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網生內容野蠻滋長的日子到頭了。 “下架整改”成為了近期網生內容領域的熱詞,短視頻、網絡大電影首當其中,相比于BAT“熱錢”快速涌入為網生內容帶來的資本利好,改組后的總局幾把“熱火”,足以令網生內容創作者們如熱鍋上的螞蟻燒灼不安。作為短視頻、網絡大電影同根生的“大塊頭兄弟”——網絡自制劇,無疑正處在風口浪尖。 網絡自制劇從制作到播出有哪些必備資質?內容審查存在哪些不可觸碰的“紅線”和“雷區”? 小編統計整理了近年來與網絡劇制播審查的相關規定,結合典型案例進行分析,為優愛騰三家視頻網站以及涉足網絡劇制作的內容公司把握政策方向,規避創作雷區,降低創作風險,提升內容品質提供參考。 資質硬通貨: 2張許可證 2家審查機構=1個備案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節目制作許可證》缺一不可。 網絡自制劇是純網生內容,或者由視頻網站獨立制作播出,或者由影視制作公司與視頻網站共同制作,并在視頻網站進行網絡播出。在內容和渠道方面實現了“制播合一”,一舉打通內容生產的上下游產業鏈。 但不論是視頻網站還是影視公司,對其資質仍有硬性要求:開辦網絡劇、微電影的視頻節目服務機構首先需持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和《節目制作許可證》,不得播出沒有許可證機構制作的節目。 兩證齊備的機構,才有資格進行網絡劇的制作和播出,可以說,這兩紙證明,是敲門磚,也是硬通貨。 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兩家機構審查 踏進制作門檻,網絡劇的內容同樣需要通過兩家機構的審查。相比較于傳統電視劇從備案到發行再到播出,拍前備案,專人專審的流程不同,網絡自制劇的制作和播出的流程還處日趨完善的階段。 網絡內容的監管標準向電視看齊,一直是近兩年內容行業監管的明確信號,“線上線下統一標準”的要求不斷被總局領導提及。不過,網絡內容的審查流程和監管制度,一直與電視內容存在一定差異。 根據聯合規章《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2012年7月廣電總局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網絡劇、微電影等網絡視聽節目管理的通知》及2014年1月《關于進一步完善網絡劇、微電影等網絡視聽節目管理的補充通知》等規定,網絡劇的內容審查機制實行的是“自審自播”制。 自審自播是將播出前的審核權下放給播出機構“自審自播”: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單位按照“誰辦網誰負責”的原則,對網絡劇、微電影等網絡視聽節目一律先審后播;網絡視聽節目行業協會組織開展行業自律持證審核,審核員必須經廣電總局培訓,持證上崗。 廣電總局要求,網絡劇、微電影、影視類、紀錄片等,要求由 3名以上審核員審核通過,并由視頻業務負責人(總審核員)最后通過,方可播出。互聯網視聽節目制作機構內設的審核員必須經廣電總局培訓,持證上崗。 另外,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副司長董年初在去年舉辦的NWC 2017年會上對視聽新媒體管理政策進行了細化的解讀,落實到網絡自制劇內容層面有更為明確的指向:播出網站必須依據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制定的《網絡劇、微電影等網絡視聽節目內容審核通則》進行內容審核,審核通過并在總局網絡平臺登記后方可播出。 由此可見,“線上線下同一標準”在監管方的確立下,已經趨于明朗。 不論從審查人員必須經過廣電總局的培訓方可持證上崗,還是經過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審核的內容仍舊需要在總局網絡平臺登記才可播出的制度均可看出,即使“自審自播”,從人員到制度都始終受到總局的監管,這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審核關卡。 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網絡劇中涉及重大革命歷史題材或者特殊題材,其內容的審查和備案仍舊需要遵照廣播影視有關的管理規定執行。換句話說,如涉及到以上兩大類的題材內容,網絡劇和電視劇的審查標準將達到完全的一致,均需報送相關部門審批,取得同意后方可拍攝。 播出的尚方寶劍:備案編號 具備兩證的資質,且內容通過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及廣電總局的審查后,網絡自制劇終于能夠拿到對于在網絡平臺上播出至關重要的備案編號。 通過審查的網絡自制劇拿到備案編號就只是流程問題:在網劇播出前,視頻網站須填一份備案文件,文件包含劇情梗概、導演演員等基本信息以及3個審核員和總審核員審核簽字的文件,然后將該文件掃描并上傳到廣電總局的網站,形成節目編碼,這個節目編碼,就是該網劇能夠上線播出的最終證明。 以優酷最近播出的網絡自制劇《北京女子圖鑒》為例,左下角的備案號即相當于傳統電視劇的【發行許可證編號】,需要在網劇播出時清晰地標注在片頭。 像《白夜追兇》這類屬于刑偵涉案特殊題材,需要提請公安部門審核報備的網劇內容,片方不但有公安部所屬的金盾影視掛帥保駕護航,還不惜“化簡為繁”走傳統電視劇的審查流程,也不失為追求穩妥的方式,畢竟一部劇從拍攝制作到播出都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能夠平穩落地與觀眾見面才是最終目的。 刑偵、古裝、玄幻、青春四大類型“雷區”密布 從2014年的網劇元年算起,經過4年多的發展,網絡自制劇已經形成與傳統電視劇對壘之勢。除了資本和平臺優勢之外,網絡環境寬松,受眾年輕化等優勢也為網絡自制劇的蓬勃發展出力不少。 僅從制度層面看,相比較于審查嚴格,從備案到播出需要過五關斬六將的傳統電視臺,自審自播為網絡自制劇類型的繁榮提供了一片沃土,刑偵涉案劇、懸疑推理劇均在沉寂多年后回歸了往日的風采;少了播出集數額度的限制,古裝劇在視頻網站的傳播效果更加如魚得水;玄幻、魔幻、奇幻等“幻”字當頭,在傳統電視平臺只能以“兒童劇”形式播出的題材,在視頻平臺終能以本來面目示人。 可以說,網絡自制劇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了傳統電視平臺播出劇目的類型空白,視頻網站也因此收攏一批黏度極高的年輕用戶群體。 但機遇和風險永遠是并存的。 刑偵涉案劇 2003年,“涉案劇不得上黃金檔”的一紙禁令讓涉案劇從此在傳統電視臺上蹤跡難尋,但觀眾對涉案劇的需求卻從未斷絕。《暗黑者》《心理罪》《滅罪師》《余罪》等均為順勢而生的刑偵涉案類型網絡自制劇,也都曾經遭遇“下架”危機。 至于被下架的理由則五花八門:《暗黑者》過度渲染血腥暴力場景,《心理罪》被提出“警察不能罵臟話,審問的時候不能用暴力”、“連環殺手是精神病人有歧視精神病人的嫌疑”等審查意見,《滅罪師》過于詳細展現兇手犯案過程,《余罪》有損警察形象。 由此可見刑偵涉案劇類型哪怕是變為網絡自制劇,也是紅線密布,雷區遍地的敏感題材。對于平臺和片方如何應對,小編根據現行的政策和題材內容總結以下幾種規避方式: 1、刑偵涉案劇與人物傳記劇結合,實現事帶人到人帶事的視角轉換。典型事例參考《刑警隊長》,以公安英模人物為原型展開,同時涉及案件偵破。 2、有犯罪,就一定要有警察,且警察的立場形象要正確,不能有損警察形象。像《白夜追兇》中的男主角關宏峰,便是以“警隊顧問“的編外人員身份出現。 3、血腥、暴力鏡頭要適當規避。 古裝劇 自從“限古令”出臺后,對于傳統電視臺而言,對集數越來越長的古裝劇的編播往往需要安排在跨年檔,同時占據兩年古裝劇份額已是常態,即便如此也難以消耗全部的古裝劇產出。 基于此,互聯網平臺同樣成了古裝劇的第二出口,從臺網聯動到純網,舒緩了排播壓力,視頻網站的大手筆購片資金也能夠覆蓋成本。 但是,頭部古裝劇依舊危機重重,大制作 大卡司的高成本投入,只有在兩星 一網的模式下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純網播出意味著收益大比例折損。 以《巴清傳》《如懿傳》為例,拿到發行許可證卻因種種原因只能網播,經濟收益受損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來自政策方面的壓力:不但要面臨著許可證的變更,更需要面對“臺網審查標準統一”的風險。 此前《熱血長安》是以電視劇的制作標準進行備案制作的,后續發行轉網,在資質審核上還要再次申請撤銷備案公示,從頭再來申請節目備案號,不論是從流程還是檔期而言,都增添不少麻煩和風險。 規避風險: 1、合理規劃集數,按季播出。 2、帝王將相、后宮宮斗已成關注焦點,內容選擇能免則免。 3、謹慎選擇平臺,臺網聯動還是純網播出,作出決定很難更改。
玄幻劇 各類植根網絡的玄幻小說改編催生了大批的玄幻劇,技術的提升和資本的注入令視覺呈現得到保障,如《無心法師》《河神》等是其中典型代表,另有一分支是以盜墓小說為藍本改編的探險類網劇,《鬼吹燈精絕古城》以及《盜墓筆記》均屬此類。 規避方式: 1、不管是玄幻、魔幻、奇幻、神幻還是虛幻,必須遠離鬼神,可以與古代傳說、上古神話相結合。 2、為不合理的現象找到科學的解釋,例如《河神》中,郭得友負責發現怪力亂神,丁卯負責尋找科學答案,一虛一實,兼顧審美快感和審查安全。 3、對于涉及到墓葬發掘、尋寶探險類的網劇,現實落地是關鍵,從“盜墓”變“科考”,從“盜寶”到“護寶”,觀念很重要。 青春劇 看似最為安全的青春校園劇實則暗流涌動,涉及未成年人的校園劇則更需繃緊創作的弦:拜金、校園暴力、未成年人戀愛均是不可觸碰的紅線,教師的形象同樣是關注重點。 規避方式: 1、變換故事發生地,避開內陸校園,選擇國外的學校或是國內教育序列中不存在的“預備學校”。 2、堅決杜絕暴力情節,或者弱化為搞笑情節,或者將暴力情節放到非學生身份的角色上。 3、“校園愛情”年齡需升級,一定要戀愛,將故事發生地從高中變為大學。 E N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