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教學內容的組織原則(2)作者: 合理地組織教材內容,主要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一)知識序和認知序相結合 從知識性來看,每門學科的知識都是有機的整體,各個概念和各條原理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性、系統性、連貫性和關聯性,這種內在聯系即為知識本身的“序”。從學習者來看,學習者認知的發展也有內在的程序性和連貫性。如從已知到未知、從感知到理解、從鞏固到應用、從具體到抽象、從易到難、由簡到繁、由近及遠等等,這是學習者的認知的“序”。學科知識的序不一定就是學習者認知的序,因此教學內容的組織既應考慮知識的序,又必須遵循學生認知的序,只有通過對教材的合理組織把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很好地結合起來,才會有利于學生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識。 遵循知識序和認知序相結合原則組織教材,通常的做法有:(1)以學生思維發展的年齡特征為起點來組織教學內容,如就認知學習而言,低年級小學生應盡可能通過直接的經驗來學習,而大學生則可通過語詞符號學到大量知識;(2)從簡到繁、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由簡單技能到復雜技能來組織教學內容;(3)以智力活動形成階段來組織教學內容,如由外部的、物質的、展開的活動來揭示新知識,幫助學生由外部的、物質的、展開的操作活動過渡到內部的、壓縮的心智活動;(4)以舊中有新、新中有舊來組織教學內容,使新知識有“固著點”,能較快地同化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 在教學實踐中,通常兒童年齡較小,教學內容設計考慮其認知特點越多;反之,則考慮知識體系更多。以上組織教學內容的四種方式通常需要綜合運用,靈活處理。 (二)網絡化 網絡化指知識之間的縱橫聯系交錯,相互溝通。遵循網絡化原則。從縱的方面看,知識脈絡要清楚,上下位聯系應環環相扣。對重難點內容要前有鋪墊,后有延伸、發展。從橫的方面看,不僅要注意本門學科同層次知識間的相互聯系、貫通,同時也要注意鄰近學科間的相互聯系、貫通與滲透。如編寫小學數學低年級應用題時,就應考慮與小學語文識字同步。關于學科內及學科間如何相互滲透,美國學者福格蒂(R.Fogarty)提出八種模式:學科內的聯系模式有分隔模式、連結模式、嵌套模式;學科間的聯系模式有相關模式、交叉模式、幅輪模式、線形模式、融合模式。(褚洪啟、邢衛國:《促進課程一體化的10種模式》,載《學科教育》,1992(3)。)這樣以網絡式方式組織知識,學生在掌握知識時就可左右逢源、上下貫通,形成“點成線、橫成片”的知識結構。 (三)最優化 最優化指通過教學內容的合理、最佳組織,學生能在最短的學習時間內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學習受多種因素制約,教學內容的組織也應有多種不同方式。雖然不同的組織均可達到同一教學目標,但其效能卻大不一樣。根據系統論“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的觀點,各部分最優并非就能達到整體優化。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內容組織時,除考慮各部分外,既要充分考慮各種制約因素的協調,又要把握各部分內容上下左右的銜接,才能達到整體最優化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