帥之才,若待其大功已成,陛下即使不想立他為儲君,隨他征戰的人也不會答應。到那時,廣平王、建寧王之間的關系可就緊張了,太宗、上皇(玄宗)的事就是例子呀!”聽他一席話,唐肅宗深以為是,于是打消了立建寧王為帥的念頭,乃以廣平王李俶為天下兵馬元帥。這一決定,顯然是避免出現戰后兄弟鬩墻的禍患,防止再發生“玄武門之變”那樣的悲劇。這件事后,廣平王、建寧王兄弟對李泌都十分感激。 不過,李泌同唐肅宗寵愛的妃子張良娣之間,似乎就不是那么融洽。 張良娣,本是唐肅宗做太子時的妃子,多年的風云變幻中,她一直對李亨迎意傅合,深得寵幸。唐肅宗靈武登基以來,她更得寵遇專房,并與權閹李輔國互為表里,持權禁中,干預政事。因為她在唐肅宗的即位過程中立有大功,唐肅宗對她也是格外垂愛。對其參政,廣平王、建寧王與李泌都覺不滿,所以關系也越來越緊張。 張良娣在唐肅宗稱帝后很長一個時期,并沒有被冊妃立后,仍是太子良娣(良娣,低妃一等,秩正三品)的名頭。唐肅宗起初想立她為后,就同李泌商議道: “良娣是昭成太后(玄宗生母)妹妹的孫女,太上皇(玄宗)對她十分掛懷,朕想使之立位中宮,立為皇后,來撫慰上皇懸念之情,你看如何?”李泌答道: “陛下靈武稱帝,非出于私心。至于象冊后之類的家事,還是應等上皇的旨意才好,那也不過是晚個一年半載的事!”張良娣聽說后,心里老是不痛快。不久,唐玄宗派人從成都(今屬四川)將賜給張良娣的七寶鞍送來,七寶鞍,是用金銀珠玉等雕飾的馬鞍,極其艷麗華貴。李泌見狀,又對唐肅宗講: “當今天下大亂,四海分崩,陛下圖復中興,應以儉約示人,寶鞍過于奢侈,良娣不宜乘坐,應拆掉上面的珠寶玉石送交倉庫,以便將來賞賜有功之士。”這句話正好被里屋的張良娣聽到,不由得有些慍怒,她見李泌數番與她作對,為一件七寶鞍大驚小怪,也不客氣地在屋里向李泌吼道: “你這位鄉黨 (二人同是京兆長安的人),全不顧故里之舊,何至于此! ”不過唐肅宗在這件事上還是聽從了李泌的意見,為此,建寧王李倓向唐肅宗大唱贊歌。由此,他們與張良娣的沖突更加擴大。 有一天,建寧王李倓跑來找李泌,怒氣沖沖地對他說: “張良娣對你我恨之入骨,還不如先結果了她,除此一害?!?李泌不愿見到兵戎相見的局面,就勸阻道: “這哪是你該說的?千萬不可亂來!”建寧王李倓并沒有聽進去。 這樣,形勢已是劍拔弩張,一觸即發。 張良娣心生一計,她很策略地勸唐肅宗將天下兵馬大元帥廣平王李俶立為皇太子,再任命建寧王李倓為元帥,企圖借機分化李泌與廣平王、建寧王,制造矛盾。因為,肅宗一定會和李泌商議的。果然,有一天,肅宗和李泌談及此事,李泌一聽,馬上領悟到真象,看穿了這是張良娣耍的陰謀,就直言不諱地對唐肅宗說道: “陛下,我的態度其實很明朗,立太子與立皇后一樣,都是家事,應該聽太上皇的意思,現在恐怕時機尚未成熟。這一定是有人想挑撥臣與廣平王之間不和,我現在就去向廣平王明言原委,相信他也一定不敢同意位居儲君之位的?!惫?,得訊后的廣平王立即入宮,明確表示李泌所言正是表達了自己的心愿。 后來,張良娣又巧鼓舌簧,向唐肅宗讒陷建寧王李倓,說他心懷怨恨,欲謀害廣平王,唐肅宗不分青紅皂白就將建寧王賜死。此事使李泌與廣平王李俶都內心十分驚懼。廣平王曾打算先下手為強,除掉張良娣,但李泌又一次阻止了他: “千萬不可,你難道沒見建寧王的結局嗎?” “我們就這樣束手待斃不成?”廣平王問。 李泌由衷而言: “張良娣本是一個婦道人家,你應委曲求全,對她恭遜順情,她也不至于對你太過分,關鍵要盡人子之孝,對皇上要忠孝不二。至于我,你也不必掛牽,我早與皇上有君子之約,一到收復京師,我便歸隱深山,不再受世俗事務的紛擾!” 李泌在唐肅宗平叛之中,就是這樣悉心協調著中樞政治中人事的不和。 唐肅宗即位后,?;貞浧鹱约鹤魈訒r,一直遭到權相李林甫的迫害、構譖。一想起那些令他心驚膽寒的日子,就對已死的李林甫充滿了切齒之恨,所以打算把李林甫的墳墓掘挖后揚尸焚骨。李泌又一次向唐肅宗提出勸止,他說道: “天子若是對往日的宿嫌一直念念不忘,會讓天下人說太小氣了,這對于分化叛軍也極為不利!”唐肅宗聽了,滿臉不高興,他問李泌: “難道那些往事卿都忘記了嗎?”李泌答道: “臣記掛的事不在這里! 我想太上皇君臨天下50年,而今避居南方。他老人家年歲已高,要是聽到陛下在報復故怨,會心中不快適,萬一身體有個閃失,陛下就有以天下之廣而不能安親的名聲,那將是很不美氣的?!碧泼C宗聽出李泌話中的深意,有所感悟,抱著李泌的頭流泣嘆道: “朕沒有想到這一層呀! ”顯然,李泌是要唐肅宗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平定安史之亂上去的。 為此,唐肅宗還向李泌請教破敵平叛的方略。李泌認為首先收復長安、洛陽兩京并非是上上之策,他根據對雙方形勢的分析,提出了一個全線出動、以逸待勞,先取范陽(今北京),搗毀叛軍巢穴,再舉兵全殲叛軍、收復兩京的作戰方略。他對唐肅宗說: “現在安祿山軍勢強盛,關鍵在于有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張忠志(安忠志)、阿史那承慶等驍將,如果令李光弼自太原(今屬山西)東出井陘(今河北井陘北)、郭子儀自馮翊(今陜西大荔)東入河東出擊,那么史思明、安忠志就無法離開范陽(今北京)、常山(今河北正定); 安守忠、田乾真也不能離開長安。這樣,我以兩軍掣肘其四將,爭取了主動,安祿山麾下可以調遣的只有阿史那承慶等人。此時,再令郭子儀勿取華陰(今屬陜西),使兩京的叛軍可通音信,陛下再兵屯扶風 (今屬陜西),與郭、李二將分路出擊、遙相呼應,敵救其首則擊其尾,救尾則擊其首,使其于兩京數千里之間徒勞往返,疲于奔命。我以逸待勞,避其鋒勢、擊其疲憊,不攻城、不遏路,坐收其功。待時機成熟,便可派大軍出塞,與李光弼成犄角夾擊之勢,攻取范陽。一旦覆其巢穴,斷其后路,敵必不自安,軍心搖動,這時再舉全軍四面出擊,攻取兩京,必可全殲安祿山叛軍于洛陽。”后來,李泌又進一步解釋說: “若先取兩京,不能斷敵后路,敵人極有可能卷土重來,那樣,賊必再強,我則再困,就更危險了?!?/p> 對這一方案,唐肅宗聽后也曾表示欣賞。但是,隨著各路大軍的方集,唐肅宗仍然不想舍棄長安而先取千里之外的范陽。雖然李泌曾一再闡述,唐大軍平叛當務萬全,圖長久之計,不可自貽后害,但他的用兵策略并沒能付諸實施。 到至德二年(757)九月,唐大軍進軍長安,一舉收復了京城。這時,李泌遭到朝廷上不少權臣的排擠,他為了躲避紛爭,決心如前約遠走高飛了。唐肅宗對他走十分惋惜,極力地加以挽留: “朕與你同憂共患多年,現在京城收復,滅賊在即,正好同享娛樂,你怎么想要走呢?”李泌回答道: “臣有五點不可留: 一是臣遇陛下太早,二是陛下任臣太重,三是寵臣太深,四是臣功太高,五是臣跡太奇。有此五不可留,臣只有辭別陛下去做世外閑人了?!?/p> 當兩京平定之際,李泌為免陷于政治斗爭的漩渦,決意歸隱去了衡山。唐肅宗詔令給其三品俸祿,賜隱士服裝,并為他修筑了房屋。臨行前,李泌仍不忘幫助唐肅宗協調著中樞政治中的一些關系,最突出的是勸迎太上皇與保護廣平王。 長安收復后,唐肅宗一面派人到劍南成都向父親告捷,一面準備迎還玄宗回京。開始時,唐肅宗派人給玄宗說: “朕當還東宮,重作臣子。”李泌聞知,驚呼道: “太上皇一定不會來長安了。應立即將使者追回,另擬表迎還。”唐肅宗說: “派去的人早走了,已經來不及了。”李泌說: “那就請趕快另擬賀表,奏明太上皇,言陛下思戀晨昏定省,請他老人家速歸京以就孝養,安度晚年。只有如此,太上皇才會返京?!惫?,先期到達成都的使者見到唐玄宗后,把唐玄宗嚇得寢食不安,只求得劍南一隅自養殘年,不敢動身。后來派去的人到后,玄宗才放心地啟程了,并高高興興地說: “我仍可以做天子之父呀!” 李泌臨行前,也為廣平王李俶的安全擔擾,因為廣平王功大遭到了張良娣、李輔國的讒害。李泌從建寧王身上打開了話鋒: “建寧王是陛下愛子,遭人讒陷,實是冤死。廣平王與我談及此事,常悲傷不已,怎么能說他會謀害廣平王呢? 再說,就元帥人選一事,我曾力主任廣平王,建寧王不但不恨我,反認為我以社稷為重,與我關系親密。這不是很清楚地說明他死得冤嗎? 我走前說這些話,并非為責備陛下,只是盼陛下將來別再聽別人搬弄是非了。想當初武則天為了稱制,先鴆殺長子李弘,又殺了太子李賢,真是觸目驚心。李賢當日曾作《黃臺瓜辭》云: ‘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猶為可,四摘抱蔓歸! ’本是為了感動武則天的。現在看,建寧王之死豈不是已經一摘了,但愿陛下不要再摘了! ” 唐肅宗聽罷,驚得張大了嘴巴。李泌用意很明白,他是在借為建寧王鳴冤來告訴張良娣等人的別有用心,以達到保護廣平王的目的。唐肅宗不能不對這位少時的朋友的話惦量一番。 李泌一席肺腑之言,使廣平王得免于滅頂之災。不久,李泌就踏上歸途,去衡山歸隱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