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天格力分紅的段子沒完沒了。周五的文章已經寫得很清楚,格力電器2017年報披露的經營業績亮眼,然而卻表示今年不打算分紅,于是引來了廣大投資者的不滿,導致市值大蒸發。 之后又被深交所問詢,在壓力之下終于服軟,表示會考慮發布2018年度中期分紅。26日晚間又發布了業績高增的2018年一季報,凈利潤增速近40%,然而依然沒有抵住股價的不斷下跌。 來看看股民的心聲。人民群眾不滿,股價不下跌才怪。 大家之所以對于格力不分紅的事件如此介意,原因無外乎格力是A股知名的業績穩定、分紅大方的優良企業,在持續多年穩定分紅的記錄下,突然不分紅,簡直類似于經營業績高速增長多年的成長股業績驟降,實際表現低于預期,投資者當然忍不住用腳投票,表示抗議! 格力電器此次風波已經逐漸平息,但對于自己的股票錢袋子和投資意識,分紅事件還有諸多細節值得挖掘。 現金分紅,事關重大 對于散戶來說,賬戶里面的股票實施現金分紅,則到賬之后在交割單里面的記錄,構成對我們最大的視覺沖擊。喜大普奔! 但實際上,上市公司派發現金分紅事關重大,流程非常漫長。 上市公司首先需要發布分紅預案或預披露,說明每10股將要派發的現金金額,如“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1.80元(含稅)”之類的字眼。 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的基礎是可分配利潤,在此基礎上扣除法定公積金等費用之后,將剩余金額部分或全部發放給股東。所以,預案或預披露方案的制定,與公司的經營業績高度相關,方案的內容往往與公司最新季度的經營業績同時發布,可提早預估經營業績的公司,也可以預先披露。 所以,上市公司的年度/半年度/季度報告,以及同一天披露的利潤分配預案公告,或更早發布的預披露公告,是我們知曉公司最新分紅方案的第一步。 九斗數據每日提醒 公布方案之后的6個月之內實施現金分紅。分紅之前,上市公司會提早發布“權益分派實施公告”,以告知相關日期。我們據此把控每只股票實際派發現金分紅的日期。 真正到了實施分紅的關口,又有幾個重要日期: 股權登記日——董事會確定名單,名單上的股東有權利享受本次現金分紅。確定名單的截止日期即為股權登記日。也就是說,在股權登記日擁有公司股票的人可以獲得分紅。 除權除息日——一般在股權登記日的下一個交易日,在這一天開始將股利分派給股東。 現金紅利發放日——在這一天,紅利計入股東賬戶。 走完以上步驟,分紅流程才算完整。 現金分紅到手,落袋為安 再來說說,在現金分紅這件事當中,投資者能獲得什么好處。 首先一家公司有實力進行分紅,起碼代表當期資金狀況良好。而如果一家公司長期穩定分紅,則表明公司管理卓越。從股價表現來看,卓越的管理能力帶給公司更良好的信譽和穩定性。 在這里構建一個高分紅組合:將分紅金額/凈利潤,分紅金額/總市值設為指標,篩選以上指標高于50%和2%的股票。以此為標準,可以發現高分紅組合在熊市表現出來極強的抗跌能力。 關于現金分紅更加隱蔽的一點,則是立即獲得與未來獲得之間的微妙關系。 前面說得很清楚,在除權除息日,交易所計算股利,在現金紅利發放日,實打實的現金發到了股東的賬戶里。 但是除權除息日當天股價相比前一天下跌,你看到了嗎? 究其原因,不得不再提現金分紅的來源。上市公司把可分配利潤,以現金形式發給投資者,股東持有股票所對應的股東權益減少,在股本不變的情況下,每股代表的企業實際價值減少,因而每股價格降低,這就是“除息”。 舉個栗子: 你持有A股票1000股,股價10元,A公司分紅方案:10派1元,分紅后,你收到現金分紅100元,你的持股還是1000股,股價變為9.9元。(不考慮繳稅) 這看上去像一個數字游戲。我們獲得了現金,但股票資產減少,左口袋換右口袋,毫無意義! 但實際上并不是。 股票是一種金融資產,它的內在價值取決于未來能給持有者帶來的現金流。每股0.1元發放到賬戶,與每股上漲0.1元的預期——一個實際到手,一個雖有預期但遙遙無期,兩者對比,足可以看出現金分紅的好處。只不過在A股市場中,我們習慣于通過低買高賣的交易來獲得收益。 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為什么不分紅的格力,被市場上的投資者懲罰得如此嚴重。 分紅背后,資金支撐 不過,現實意義上,不分紅未必代表真的差勁。公司分紅與否、分紅多少,背后是各方利益的權衡考量。 公司分紅的最大上限是可分配利潤,所以衡量上市公司分紅力度最合理的指標是每一期分紅金額占可分配利潤的比例,可分配利潤包含歷史每年未分配利潤的累計和最新一期新增利潤。把上市公司的表現按年劃分,則最適合的指標是每年的分紅金額/凈利潤,即分紅率。 不同公司分紅率有高有低。 根據最新數據,在現金分紅家數占比上,民企高于央企,央企又高于地方國企。特別是2008年后,民企分紅家數升幅明顯,顯示受監管政策影響較大。在分紅率上,央企在2008-2013年保持領先,但2014-2016年地方國企表現更好,民企居中,央企相對表現不佳。 2005年-2016年上市公司分紅率(按所有制) 圖片來源:鳳凰財經 如果將行業分為新興行業(IT、互聯網、游戲、醫療等)和傳統行業(除新興行業之外),則可以發現,在分紅率上,2008年-2013年傳統行業整體高于新興行業,但2014年后明顯下滑整體低于新興行業。若繼續將行業進行細分,則會發現金融業下的銀行業分紅率普遍最高。 小結一下,上市公司分紅率,取決于多種因素。 1.利潤水平 在遭遇謠言、30周年、一季報窗口重疊在一起的重要關口,特別股息像一劑強心針,輸送給投資者。 不過,對散戶來說,上市公司派發現金分紅,并非越多越好。評判分紅水準,也不只是分紅率這么簡單。 使用操作大法 分紅率更多地反映公司的經營性質和水平。投資者個人層面,在市值代表身家的時代,股票分紅對于散戶最重要的,則是另一個指標——股息率。 股息率=最近一年分紅金額總和/最新總市值。 在這個指標之下,我們獲得的分紅在持有賬戶市值基礎上的比例,意義非常顯著。 “最近”,要近到包含所有已知信息的程度,所以一年分紅金額,包含年內已實施派息的金額和已發布方案即將實施派息的金額。(計算復雜,文末有福利捷徑) 股息率計算復雜,九斗數據搞定 股息率數據拿到手,通過歷史曲線,可以直觀地看出公司歷年股息率的高低。 股息率并不是越高越好,比如發出特別股息的公司,股息率突變增高,了解股息的意義之后就知道,這類不穩定的股息分派,不代表公司分紅能力的提高,甚至是提前透支了公司的利潤。對于業績增長平緩的股票,股息率的穩定或小幅穩定增長,則是最重要的利好信號。 政績有保障,國家有尊嚴,民族有希望 一家公司分紅率、股息率的高低,背后有經營性質和盈利能力的因素。而如果統計A股整體數據,則更多看出的是監管引導的變化,和我們身邊全部投資者習慣的變化。 2017年,截至目前掌握的數據,A股共有2767家公司實施分紅或派發2017年度派息方案,整體分紅金額達到1.12萬億元。從歷史上來看,自2005年開始,A股公司派發現金分紅的數量占總數的比例逐年上升,由46%上升至79%。 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是一個關鍵節點。股權分置改革后至2008年引導措施出臺前,國有上市公司控股股東不再單純依賴現金分紅獲得投資收益,引導措施的結果是將大股東的行為轉向市場價值最大化,所以現金分紅比例明顯下降。 A股整體股息率的變化則充滿曲折。股息率反映分紅金額與市值的匹配關系,在2007年和2015年兩個市場高點,A股整體市值達到高峰,在當年的整體股息率也相應落到了低點。 與板塊市盈率反映市場整體估值類似,整體股息率,反映了公司對投資者現金分紅回饋的整體水平,從2015年之后整體股息率穩定上升的現象來看,A股公司整體的分紅愈發穩定,對于投資者的“到手回饋”越來越實在。 放眼全球,我國股市現金分紅公司數量全球領先,高于境外主要市場平均水平。以2016年數據為例,A股上市公司分紅家數占比75.9%僅低于臺灣的76.3%,領先于巴西71.4%、美國NYSE66.4%和日本65.6%,遠高于英國52.5%、德國48.6%和法國37.6%。 然而整體分紅率、整體股息率在全球處于中低水平。A股上市公司總體估值偏高,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股息率。 2014年-2016年上市公司股息率國際比較 圖片來源:鳳凰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