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偉平,付雪凌 來源:中國教育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編者按:近年來,職教師資培養規模日漸萎縮,報考職業技術師范的學生少,培養職教師資的院校少,職教師范畢業生去職業學校的少。難題如何破解?本刊從今日起推出系列文章,聚焦職教師資培養,為新時期高素質職教師資隊伍建設出謀劃策。 改革開放以來,職教師資培養工作為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形成了職教師資培養的中國特色。但師資培養改革呈現出被動“應急發展”“應需發展”的特征,缺乏系統設計。 從應急式發展走向持續性發展 設置獨立的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從“短、平、快”應急式發展走向持續性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為落實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調整中等教育結構的戰略,職教師資隊伍建設采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一是挖潛改造,采取改、分、調、聘、留五種渠道解決教師來源;二是設置專門的師資培養機構。從1979年到1989年,先后建立14所獨立設置的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后經合并、增補、改名,最終保留了8所規模相對穩定的職業技術師范院校,承擔職教師資培養、職教研究、信息交流、服務咨詢功能。 建立全國重點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從注重職前培養走向職前職后并重。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教育部和各地依托高等院校、中等專業學校建立了一批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承擔師資培養培訓、理論研究與信息服務等職能。1999年,教育部組織建立全國重點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基地,到2012年建成100個全國重點基地。培訓基地引導著地方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建設并形成網絡,承擔起職教師資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任務。 建立中職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制度,從注重專業技能提高走向綜合素質提升。2000年,為提高中職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學歷層次,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決定在部分全國重點建設的職教師資培訓基地學校,開展中職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工作。面向中職一線骨干教師,提供體現職業教育特點的專業碩士課程,全面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 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從注重隊伍增量走向強調提質增能。為切實提高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2006年,教育部和財政部出臺了《關于實施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的意見》,涉及骨干教師培訓、基地內涵建設和“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促進教師隊伍結構優化,推動教師隊伍建設制度創新。 開展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職業技術教育領域”培養試點,從本科層次培養走向碩士層次培養。2015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在46所高校啟動實施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職業技術教育領域”培養試點。試點確定了13個招生方向,面向綜合性高校相關專業優秀畢業生和在職骨干教師,開展碩士層次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工作,拓寬職業院校教師在職提升學歷學位通道。 現有職教師資培養三種模式各有不足 目前職教師資培養有三種典型模式,各具特色與優勢,但就實現培養“雙師型”教師的目標而言,各有不足。 模式一:普通高校課程學習+入職培訓。職教教師通過普通師范院校、綜合類高校培養,學習師范類或專業類課程,到崗后進行相關培訓。該模式的優點是,一批獲得研究生學歷的相關專業畢業生進入職校,提高了師資隊伍整體層次;缺點是專業課教師教學能力不足,且缺乏實踐經驗。 模式二:職業技術師范教育。借鑒中小學教師培養模式培養職教教師,突出“師范性”和職業教育規律,其實施主要依托獨立設置的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和高等院校內設職教學院或職教師范專業。該模式的優點是,學生的職業教育理念、教育教學能力等方面較有優勢;缺點是學歷層次以本科為主,學生就業前景堪憂,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優勢不明顯。此外,職業技術師范學院發展處境尷尬,培養職教師資的功能逐漸弱化。 模式三: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培養。教育碩士專業學位(職業技術教育領域)招收相關專業本科畢業生,學制兩年。7大課程模塊、3方課程提供、4方導師指導和5大能力關注是該模式的設計特色。但該模式在實施中也存在以下問題:有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的高校,與本校專業學院的協作困難,專業導師無法落實,難以有效提供專業教學法與專業提高課程,對培養研究生專業學術能力與專業實踐能力缺乏手段;沒有職業技術教育學學科的高校,缺乏職教導師與職校導師,難以有效提供職教理論課程、教師教育課程與教學實習,對培養研究生教育理論素養與教育教學能力缺乏手段;兩類高校均缺乏企業導師,難以安排企業實踐。 實行兩種“雙師型”教師培養新模式 在構建職教師資培養體系時,需要考慮五個關鍵問題:一是職教師范生的基本來源,是學生還是企業員工?二是職教師范教育的主要層次,定位在本科教育還是研究生教育?三是職教師范教育的辦學模式,是封閉式還是開放式?四是職教師范教育的基本體系,是學校體系還是課程體系?五是職教教師培養,學歷優先還是職業資格優先? 結合職業院校對教師的學歷和“雙師”能力要求,針對上述五個問題,筆者建議實行兩種“雙師型”教師培養新模式——兩年制教育碩士培養和六年本碩貫通培養。 兩年制教育碩士培養須招收本科畢業,且具有兩年以上本專業相關工作經歷或具有職業資格證書的人員。進入教育碩士學習前已具備“雙師型”教師所要求的專業理論知識、專業實踐能力、職業技能與企業實踐經驗。第一年在大學學習職業教育相關理論、教育教學理論、專業教學方法,第二年在職業學校見習實習,培養教師教育能力、專業教學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 六年本碩連讀貫通培養模式,四年在大學學習本專業的理論和實踐課程,半年在企業實習并取得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之后一年回大學,學習職業教育理論、課程開發技術、專業教學法等,半年去職業學校實習,在實踐中掌握教學方法,提升教育教學能力。 筆者認為,職教師資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培養模式的變革必須依托培養體系的整體改革。因此建議: 第一,開發職教師資培養課程體系。研究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針對不同類型教師的勝任力模型,基于勝任力模型與不同受訓教師來源分類開發多元化的教師培養課程。 第二,實施職教教師培養課程制度。區別于學校制度,建立嚴格的準入制度,只允許具備開設這類課程辦學條件的機構承擔。 第三,重點實施研究生層次的職教教師培養制度。探索兩種新培養模式的實施路徑;完善政策保障與協調機制,開發職教教育碩士培養包,重視課程、教材、師資隊伍建設;建議恢復或者重建面向職業學校校長管理干部的教育碩士(管理與教學),彌補“中職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項目”結束后職校校長管理干部研究生培養的空白點。 第四,啟動新一輪全國重點建設職業院校教師培養培訓基地的評估,保持國培基地的應有水準,發揮新時期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基地的導向功能。 第五,加強職教教師培養研究。設立專門的研究機構,專題研究我國職教教師培養培訓一體化的制度與模式,當下尤其要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行現代學徒制背景下的“雙師”結構師資隊伍建設的路徑與方法,為從根本上解決我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問題提供成功范例。 (作者石偉平系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華東師范大學職成教研究所所長,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付雪凌系華東師范大學職成教研究所講師)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24日第9版 版名:職教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