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康美藥業延續了穩步增長的態勢,實現營業總收入 264.77億元,增長 22.34%,凈利潤 41.01億元,增長 22.77%,扣非凈利潤 40.28億元,增長 21.55%。
如沿用往年以及前三季度的算法,每股收益為0.823元,可2017年年報中卻先將凈利潤中應付的優先股利息2.25億剔除了,再計算普通股的每股收益為0.784元,使同比增幅僅為17%,落后于凈利潤增幅。這個算法更能體現股東的實際權益,相信以后都會繼續沿用。 年報中對康美藥業的業務有非常全面細致的描述,這里就不再重復了。下面結合2012-2017年的經營數據,對康美藥業這幾年來的發展中的一些關鍵點做一個展現,并對2017年年報中做一些解讀。 1、主營業務收入  主營業務收入從2012年的111.65億,增長到2017年的264.77億元,五年增長137%,復合年增速約為18.85%,而且增速起伏不大,非常平穩。2017年在業績基數增大的情況下,增速還有所提高,達到了22.34%,很亮麗。 2、收入結構分析 
雖然幾年來康美藥業的主營業務收入都在穩定增長,但在表面的穩定中,經營結構卻已經出現了很大的變化。 2012年總收入中占比達到了63%的中藥材貿易這幾年持續下滑,到2017年就只占22%,已經被藥品貿易和中藥飲片的收入超越,只能排到第三位了。 藥品貿易從2012年的16.74億增長到95.99億元,以復合年均41.8%的高速,迅速成長為康美藥業業務的龍頭老大。而另一個新生業務醫療器械貿易發展更快,從無到有,2017年達到了19.9億元,成為了康美業務體系中又一顆亮眼的新星,在多次收購兼并的推動下,去年更實現了118%的翻番式增長,2018年繼續高增長可期。 康美藥業在證監會網站上被分類為醫藥制造業,但這幾年醫藥商業貿易的收入一直是大頭,2017年以上三大貿易板塊的收入合計達到了66%,實際上更應歸類為醫藥商業,而且不同于市場上的傳統中藥材商的印象,康美藥品和醫療器械貿易的合計銷售已經有100多億,再配合上全產業鏈全生態的立體戰法,在局部市場上已經對國藥、上海醫藥和華潤醫藥等醫藥商業龍頭的市場份額形成很大挑戰了。 中藥飲片作為康美藥業的代表性明星業務,這幾年也發展的很快,從2012年的16.57億元發展到了2017年的61.58億元,年復合增速也達到了30%。康美雖然已經是中藥飲片的龍頭老大,可市場份額仍不到3%,在市場越來越規范的背景下,依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康美藥業的業務結構中,中藥飲片的規模未必最大,但卻是康美藥業整個業務體系的核心和開拓市場的利器。在一二線城市,利用優勢的智慧藥房中藥代煎業務和各大醫院合作,建立密切的關系后,就有可能獲得更多的藥品和醫療器械銷售的渠道,而在三四線城市,特別是很多中藥材的產地,例如梅河口、云南、貴州等地,更利用中藥材全產業鏈以及大健康全生態的合作模式,獲得當地政府的青睞,不但實現智慧藥房業務的區域全覆蓋,更加得到了參與當地醫院體制改革的機會,可以說,包括藥品貿易、醫療器械貿易、中藥材貿易、保健品和中藥城等業務,都是由中藥飲片這個核心業務生長出來的延伸性業務,所以,和其他的醫藥商業公司相比,中藥材和中藥飲片業務是康美藥業最獨特的競爭優勢,為其他業務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保健品和食品板塊的發展基數低,所以雖然五年間復合增幅接近50%,2017年合計收入達到了18.61億元,但這要是主要是有收購回來的美峰食品等低毛利收入帶來的,對康美業績的貢獻不大。板塊中的保健品業務主要由康美時代和麥金利負責,毛利高而且市場空間也很大,如果做好了潛力不亞于藥品,但是感覺康美藥業的強項在B2B的渠道型業務,在終端產品的品牌打造和推廣運營上一直比較欠缺,投入也不大,所以除非康美有策略性的改變,或者通過并購、合作等方式引入其他資源,否則就不必寄予太大希望了。 物業租售業務主要由各地中藥城以及配套項目構成,隨著中藥城的逐步建成、出售,未來主要就是收租和物管等配套服務,同時在也作為康美的品牌形象存在于各大中藥材核心產區,為康美繼續做好中藥材全產業鏈服務。業績上的直接貢獻將逐步減弱。康美中藥E藥谷是國內最大的中藥材網上交易平臺,曾經被寄予厚望,但至今主要是作為康美全產業鏈的配套環節存在,在收入和利潤上都不值一提,除非是一直在爭取的中藥材期貨項目獲批,否則,也就這樣了。 自產藥品收入才1.19億,可以忽略。 3、盈利能力 康美業務的高速發展并沒有以犧牲利潤為代價,相反,他的毛利率一直在穩步提升。  如圖可見,康美的毛利率從2012年的25.16%提高到了2017年的30.32%。由于在幾年間康美業務的發展主要是由以藥品和醫療器械貿易為主的醫藥商業帶動,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醫藥商業的毛利率都是偏低的,例如國藥一致醫藥批發業務的毛利率才5.51%,所以康美的高毛利一直讓人驚訝。  從年報上看,康美藥業藥品和醫療器械貿易的毛利率都接近30%,連中藥材貿易的毛利率也有24.47%,與自產的中藥飲片的毛利率相差無幾。這是一個遠高于行業水平的數字。(這個問題以前討論過很多次,這里就不再重復了,有興趣的可以查看我以前的文章https://xueqiu.com/9430415132/90863278) 業務高增長加上高毛利,帶動的當然就是利潤的飆升。  過去幾年,康美凈利潤的增長都保持在20%以上,利潤增速相比于恒瑞醫藥、復星醫藥等資本市場上的明星股而言毫不遜色甚至更加出色。單以扣非凈利潤而言,40億元,康美藥業已經是A股市場中當之無愧的第一名。 4、融資 研究康美,不可忽略他的融資,在強勁的盈利能力以及高速的成長背后,資本市場一直沒有給予康美更高的估值,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來自對他非常規的大規模融資現象的不可接受上,甚至有人說,康美的成長就是靠大規模融資帶動的,所以是低質量的,是難以持續的。真的是這樣嗎?先看幾個數字:  過去六年,康美藥業累計凈融資額達到了278億,這確實是一個驚人的數字,要知道她在2012年底的時候,凈資產才31億啊! 但更加驚人的是,在六年間,康美藥業賬上現金竟然也增加了277.4億,也就是說,他融回來的錢,竟然全部都躺在賬上沒有用。 換一個角度看,康美為了實現業務的高增長,過去六年中累計對外凈投資78.46億元,但在這六年間,他的經營性現金凈流入也達到了77.69億元,可以說,康美完全是用自己的經營賺回來的錢,就實現了高速的成長。 到2017年底,康美賬上現金341.51億,貨幣資金已經超過凈資產(321.35億),大量資金閑置,沒有投入到生產經營中。而在利潤計算中中卻承擔了閑置資金的資金成本。據統計康美的短期借款、長期借款、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應付債券、短期融資券等有息負債合計達到了274.77億元。貨幣資金遠大于有息負債,可全部還清借款而對經營毫無影響,并且省下不少利息支出。康美為什么還要不斷融資,這是很令人疑惑的地方。 我們經常質疑這一件事,但資金成本這么明顯的問題,經營者不傻,他們不可能沒有考慮,而那么多的戰略投資機構也不可能不去質詢,但康美卻依然我行我素。 有人質疑造假,但這么大額的資金,持續這么多年,要造假難度很大,對馬興田夫婦這樣已經功成名就的人來說,也實在沒這個必要。 事出反常必有因。我們不能通過正常的思維去理解這件事,那么就只能猜度,在這個非常規的資金安排的背后,或許有更大的圖謀。例如,康美已經簽下的這么多大項目,如果都啟動,這340億夠不夠?如果康美一直謀劃的租賃、供應鏈金融、小額貸款公司、保險、期貨等金融布局獲批,這340億夠不夠?還有,考慮到康美藥業主要采用政府營銷的模式進行拓展,而地方政府最看重的往往也是合作方強勁的資金實力,那么將康美賬上的超級充裕資金和超強的融資能力看做一種營銷策略也未嘗不可。總之,往好的方向去想吧,這么多的錢,是康美為了實現更大的戰略布局而準備的,只是一直沒找到好的機會而已。在未來的日子里,康美隨時可能給我們更大的驚喜。 持續增長的有息負債,在加息的情況下會讓康美的盈利能力受到更大壓力,但換個角度看,200多億的錢借回來睡覺,說明康美過去一年白白支付了10億以上的利息,如果沒有這筆支出,那康美的利潤有可能達到50億以上,其實際盈利能力實在是太強了。 5、經營性現金流 2017年,康美的經營性現金流是18.43億,同比增長15%,但相對于凈利潤41億來說含金量還是有點低。其中應收款增長40%至43.51億元,存貨增長24.4%至157億是現金流不及凈利潤的主要原因。應收款和存貨的增長估計和藥品和醫療器械貿易業務的發展有關系,畢竟醫院客戶的回款是出了名的慢的,但壞賬的概率也不高。 庫存中庫存商品增幅57%,與醫藥商業業務的高成長匹配。開發成本下降而開發產品上漲,說明很多中藥城地產項目在2018年會進入交付結算期。消耗性生物資產基本持平,之前投入的林下參等產品預計將進入采收期。 6、年報中的其他亮點 智慧藥房發展順利,并將發展的新智慧藥柜C端自助購藥新零售模式,在廣州深圳試點后向全國推廣。 康美錢包第三方支付牌照已經完成公示。 贊助多個文化、體育賽事,提升品牌形象。 首次披露了醫療器械獲得的代理品牌信息。 大健康產業基金已經完成10億的對外投資。 華南總部大樓啟動建設。 等等。 年報中說的很詳細,還有很多問題以前也討論過的,這里就不啰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