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語癥有哪些語言障礙 失語癥的癥狀錯綜復雜。每個患者的失語癥表現(xiàn)與其腦損傷部位、范圍、病因、病前言語情況、言語習慣等生理、病理、心理及社會等因素有關。有的可能表現(xiàn)出非常嚴重的表達性癥狀,而理解性癥狀較輕微;有的患者癥狀特征可能正好相反。有的可能只表現(xiàn)出輕微的局限于某一語言形式的偶發(fā)性癥狀;而有的患者的癥狀則可能非常嚴重和廣泛,幾乎完全喪失語言能力。 失語常見形式有四種: ①病人心里明白,不能說話,對別人的話能理解,稱之為運動性失語,又稱表達性失語。 ②病人能表達,但出現(xiàn)邏輯錯誤,也不能理解別人的話,為感覺性失語癥,又稱接受性失語癥。 ③對某一件物品能說出用途,但說不出名字,叫命名性失語,又稱健忘性失語。 ④完全性失語又稱混合性失語,既有運動性失語又有感覺性失語。病人既聽不懂別人的話,又不會說。 ⑤傳導性失語(以復述障礙為突出癥狀)。 ⑥經(jīng)皮質性失語(以復述相對好為特征)等。 患失語癥可以恢復嗎 失語能否康復主要與失語的類型,疾病的性質、程度以及是否進行語言訓練有關,還與患者的年齡、精神癥狀、文化程度、理解能力等因素有關。一般說來,運動性失語對治療反應較好,通過訓練恢復較快。而感覺性和混合性失語對治療反應較差,恢復起來較困難。 對失語癥患者要給予鼓勵和支持,并盡早接受語言治療師的專業(yè)訓練,越早接受訓練,其語言能力恢復得越快、越好。因為語言康復也是有黃金期的,如果時間拖得太久,未恢復的語言能力就很可能會變成永久性的損傷了。大多數(shù)患者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康復訓練,語言能力都可以恢復到一定程度。 哪些因素影響失語癥的恢復 年齡:語言能力再習得的效果會隨著年齡下降。 慣用手:有些研究認為慣用左手的人因為大腦語言優(yōu)勢半球的側化不明顯,所以預后較佳。腦傷位置和范圍:腦部受到傷害部位的不同會造成不同的癥狀,受傷的范圍和程度也會影響語言能力受損的狀況。 時間:突然造成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傷害比慢性發(fā)展的傷害會造成較嚴重的失語癥,但前者的預后比較好。 語言治療:雖然失語癥患者通常會自己恢復某些語言能力,但并不能完全恢復所有的語言能力。如果接受語言治療,可使語言能力恢復更快,而且恢復到更好的程度。 失語癥患者如何進行康復訓練 失語病人發(fā)病后在病情穩(wěn)定一周內(nèi),就應開始進行發(fā)音訓練。功能康復訓練包括發(fā)音訓練、短語訓練、會話訓練、朗讀訓練、復誦句子訓練、文字辨識、指出物品名稱、執(zhí)行命令以及圖片、實物配對練習等。 對完全性失語癥病人的康復訓練要像教小孩兒學說話一樣從學發(fā)音開始,如讓病人發(fā)“啊”音或用嘴吹口哨誘導發(fā)音。然后再說常用單字,如吃、喝、好、行等,或出示卡片,讓病人讀出上面的字。再依次教雙音詞、短語、短句、長句等。訓練時說話與視覺刺激結合起來,如說“吃”時與飯菜結合起來,或以看圖識字方法,說與看圖結合起來。 不完全性運動性失語病人,能說出一些單字、詞組、句子或說話不流利,病人常常有詞匯貧乏、講話緩慢、重復語言等。對這類病人要耐心地教,反復復述閱讀的故事,練習靈活性,鍛煉語言的運用技巧。 感覺性失語癥病人的訓練要比運動性失語困難些,可運用視覺邏輯法、手勢方法進行訓練。如給病人端上臉盤,放好毛巾,并對病人說“洗臉”,病人雖不理解“洗臉”二字之意,但從邏輯上他會理解你是讓他洗臉。如此反復進行多日,就會使患者語言與視覺結合起來,語言功能得以恢復。手勢方法即家屬或陪護人員用手勢與語言結合的方法來訓練病人。如讓病人“吃飯”,訓練者拿筷子做吃飯的動作,反復示范,病人很快就會理解,從而主動拿筷子吃飯。 混合性失語癥的病人功能訓練更困難,必須采取說、看、聽三結合的方法反復多次進行。如讓病人穿毛衣,必須一邊說“穿毛衣”讓病人聽,一邊指著準備好的毛衣,并作出手勢示意給病人看。 ![]()
![]() |
|
來自: 子孫滿堂康復師 > 《ST室語音治療解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