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為止,我接受比較多的訓練主要來自兩個流派——精神分析和森田療法,森田療法跟正念有關,它是正念的典型理念。 -01-我為什么鐘情精神分析和森田療法 我非常認同精神分析療法。 它強調一個人的早年情感經歷會潛移默化地影響這個人一輩子,影響親密關系、人際關系和家庭問題。 這些問題不是由學歷、知識以及懂得的道理決定,而是受到早年沖突的影響。
我非常強調客體關系的治療理念,一個人被怎樣對待,決定了我們怎樣對待自己和他人。 對任何一個流派來說,最重要的事情都是處理好治療關系,好的治療關系會在 80%~90%的程度上幫助一個人。 我經常會把治療關系和親子關系并列,這在精神分析中叫平行關系。 我們小時候的親密關系模式會影響現在的親密關系模式,這種關系模式會在心理治療中重現。 因此,我們面對來訪者的過程,相當于父母面對孩子的過程。
在整個互動過程中,人的本性在這方面有很多相同的部分,我們總是用這個框架去治療關系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說,精神分析既有感性的一面,也有從深層角度去體驗和感受人性的一面,這是它的一種風格。
森田療法是另外一種風格,它非常強調行為,為所當為是它的理念和風格。 森田療法強調,再復雜的、不可理解的想法和感受都要擱置在一邊,只關注當下。 因為這是整個環境和現實要求我們做的事情,至于感受、想法、體驗、認知和生理感覺,可以留意,但不刻意對抗。 -02-如何在治療中運用精神分析和森田療法 精神分析和森田療法的整合對臨床治療非常有幫助。 相對短程的、需要支持性的個案以及有一定自我功能的個案適合森田療法;而一些希望內在成長、偏長程的個案,適合精神分析。 在我20多年的職業生涯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體會,就是流派之間本質上沒有太大區別,它們之間有很多相同的部分。 例如, 當一個人陷入苦惱中,不管是精神分析還是森田療法,對苦惱都有著共同的解釋——一個人在過去的情緒反應中缺乏自我覺察、內在探索和反思。 森田療法中有一個專業術語——情緒本位,即感覺與現實狀態不同; 而精神分析將苦惱解釋為卷入太深,進入潛意識或移情狀態中,沒有立足于現實,是一種早年經歷和情緒的再現。 如果一個人有過生離死別, 那么,以后他在面對任何一種喪失之痛時,都會陷入同一種情緒當中。 也就是說,我們碰到一件事情,會有很大的情緒反應,這個反應并不是由這件事情單獨引起的,而是觸動了我們潛意識里面的東西。 雖然不同流派用來解釋的專業術語不同,但都是描述同一種心理現象。 森田療法強調思想矛盾的精神交互作用,這個概念用精神分析來理解,就是一個人經常卷入過去的情緒中來判斷當下。
經常有人說,我在講森田療法的時候聽起來像精神分析,在講精神分析的時候被認為是森田療法。 其實這都是人性中最基本的部分, 包括現在非常強調的專業術語——第三只眼、懸浮式注意、自我觀察性、察覺反移情和修通等,都可以從正念、感知當下和體驗當下來理解。 我們要對各種療法都有所了解,然后看到它們共性的部分。 -03-尊重和接納每個人自我處理的方式 有時候我們會顯得比較消極,強調陽性賦義,激起資源取向。 有些人經歷了很大的創傷、沖突和痛苦后,會發揮出自己的一些天賦, 將這些天賦用在一些創造中,用這種方式努力接受創傷。 一些有才能的人都習慣于內心的痛苦和孤獨,他們獲取人生意義感的方式,是用自己的天賦適應痛苦,而不是找可以傾訴的朋友。
我在心理治療中發現,有一些人通過自我療傷來避免在現實中跟人過多糾纏,這是保持心境平和和健康的重要因素。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理念,我們要尊重和接納每一個人自我處理的方式。
對有困擾的人陽性賦義,欣賞他的優點,這對建立治療關系非常重要。 承認和接納一個人的多樣性,會體現在很多具體的事情上。 例如, 如果一個人很孤僻、人際關系有問題,在治療的一開始我們就建議他多跟人交往,多出去走動, 雖然這樣的建議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會引起來訪者的厭煩和抵觸。 我們要覺察一下,當我們有這樣的建議時,是不是我們自己內心有某種焦慮, 而我們自己面對這種焦慮束手無策,于是渴望別人做到。
-04-學會做來訪者的拐杖和鏡子 在從事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有時候我們會動用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專業能力給來訪者做深度解釋,或者提供很好的建議和不同的觀察角度,這樣做到底正確還是不正確? 其實,跟來訪者講話的內容并不太重要。 重要的是什么時候講、怎樣講、用什么情緒狀態講,講的方式是不是讓對方感到親切,解釋時是不是充滿理解、關心和支持。 例如, 很多年前,我一個很好的朋友對我幫助很大,他在我最困難的時候來看我,陪伴我很長時間,講了很多道理。 其實他當時講了什么內容我早就忘記了,但我仍然感激他。 因為他在我最需要的時候出現了,他跟我說話的態度讓我感受到他想幫我,讓我平靜情緒,這對我來說是非常大的支持。 因此,態度在人際互動和適應關系中是非常重要的。 ? 我們在做心理咨詢時,一定要有所節制,可能我們的作用有限,能做的只是見證和陪伴,類似拐杖或者鏡子的作用。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路,都要獨立尋找人生的意義, 哪怕一個人本身有能力跟人建立關系,但最后是否跟人交往,還是決定于他自己內在的選擇。 因此,我們要保持深度的關切和基本立足點。 -05-通過非言語行為理解來訪者的感受
人跟人之間有很大差別,一個人能否在人際互動中得到幫助,取決于這個人能不能在別人面前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盡管很多人在意識中認為自己什么都不顧忌,什么都可以說, 但潛意識里卻還是會害怕被別人冷落、怠慢、反對、戲弄、駁斥和否定,擔心自己剛剛說的話是不是很傻。 因此,我們要有這樣的預判和思想準備,即來訪者剛開始在陌生人面前表達感受時會存在一定的困難。
如果從小感受到照料者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嬰兒期無憂無慮地在母親陪伴下獨自玩耍, 在共生階段得到非常安全的照料,回應得到了充分的滿足,就會產生融合的體驗。 有了早年情感的基本安全感,才能在長大以后接受挫折和分離,成為獨立客體, 在需要的時候安全地走進自己的內心,這是理想的狀態。
來訪者在心理咨詢師面前,可以比較安全地表達自己,不管說的內容是什么,其背后都有它的背景和理由。 所以咨詢師不能僅在態度上理解,還要在非言語上表達對來訪者內心聲音的理解和反饋,讓來訪者在被理解的感受上形成安全的咨詢關系。 當來訪者對咨詢師崇拜時,你沒有無所不能地為他包辦一切; 當來訪者對你有敵意時,你也沒有報復他; 咨詢關系艱難時,你依然努力堅持沒有退縮。 用這些非言語的互動,讓來訪者逐步感受到內心的安全。
-06-不要急于一下子看到事情的本質 雖然心理咨詢師學習了很多理論知識,也做很多分析體驗,但真正實踐的時候,有時候還是會很模糊,很難做出真正的判斷。 盡管我們可以做出準確判斷,但我們不得不具備一些延緩判斷的能力,特別是剛進入精神分析領域時。 不要急于作出判斷,而是要先搞清楚來訪者的心理防御機制、移情和心理動力假設。 通常情況下,咨詢師和督導師對這些問題不是很清楚,所以我們需要承受某種不確定性,不能一下子看到事情的本質。
心理咨詢總是在不確定和無知的情況下開展。 不要過早做出判斷,過早的判斷分析是一種防御。 我們要把精力放在傾聽來訪者講的話上,這樣才能更好地共情,從而理解心理治療過程中的潛在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