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人嘴軟,拿人手短,拓跋思恭于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正月,再引雄兵南下,屯渭橋,受宰相王鐸節制。拓跋思恭這回長志氣了,親率八千銳卒與黃巢軍數戰,取得了幾場小勝。唐僖宗一高興,封拓跋思恭為權京兆尹事。長安還在黃巢手中呢,拓跋思恭想做長安市長,還要先問黃巢答應不答應。 直到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四月,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率兵攻入長安,黃巢東下河南地,拓跋思恭跟著李克用混進了長安。雖然首功是李克用,拓跋思恭沒有功勞還有苦勞,唐僖宗當然不會忘記這位忠臣,七月,封拓跋思恭夏國公,并賜李姓。元昊把國號定為大夏,就源于這時。在封建社會中,能被皇帝賜國姓,那是無上的榮耀。朱溫再牛,還只是被唐僖宗改名朱全忠,混的還不如這位李思恭呢,呵呵。 這段歷史散落在《新唐書》和《資治通鑒》之中,今天我們已經看不到他的全貌,甚至也不會有人去在意這段歷史,因為它在唐末那段日子里顯得太平常了。可是,當我們去回顧西夏史的時候,這段歷史又是怎么也躲不過的。正是因為有了拓跋思恭的起兵勤王,才為黨項羌人爭得了自己的立身之本,一改百年來顛沛流離的生活。從此以后,依附“定難五州”,拓跋家族在唐末、五代、北宋的夾縫中尋找機遇,不斷發展,最終創下了稱霸一方的一代王朝.
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三月,拓跋思恭也打著了勤王的大旗,搜羅了胡夏兵馬數萬,來到鄜州(今陜西富縣)與鄜延節度使李孝昌會盟,傳檄天下,約共討賊。唐僖宗此時在成都一看,眼淚汪汪的呀,看來是天不亡我大唐啊。在此危急存亡之秋居然還有如此的忠勇之士,也不枉當初我爺爺的爺爺收留你們一把。正逢此時原夏綏銀節度使諸葛爽被黃巢大將朱溫給說降了,唐僖宗便封拓跋思恭為左武衛將軍,并權夏綏銀節度事。拓跋思恭先把空頭支票塞進腰包,然后進軍長安,想會會黃巢。可惜初戰不利,兵敗。 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他媽”,所以說失敗并不可怕,更何況此次戰敗并沒有傷其根基呢.拓跋思恭進屯武功。聯合唐軍唐弘夫、王重榮、程宗楚、王處存等部虎窺長安城。為了避開唐軍鋒芒,黃巢決定先撤出長安,程宗楚秉承“挽起的鳥沒蟲吃”的原則,孤軍就嗷嗷叫著進了長安,在城中大肆剽劫,可惜啊他還忘了一句話叫“槍打出頭鳥”(估計那時還沒這句話呢,所以不能怪人家忘了),結果黃巾軍殺了一個“回馬槍”。得到消息的拓跋思恭帶兵趕來增援,結果又在王橋和黃巾軍干了一戰,七個字“戰不利,死傷甚眾”。遂和李孝昌退屯東渭橋,準備再攻長安。這戰損失最大的是涇原節度使程宗楚,因為他丟的是自己的命。而在王橋和拓跋思恭大干了一場的那個人,就是那個在“火災”中出生,日后親手滅了三百年大唐的“朱三公子”——朱溫。 八月,唐僖宗下詔,正式任命拓跋思恭為夏綏節度使,轄夏州、綏州(今陜西綏德)、銀州、宥州、靜州(今陜西米脂),實力暴漲,拓跋思恭成了具有相當實力的一方諸侯。這件事的意義還不僅限于此,以前羌人的地盤都是李家給安排的“廉租房”,那地方不是你的,只不過我讓你住而已。我高興就讓你住,不高興你就給我卷鋪蓋走人。可是現在羌人終于有了自己光明正大的一片天地了,從此以后“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了,而這片天地也正是以后西夏王族的“龍興之地”——定難五州。 不過拓跋思恭還是沒能從朱三那里撈到什么好處,甚至說還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九月,兩軍大戰于東渭橋,,帶兵的是拓跋思恭的弟弟拓跋思忠,拓跋家的老二也不是個什么軟柿子上來就一箭把東渭橋上的鐵雀射了個透心涼,照實讓黃巾軍嚇了一跳,大有當年張飛嚇斷當陽橋之勢。可惜的是,他對面的不是“曹操的百萬兵”而是黃巾軍朱溫、尚讓部。朱溫是黃巢頭號王牌,尚讓也是王仙芝手下威風八面的主兒,怕你甚么拓跋思忠?可是你小子看來也有兩把刷子,遂行了一個誘敵深入之計,拓跋思忠果然中計,“歿于陣”. 拓跋思恭自己的弟弟的性命給搭上了,而這時的黃巾軍也是得理不饒人,跟著他就打到富平來了。當下也顧不得什么勤王,反正自己出兵的目的已經達到了,別無他求,于是乎率軍溜到夏州赴任去了。吳廣成稱:“《春秋》私逃書‘奔’。奔者,匹夫之行。思恭兵敗,不奉王命,擅回本道,書以貶之。”其實這話未免也有些偏頗,拓跋思恭率數萬黨項兒郎,起兵勤王。雖說是有自己的目的,但也不過是為了給自己的部族爭得一方生存的土地。拓跋思忠千里勤王,血灑疆場,也不能說黨項不想護佑唐朝。在當時的情況下,各方節度使又都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諸鎮勤王,皆以師老遷延勿進”。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味要求拓跋思恭還是和黃巾軍做拼死搏斗,實非明智之舉。 拓跋思恭人品倒還不算差,還沒忘記唐朝的大恩,在夏州募兵,然后上表成都,請再討賊。唐僖宗饑不擇食,只要有人賣身,他統統都要。十二月,詔賜夏州號為定難軍,這也是五代十國時期割據夏綏的定難軍名稱的由來。 吃人嘴軟,拿人手短,拓跋思恭于中和二年(公元882年)正月,再引雄兵南下,屯渭橋,受宰相王鐸節制。拓跋思恭這回長志氣了,親率八千銳卒與黃巢軍數戰,取得了幾場小勝。唐僖宗一高興,封拓跋思恭為權京兆尹事。長安還在黃巢手中呢,拓跋思恭想做長安市長,還要先問黃巢答應不答應。 直到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四月,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率兵攻入長安,黃巢東下河南地,拓跋思恭跟著李克用混進了長安。雖然首功是李克用,拓跋思恭沒有功勞還有苦勞,唐僖宗當然不會忘記這位忠臣,七月,封拓跋思恭夏國公,并賜李姓。元昊把國號定為大夏,就源于這時。在封建社會中,能被皇帝賜國姓,那是無上的榮耀。朱溫再牛,還只是被唐僖宗改名朱全忠,混的還不如這位李思恭呢,呵呵。 這段歷史散落在《新唐書》和《資治通鑒》之中,今天我們已經看不到他的全貌,甚至也不會有人去在意這段歷史,因為它在唐末那段日子里顯得太平常了。可是,當我們去回顧西夏史的時候,這段歷史又是怎么也躲不過的。正是因為有了拓跋思恭的起兵勤王,才為黨項羌人爭得了自己的立身之本,一改百年來顛沛流離的生活。從此以后,依附“定難五州”,拓跋家族在唐末、五代、北宋的夾縫中尋找機遇,不斷發展,最終創下了稱霸一方的一代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