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敦刻爾克前是英國的“至暗時刻”,而長年跟抑郁癥斗爭的丘吉爾時刻都處于“至暗”。 開闊的碧綠草坪和一方無限高遠的湛藍天空,草坡上星星點點地開著小花,此起彼伏地向兩邊延伸,中間有一條寬闊整潔的筆直甬道,直通前方威嚴高聳的金色殿堂,這所比英國皇宮還壯麗的丘吉爾莊園,它見證了丘吉爾家族的衰落和繁榮,也在169年以后,隨著教堂傳來的悅耳的祝福鐘聲,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溫斯頓·丘吉爾的誕生。
即使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丘吉爾的美譽依然經(jīng)久不衰。他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在英國最落寞無援的時候,以絕對正義的姿態(tài)擊敗了法西斯政權(quán)。作為經(jīng)典意義上的帝國主義分子,他竭盡所能想要保衛(wèi)的大英帝國,卻在戰(zhàn)后的短短數(shù)年里,逐漸土崩瓦解。他用長達一個世紀的生命,見證了昔日的海上日不落帝國從鼎盛逐漸衰落。太陽終要西沉,丘吉爾守著黃昏最后的余暉,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像一條咬緊羊骨的老斗牛犬。他將牙齒深陷其中,晃動撕咬,直至吸盡每一滴骨髓,否則絕不放手。”《NEWYORK STAR-LEDGER》雜志記者如是說到。
口吃和假牙
語言技巧是丘吉爾政治生涯里最必不可少的法寶。但鮮少有人知道,這位口才流利的英國首相,少年性格頑劣,且口吃不利索,甚至在青年時期便掉光了前上齒,說話就漏風,開口就臉紅。父親看著劣跡斑斑的丘吉爾,很失望地覺得,他的政治仕途從出生開始就斷送了。
年少時疏于管教,丘吉爾養(yǎng)成無法無天的惡劣性格。就連剛蹣跚學步時,他就經(jīng)常甩開保姆的手,躑躅而行,摔倒是常有的事,臉上也總是青一塊紫一塊。作為貴族子弟中少有的另類,丘吉爾將任性蔓延到學習領域,“選我所愛、愛我所選”,偏科嚴重的他,長期位居班里的倒數(shù)第一。由于沒有繼承到父親精明的大腦和敏銳的數(shù)字嗅覺,數(shù)學成了丘吉爾的天敵。每當家教老師提出補習要求,丘吉爾能逃就逃,時常趁老師恍惚之間,拔腿出溜,然后關上房門,拴好門閂,徹底拒家教老師于門之外,讓其無可奈何。久而久之,盡管身世顯赫,丘吉爾也成了老師們的黑名單上,最不愿見到的桀驁不馴的“差等生”。
雖然對數(shù)學偏科,丘吉爾卻對軍事展現(xiàn)了極高的天賦。他經(jīng)常和仆人玩軍事演練的游戲——他喜歡把士兵排成不同的陣列,然后以將軍命令式口吻,向“敵軍”進攻。為了培養(yǎng)丘吉爾這種天賦,父親決定送他去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學習。很快這里成為了丘吉爾施展才華的舞臺,為了拓寬眼界,他不斷地汲取軍事知識;為了豐富閱歷,他孜孜不倦地參加軍事演習。在軍校生活結(jié)束時,丘吉爾的成績已排到全校第8名,一躍成為優(yōu)等生,丘吉爾發(fā)生了質(zhì)的改變。
就在他準備大展拳腳之際,他迎來了人生中最尷尬的境遇——前上齒掉光了。早在16歲時候,丘吉爾就飽受牙病的困擾,他曾因為牙齦發(fā)炎化膿,面部腫脹為平時的一倍,說話疼痛難忍。到了20歲時,丘吉爾的前上齒就幾乎已經(jīng)到了下崗的地步,說話漏風便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若說口吃,丘吉爾還能躲在房間里,悄悄聯(lián)系,慢慢糾正發(fā)音。可是牙齒掉光這種生理缺陷,讓丘吉爾一度拒絕開口說話。為了重新恢復自信,侃侃而談,丘吉爾思前想后還是決定找牙醫(yī)量身定制一副咬合緊密、佩戴舒服的假牙。
最初的假牙是由硬橡膠制作,佩戴極其不舒適,因此在非公開場合,丘吉爾都會將假牙揣在兜里,有時候一不留神就會一屁股坐在假牙上,當場壓壞。為了緩解假牙對上顎的壓迫,牙醫(yī)決定將第二幅假牙固定在巨大的假上顎上。盡管佩戴的舒適程度大大地提高了,但與上顎的不貼合,讓丘吉爾說話仍然不便利。時常意心煩意亂的他,甚至會用拇指將假牙撬下來,狠狠地摔在墻壁上,碎片四濺。
直到第三副假牙的制作,才解決了丘吉爾畢生最大的說話難題。英國最著名的牙醫(yī)威爾弗萊·費希設計了假牙的形式,并由自己的得力助手德雷克·庫迪普加工制作成品。有了前車之鑒,他們還特意準備了一副“備用假牙”,以防丘吉爾的“暴力損毀”。多年之后,這幅無用武之地的“備用假牙”靜靜地躺在了倫敦的皇家外科大學博物館里,默默見證丘吉爾質(zhì)的改變。
舒適的假牙徹底解決了丘吉爾的牙齒缺陷問題,他不再擔心自己即將失去語言能力,事實上,無比契合的假牙燃起了丘吉爾說話的欲望,他片刻不停地練習吐詞發(fā)音,逐漸摸索出自己的一套說話方式,他的措辭、語調(diào)、神態(tài)、手勢,無一不彰顯出非凡的力量和氣度。他的野心之路也延伸到了政壇。
偉大的政治家、演說家
“他是一個自命不凡的英國佬,戰(zhàn)爭販子,橫行霸道,但是他是一個戰(zhàn)斗英雄。”羅斯福是這么評價丘吉爾的。
丘吉爾的政治仕途長達60年,大起大落造就了他倔強乃至頑強的性格。非理性的勝利決心讓他的政治生涯激進、偏執(zhí)。過于剛毅的性格像一把雙刃劍,通常會帶來兩面的結(jié)果——從不輕言放棄,讓他面對戰(zhàn)爭臨危不懼,冷靜指揮;寧折不彎,不愿向任何人屈服,讓他固守己見,靈活不足。
作為一名政治家,他目光獨到而且務實。他不以治國出名,相反,1900-1940期間的丘吉爾,政績平平,甚至污點頻頻:一戰(zhàn)做海軍部長,策劃領導的加里波第登陸戰(zhàn)慘敗,協(xié)約國軍隊喪失數(shù)十萬;在黨期間,善于見風使舵的丘吉爾在保守黨派和自由黨派之間搖擺不定,誰是當朝優(yōu)勢群體,那里就一定有丘吉爾的身影。盡管丘吉爾的對內(nèi)治理常常遭人詬病,但他的偉大在于,他不平凡的政治舉措和深入靈魂的演說,拯救了瀕危的英國。
作為一個懷疑論者,他從不輕信所謂的政治正確。天然的危險嗅覺,讓他在完全沉迷于浪漫和平的綏靖主義的英國政壇里,成為唯一始終大聲疾呼警惕希特勒、反對裁軍的異議分子。
“德國正蠢蠢欲動,希特勒的法西斯獨裁將給歐洲帶來巨大的災難,如果不立即阻止甚至可能導致文明的毀滅。”二戰(zhàn)的爆發(fā)證明了丘吉爾的遠見,但早已為時過晚。“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腸而讓壞人重新武裝”,納粹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歐亞大陸。丘吉爾一邊嘆息這場“不必要的戰(zhàn)爭”,一邊在全國的呼喊中,接過張伯倫手里的幾近崩盤的爛攤子——空中、陸地、海洋,大英帝國正在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敗,就連同盟國法國,也面臨崩潰之勢。于是他在上任之時,用首相的個人魅力和激情澎湃的演講優(yōu)勢,大大振奮了沉浸于失敗主義情緒的士兵和議員。
“我沒有別的,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奉獻給大家”。
“戰(zhàn)斗”和“勝利”是丘吉爾演講中最重要的關鍵詞。前者針對國內(nèi)與希特勒媾和的聲音,“勝利”針對的是議會里大量存在的失敗主義者。他以絕對自信的姿態(tài)向民眾闡明,即使眼前的結(jié)局令人絕望,但只要有一絲曙光,戰(zhàn)斗就會迎來最后的勝利。
“你們會問,我們的政策是什么?我只能回答:我們的政策是努力戰(zhàn)斗,在海上、陸地上、在空中,盡展上帝所賦予我們的全部力量,與一個有史以來從未見過的殘酷暴君戰(zhàn)斗,這便是我們的政策。你們會問,我們的目標是什么?我能夠用一個詞來回答你們,那就是‘勝利’。”
但戰(zhàn)爭的走向證明了丘吉爾“大話連篇”。僅僅2周以后,英法聯(lián)軍全面崩潰,同盟軍法國徹底戰(zhàn)敗,被德軍圍困在敦刻爾克大海岸。盡管受到上天的眷顧,丘吉爾發(fā)動的“發(fā)電機計劃”圓滿成功,但由于將所有的重型武器都被丟棄在海峽彼岸,英國依然陷入了德國全面入侵的危險境地。
天空中布滿了德國空軍的黑十字,炮火接二連三的轟炸著倫敦城,死亡的氣息彌漫全城,法國人投降了,在看似絕無希望的戰(zhàn)局下,丘吉爾那非理性的勝利信心和不屈的戰(zhàn)斗意志,顯然比德軍的炮火還要充足。
英法盟軍戰(zhàn)敗,丘吉爾不降;法國投降,丘吉爾不降;被圍困敦刻爾克大海灘,成為德國空軍和潛艇的活靶子時,丘吉爾不降;隆美爾在非洲不可一世,他丘吉爾依然不降。
“我相信我們會取得勝利,就像相信太陽明天會升起一樣。”丘吉爾一次又一次地拒絕了希特勒的“勸降呼吁”,他力挽狂瀾,強行扭轉(zhuǎn)了現(xiàn)實磁場,真的將英國一點一點從死亡泥沼里拯救了出來。
這僅僅是二戰(zhàn)全面爆發(fā)的初期,大半個歐洲都臣服于第三帝國,只有英國還在孤軍奮戰(zhàn)。
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觀
“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在局勢面前,丘吉爾看得比誰都清楚。所謂識大體,實用至上,丘吉爾徹底貫徹執(zhí)行了這一道理。
他一生以頑固的反共立場而著稱,他毫不客氣地在議會標榜自己是忠實的反共產(chǎn)主義分子。但就是這位大不列顛最出名的“反共斗士”,卻在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后的當天,第一時間站出來發(fā)表演說為蘇聯(lián)吶喊呼吁。
“在過去二十五年中,沒有一個人像我這樣始終一貫地反對共產(chǎn)主義。我并不想收回我說過的話。但是,這一切,在正在我們眼前展現(xiàn)的情景對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丘吉爾強調(diào),德國對蘇俄的入侵,不僅是本國的危險,也是全世界的危險。只有“不念舊惡,一致對德”,勝利的號角才會吹響,“我們將盡力給俄國和俄國人民提供一切援助。我們將呼吁世界各地的朋友和盟友采取同樣的方針,并且同我們一樣,忠誠不渝地推行到底。”
次日,為了緩解蘇聯(lián)的戰(zhàn)事壓力,丘吉爾派遣空軍對法國北部的德國軍事目標實施一系列密集轟炸。還將英國情報人員破譯的德軍東線戰(zhàn)場情報送給了斯大林,還冒著北極航道的種種危險向蘇聯(lián)的軍港運出了一船又一船救命的戰(zhàn)備物資。
大局之上,英國與蘇聯(lián)結(jié)盟,這成為加速希特勒政權(quán)消亡的重要舉措之一,縱橫捭闔的戰(zhàn)略觀讓人佩服。但二戰(zhàn)結(jié)束后,丘吉爾急著發(fā)表的“鐵幕演說”,親自打破了戰(zhàn)時營造的感動世界——他對蘇俄的仇恨,從未消減。
“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獄,我也會在下院為惡魔說幾句好話。”
如果說蘇聯(lián)的參戰(zhàn)讓英國擺脫了孤軍奮戰(zhàn)的危局,那么太平洋戰(zhàn)爭的爆發(fā),丘吉爾徹底迎來了期盼已久的盟軍——美國。
戰(zhàn)爭爆發(fā)的開始,丘吉爾就急盼著美國的加入。當他得知知道美國遇襲的消息時,毫不掩飾他如愿以償?shù)臐M足感:“我們終于贏得了這場戰(zhàn)爭。”
從歷史從后往前推演,我們不得不感嘆丘吉爾的前瞻性竟如此深遠,那些表現(xiàn)無厘頭的盲目自信竟來源于如此縝密的理性思考——蘇俄、大英帝國、美國,三方勢力同仇敵愾,生死與共。撇開蘇俄的立場不談,早在美國參戰(zhàn)前,丘吉爾就花了大量時間與精力來建立與羅斯福的外交之和,半推半就,將美國拉入了同盟陣營。
勝利就在眼前。
過時的帝國主義者
“讓我們勇敢地承擔我們的責任,以便在大英帝國存在一千年之后,后世可以說:‘這是先輩們最光輝的時刻’。”
丘吉爾當時絕對無法想到,大英帝國明明打贏了二戰(zhàn),卻輸?shù)袅说蹏6潭潭曛螅@個幻想中的“千年帝國”就成了歷史的塵埃。
丘吉爾出生在英國最輝煌的殖民時期,根深蒂固的大英帝國生活方式與思想制度使得他成為帝國主義的強烈擁護者和捍衛(wèi)者。他傾盡畢生的精力,都在阻止大英帝國的衰退和消亡。阻止消亡是真的做到了;但是大英帝國的落幕,是歷史潮流所致,即使為英國人民帶來了生還奇跡的丘吉爾,也阻擋不了歷史的潮流所向。
實際上,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歐洲先后經(jīng)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英國這個由少數(shù)民族和遼闊殖民地捆綁起來的帝國,就注定難逃一劫。有人說,當丘吉爾決定要單槍匹馬同德國死磕之時,大英帝國的命運就已注定。羅斯福曾諷刺說“英國人會將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土地據(jù)為己有,哪怕是一塊石頭或一顆沙粒。”鄙夷之情躍然紙上。他一邊援助英國,一遍計劃著瓦解昔日的大英帝國——為了從美國訂購了所有愿意提供的武器軍火去支持前方戰(zhàn)事,英國耗光了國庫,導致戰(zhàn)后經(jīng)濟一蹶不振,再無抵抗美國之力。
國際上,“大英帝國正被排擠出局,或者說被排擠到了懸崖邊緣”,而戰(zhàn)后的英國人民,在飽受戰(zhàn)爭之苦的他們,也選擇了將好戰(zhàn)的丘吉爾排擠在政黨之外。 二戰(zhàn)結(jié)束后,英國戰(zhàn)時內(nèi)閣解散。握有丘吉爾這張民族英雄王牌,保守黨勝券在握。可結(jié)果卻讓人大跌眼鏡——工黨以400的壓倒性票數(shù),擊敗了保守黨派。更諷刺的是,絕大多是二戰(zhàn)的英國士兵都將自己的一票投給了工黨——他們在遠東作戰(zhàn),本以為戰(zhàn)勝可以凱旋,卻被要求前往印度繼續(xù)維持帝國的殖民統(tǒng)治。 盡管從政治正確的角度來講,作為反對綏靖政策、力主抗擊納粹到底的民族英雄的丘吉爾,都是當局最合適的首相人選。就連他的對手也認為:“丘吉爾是大家一致認為永遠不能成為首相的人,可是他同樣也是在這危急關頭獲得大家一致歡迎,認為是唯一可能出任領袖的人。” 但在常年遭受戰(zhàn)爭的折磨的游子們眼里,丘吉爾像一頭隨時要進攻的餓狼,而不是帶給他們和平美好生活的領袖。
“對偉大人物的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表現(xiàn)。”丘吉爾面對當前窘境,只能自嘲。因為他深知,比起偉大領袖和意識形態(tài),人民更關注自己的面包牛奶。
下臺后的丘吉爾開始著手撰寫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回憶錄》,憑借這本著作,1953年,丘吉爾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領獎時,他的身份卻是多年前渴望得到的首相職位。在和平時期當首相遠遠不同于戰(zhàn)爭年代, 77歲的丘吉爾成為了圣誕老人的精神象征,而不是曾經(jīng)勇猛如虎的驍將。他省心省力地延續(xù)著工黨時期的福利國家政策,外交場上,也不再有豐功偉績。
1955年4月5日,丘吉爾因病辭職。
他穿著一身得體的黑色西裝,丘吉爾從容地走出了唐寧街10號首相府官邸。他吸著最愛的雪茄,笑容可掬地對著群眾,用力地打出有名的“V”手勢,停頓了好長一段時間。然后轉(zhuǎn)身進入車里,在人們的歡呼聲中揚長而去。 < 完 > 勇氣故事:23歲中國姑娘的徒步孤旅 | 喜馬拉雅驚魂記 驚奇故事:K天王與費德勒 | 日本驚現(xiàn)廣場舞 | 興奮劑污染青少年 | 靈山100猝死事件 | 楊春風與張偉 勇氣觀點:小學生與王者榮耀 | 跑步禮儀 | 珠峰救援 | 參賽者素質(zhì) | 零度可樂是恥辱 | 專業(yè)與大眾 | 運動與慈善 | 暴走老人 | 馬拉松旅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