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生活 思想品德 品德教育要面向學生的生命過程,根植于學生的生活當中。本期解讀,我們采訪了初中思想品德課標修訂組組長及小學品德與生活課標修訂組的專家,為我們解讀修訂后的初中思想品德和小學品德與生活課標,從而幫助我們把握課標、了解課標變化,并傾聽他們的專業建議。——編者 支持: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 中國教育報 主辦: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 讓品德根植于兒童生活中 ——訪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修訂組核心成員張華教授 ■本報記者 趙小雅 小學低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的修訂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問題?一線教師該如何認識與理解課標?日前,記者就小學品德與生活課標修訂的有關問題,采訪了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修訂組核心成員、杭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張華教授。 記者:相對于過去的小學德育類課程,品德與生活實驗課標確立了哪些不同以往的理念?經過10年實驗,這些理念對小學低年級的品德養成方面發揮了怎樣的積極作用? 張華:長期以來,我國小學德育的根本誤區在于把兒童品德的形成過程視為外部行為規范的內化過程,由此導致的結果是:德育課變成脫離兒童生活、不顧兒童心理發展特點和需求的“說教課”。當發現道德說教或規范灌輸對兒童無效時,又把行為主義心理學訓練動物的方法用在兒童身上。這種方法的實質是強化訓練——以獎勵作誘因、以懲罰作威脅。通過這種方法,兒童暫時作出了符合外部行為規范的行為,教育者據此認為德育“成功”了,德育課由此變成了“訓練課”。 品德與生活課程既深刻總結了我國小學德育的經驗教訓,又認真研究和借鑒了世界小學德育的成就,還充分汲取了我國源遠流長的德育文化傳統,由此形成了全新的德育理念:道德生活是兒童自由、自覺的生活,而不是刻板、僵化的符合外部規范的生活。因此,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要珍視兒童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要讓課程實施植根于兒童的生活;要引導兒童探究生活并在探究中融入生活、熱愛生活。 既然道德生活是自由、自覺的生活,品德的本質就是個性自由。因而,道德是創造的,負責任的創造是道德的。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根本目的之一是培養兒童的“道德創造性”,要讓兒童“動手動腦、有創意地生活”。道德生活是幸福、快樂的生活,用孔子的話說就是“仁者不憂”。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根本目的之二是培養快樂人格,要讓兒童“愉快、積極地生活”。道德生活是對自我、他人和環境負責任的生活。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根本目的之三是培養有責任心和愛心的人格,要讓兒童“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道德生活是身心健康的生活。品德與生活課程的根本目的之四是培養健康人格,要讓兒童“健康、安全地生活”。這就是品德與生活課程的基本內容。 設置品德與生活課程不僅是本次課程改革的亮點之一,也是建國以后歷次課程改革中史無前例的舉措。品德與生活課程不僅僅為中小學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讓道德教育回歸并植根于兒童的生活世界,而且體現了課程改革的總方向:讓教育變成兒童生活。 品德與生活10年實驗取得的成就出人意料。廣大校長、教師普遍認為,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探索欲望空前高漲,學生的學校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升;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方法取得顯著進步,教學正由傳統的知識傳授和規范訓導轉向基于生活情境的師生合作探究與體驗;班級文化和學校文化發生變化,交往、對話、探究為特征的新的學校生活方式正在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