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聞(情感自媒體人) 一個人的內心一旦出現問題,直接的結果就是衍生了情緒,并且是負面的情緒。 從一定程度而言,人活著是為了追求幸福,希望自己每一天都活得開心、快樂,希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好事;希望自己碰到的每一個人,都是好人。然而,這只是理想狀態,事實上,經歷太多,你就會發現,人生似乎有它的吊詭邏輯。 好人、好事、好心情,往往可遇而不可求,即便可求,你也要付出太多艱辛和努力。相反,那些不好的事物,卻往往避之不及,卻又接踵而至,令你應接不暇,喘不過氣,逼到你開始質疑人生,責怪命運對你的各種不公平。 當你處于這樣的一種狀態中,我特別想告訴你,其實,這才是生活的本來面目。 并不是生活影響了我們,而是我們的情緒控制了我們。 當我們遭遇傷害后,通常會出現這些情緒:悲傷、消沉、低落、憤怒、無助、憂慮、焦慮、冷漠……事實上,如果你把所有感受到的全部用詞語描述出來,你會發現,它們全部都是情緒的反映。 事實上,能夠長期折磨我們的,并不是造成傷害的人或事,而是我們的情緒。 就像一把刀在我們身上狠狠劃了一道,本身劃的動作已經結束,但痛卻長久存在——這是因為我們對痛的感知一直存在,這種感知是通過我們自身力量很難消除的,甚至,這種感知的長久存在,恰恰是我們刻意制造的——你對此可能極力否認,你會說,誰那么有病啊,這不是自虐嗎? 我坦誠的說,是的,這真的是一種病,得治! 想想林黛玉,你覺得她真的過得那么悲催嗎?你覺得葬花的行為不是一種自我傷害嗎? 張惠妹有一首歌《開門見山》,林夕作的詞,有幾句歌詞是這樣的: 那是個月亮 就是個月亮 并不是地上霜 那地上花瓣 看完了就完 沒必要再聯想 那是把雨傘 就是把雨傘 不是感情遺產 那煙消云散 是天氣現象 不上浪漫的當 本來就很簡單 不找自己麻煩 誰活得不耐煩 哪里來的感慨 …… 是啊,哪來那么多的感慨,面對這樣的人,林夕怒罵之混賬、笨蛋。 所以,“情緒化”才是傷害我們的真相,它可以把美好的內心弄到支離破碎。 這就是我們的悲哀之處,我們明明知道傷害源自于我們的情緒,但面對各種情緒,我們又顯得那么無助,束手無策。 我們很難真正掌控得了自己的情緒,這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需要超強的意志力,需要長期的訓練,而訓練的機會恰恰是被傷害,這實在是人生的一大調侃。 不過,也無需畏懼,因為一個人內心的強大,是超乎我們想像的。只要我們對情緒有足夠的認識,并且嘗試去引導、去控制,那么情緒這個最可怕、最可惡的“殺手”,就會反而被我們擊退。 當情緒來臨的時候,要學會去接納情緒,而不是排斥;然后,要學會跟情緒共處。如何接納情緒并與之共處,在后面我們進一步專門談及這個話題。 |
|
來自: 果果w65k9gp8te > 《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