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Bobo 本書作者福田健是日本著名的溝通大師,曾任日本言論科學研究所指導部長,后來自己創立了口才研究所,主要研究人際關系和溝通技巧。在這本書里,他提出“該生氣時就得好好生氣”的理念,并給出了針對生氣的溝通方法。 下面,我們就來重新認識一下生氣這件事,然后通過掌握生氣時的藝術和生氣后的收尾方法,學會用生氣表達自己真正的心情。 ① 『重新認識生氣』 當我們冒出發脾氣的苗頭時,身邊的人會過來勸說“冷靜點,你先消消氣”,在大家的認知中,生氣是一件不好的事情。那首著名的打油詩《莫生氣》也告訴我們,“別人生氣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但福田健認為,生氣是一種消除不滿,改變現狀的方式。 人們之所以覺得生氣不好,是因為把它和大聲斥責或者大發雷霆聯系在一起,它們看似相同,實際上完全不同。斥責或者大發雷霆是純粹的情緒宣泄,而生氣是傳達生氣的情感,讓對方認可,謀求問題的解決。 生氣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其中有兩個容易被大家忽略的東西:
作為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生氣的目的是改善情況,以及希望對方理解情況有多糟糕并進行道歉。那么,具體怎么做才能達到這個目的呢? ② 『生氣時的藝術』 我們不是不能生氣,而是要掌握“生氣的藝術”,在該生氣時好好生氣。來看看下面的兩個原則。 001 良好地傳達生氣情緒。如果下屬不按照上司說的去做,上司可能會勃然大怒:“你帶耳朵了嗎?我是怎么說的?”類似的場景,估計很多人都見過吧。如果毫無保留地發泄情緒,會破壞雙方的關系,生氣的目的不是破壞,而是修復。所以在勃然大怒的情況下,應該慢半拍,呼一口氣平復心情,然后再開口,讓對方知道自己生氣了,語氣強硬一點,比如“我的原話不是這樣的,現在怎么變成這樣子了?” 如果一開始控制不住自己,說了很激烈的話,那第二句開始,要在心里暗示自己“為了解決問題,要緩和一點”。 002 給對方表達的機會。作者發現,人們會隨心情好壞選擇聽或者不聽對方講話。正在氣頭上的時候,即使對方說的是有價值的話,也會打折扣地去聽。生氣會讓人形成一種潛意識的負面情緒,只顧著自己發言。這種不對等的溝通方式,很容易讓生氣變成大發雷霆。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可以使用問句,給對方說話的機會,比如“你是怎么想的?”“為什么會出現這個錯誤?”等等。 ③ 『生氣后的收尾』 人們不生氣的原因之一,是不知道生氣之后該如何面對對方。比如難以忍受某個同事的態度,想生氣,但是又不能生氣,因為不知道過后該怎么辦。因收尾方法不同,人際關系也會變得不同。下面的方法,可以給生氣畫上圓滿的句號。 001 對生氣的對象說“謝謝”。不論我們怎么克制,生氣總是一件不讓人愉快的事情,所以,當我們生完氣,并且對方表示“我明白了”、“我知道怎么做了”之后,就可以判斷自己生氣的目的已經達到。這時候可以跟對方說聲“謝謝你能聽我的話”,這不僅是感謝,同時也是結束生氣的一句話。 用感謝畫上句號之后,就不要再說跟“生氣事件”相關的話。比如“順便說一句”、“現在,我再說一遍”或者“不只這件事,你還……”類似的話不要在結尾說,不然又老調重彈,好不容易給予了理解的事情又再次變糟。 002 如果心里過意不去,可以跟對方道歉。雖然生氣的內容本身可能沒有什么錯誤,但生完氣后很多人還是免不了感到后悔,擔心是不是有些話說得太重了,或者對方是不是不高興了。如果有這種顧慮,可以在第二天,等雙方都平靜下來之后,跟對方道歉:“我可能有些話說得重了一些,對不起。” 總結一下,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難免會產生摩擦和矛盾,讓人忍不住生氣。其實,生氣也是一種交流,本著“解決問題”而不是“宣泄情緒”的態度去生氣,讓對方知道我們的真實感受,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會有助于問題的解決。你有沒有憋著不敢生氣的經歷?期待你的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