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大揭秘:行文編排邏輯與理論體系研究(學而篇) 無功用行 2018-05-02 11:25
導讀第一篇學而,可以分為五部分內容。 一、修身養性的境界。獨樂:時常修習而有心得體會。同樂: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眾樂:修身成就而能容人。 二、學什么?學孝悌與忠信。如何學習?每天反省。為什么學?為了修身養性,為了達仁,為了博愛,為了大同世界的理想。 三、學了知識,需要在實踐當中練習。如何實踐?家里孝,出門悌,待人信,行事忠。實踐學問會遇到的情況:自卑與傲慢。如何克服自卑與傲慢?以忠信為主見,善于觀察與追溯過往,慎重對待現在的行為對將來的影響。做學問成就之后,榮譽自然會不請自來。有榮耀有地位,才能更進一步的實現理想。 四、在日常生活當中修身養性,在學問實踐當中修正心性。有實踐,就會與人交流,自然而然會牽扯到禮。禮的作用是為了調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讓人人有所立足,有所節制。舉例孝禮來說,孝注重內心的誠敬,叫孝心。孝禮是孝心的外在表現。有孝心,但也不能要求人無節制的表現孝心。所以有三年之說。三年是時間的節制,不同的禮有不同的節制。禮應該依照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環境,可以做不同的調整。其中尺度太難把握,初學禮,可以先學信與恭。 五、修身養性,修正的是心。為的是能駕馭自我的心性品德,而不是享受。要修正心性,就需要精細雕琢,精益求精。然后才能知自己,才能進一步知別人。才能知天下。 分論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白話】學習為人處世的道理,時刻反復印證習,能不會有心得體驗而自覺愉悅嗎?能遇到從遠方來的朋友,不是很快樂的事嗎?別人不認識我,不懂我,不會產生惱怒怨恨的心思,這不就是一位修養有成的君子嗎? 【編排邏輯】論語開宗明義的說了做學問的三重境界:自得而有樂,遇友而同樂,寬容厚重而眾樂。如何自得,如何遇友,如何寬容?從某個角度來說,整部論語都是說這三點。 學而有知,知而實踐(踐行學問),實踐而能止,能止而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這是論語一到六章的內容,這也是說的自樂。 慮而后能得,有得而能教化,道德仁義的學問能傳承。友,可以是追求學問、自我上進的學生;有得而能修身。友,可以是志同道合的朋友,這是論語七到十二章的內容,也是說的遇友而同樂。 修身齊家,以身作則,博愛世人,教化萬民,治國平天下,總會與人有糾葛;這是論語下半部的內容,也就是寬容厚重而眾樂。 此句為第一部分,也是論語編排的總則。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白話】有子說:“若某人是一個孝悌之人,而會存心喜好犯上的,那是很少會出現的情況。若某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亂的,就更不會有了。君子在根基處好好努力,根基建立穩固,也就能認識明白道是什么了。孝悌,不就是仁道的根本嘛!” 【編排邏輯】學問的根本,孝與悌。個人有孝悌,擴而充之,人人都有孝悌,就是整體的學問。孝悌,是個人聯系社會整體的紐帶。孝悌的核心是周易當中的謙卦。道德經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孝與悌,加上后面的忠與信,是上善若水的直接表現。因為處眾人之所惡,所以,就成為了最受現代人詬病的字眼。 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白話】喜歡說討人喜歡的話,時刻表現著討人喜歡的面色,很少有這樣的人能達到仁。 【編排邏輯】巧言令色與孝悌的對比。孝悌是內在的學問,言語形色是外在的。別做錯學問了,修身養性是要內求,而不是去外求。 巧言有兩種情況:一、非常聰明、邏輯思維非常發達的人。二、情商非常發達的人。 令色有兩種情況:一、看人變臉,或溜須拍馬、阿諛逢迎;或臉色難看,拒絕搭理;或態度傲慢、頤指氣使;二、謙虛好禮,卻遇事不參合,做老好人。 這里用的是“鮮”字,說明世事復雜,不能隨便下定論。以為這樣的情況,就斷定人沒有孝悌之心。那么如何判斷有與沒有呢,后面有說。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白話】曾子說:“每天常三次反省自己:幫人做事,有盡我的心力了嗎?和朋友相交,有說了之后沒做到的嗎?老師傳授的知識,有沒有每天在修習?” 【編排邏輯】做學問內求的方法,自我反省。 反省忠,反省信,反省是否堅持做學問。孝是對特定之人的態度。忠是對特定事情負責的態度。悌是對所有人的謙虛態度,信是對所有言語事物負責的態度。 所謂忠于人,需要與人有事,才能表現忠心。若是無事,忠與不忠,有何相干。所以,忠于人,依舊是忠于特定的事。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時刻不停的在變化的。朋友可以變成上下級;下屬與領導可以變成朋友,甚至夫妻;父母與子女可以反目成仇,也可以瞬間復合。古代帝王家是人際關系最為復雜的地方,現代的家庭也出現了許多復雜難明的關系變化。 每日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是為了看清楚身邊關系的變化,讓自己能隨時根據變化調整自身。孝悌不變化,所以容易定止。忠信隨變化,所以難定止。隨時知變化,不使離開忠信而不自知,不使忘記答應過的言語事情而不自知,這需要很高的修養定力。人的學問,就是從這些細節處實踐體會出來的。 1. 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h2>【白話】領導一個能出千乘兵車的大國,遇事要謹慎專一,要守信用,注意節省財務用度,以愛人為念,使用民力之時,要顧及他們的生產時間。 【編排邏輯】如果每個人都做到了忠孝,信悌,那治大國,就如烹小鮮。所以此句當中的道可以解為引導,但更是道的本意:讓所有人都做到忠孝信悌,讓所有人都有所得道。這是理想中的治國目標,也是修身做學問,治國平天下的目標。 以上為第二部分。為學的入門。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h2>【白話】弟子在家則講孝道,出門能謙虛待人,言辭謹慎有信用,對所有人都能友愛。做到這樣,離仁的境界就不遠了。如果有余力,再向專業知識技能上用心。 【編排邏輯】目標很大,很難達成,做事要慢慢來,做學問也要慢慢打磨,日常生活當中實踐學問。從身邊事做起,從日常小事做起。 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h2>【白話】見到賢人,能改變自己,以對方為學習榜樣;孝順父母能盡自己最大能力去做;幫人做事能奉身盡職;與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這樣的人,即使他自謙說沒學習過,我也會認為他已經有學問了。 【編排邏輯】說明實踐學問的平實,不要以為學了知識后實踐學問就自覺了不起,因為每個人都有在實踐。每個人都有日常生活,每個人都有身邊事。做學問就是做好身邊的事,從身邊事當中體會,修正自我的品德心性。人不一定聽了道理,才懂得學問。人可以自己明白忠孝信悌,雖然可能不知道,這就是在做學問,這就是在修身養性,但學問就是學問。所以有這三種說法:生而知之,困而知之,學而知之。若是生、困、學,都學不會忠孝信悌,論語當中還有這樣的說法:老而不死是為賊。不是學不會,而是故意不學,故意不修正自我心性。外界環境一直在變化,一直在教育人,讓人去學會改變,學會忠孝信悌,但就是死硬著不改變,只想著索取,只想著偷竊。偷天偷地偷人,不就是賊嘛。 君是指別人。朋友或同事,對方有事需要幫忙;也可以是陌生人,對方出了報酬來雇傭。在同意之后,那么對方在有事的當時,就是君。幫人做事的道理是忠,忠于所答應的事情。答應了人家,就要盡自身的最大能力幫他做好事情。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h2>【白話】孔子說:一個君子,不自我尊重,就不會有威嚴,為學就不會牢固。忠信是主心骨。每人都有優缺點,沒有一個人是任何方面都不如自己的。有了過失,不要怕改過。 【編排邏輯】做學問的過程當中,會遇到兩種情況: 一、反省的越深,覺察的缺點越多,會覺得自身越來越沒用,感嘆修心之路困難重重,自身前途不可預估。這樣的心思多了之后,人會變的不自重,嚴重的會自暴自棄。這時候就需要主心骨,忠與信,就是改變這種心態的主心骨。 二、當做學問有所心得,有所成就后,會認為自己非常的厲害,其他人完全無法與自己相比。這樣的心態一出現,人就會變得傲慢無禮。如果明白所有人都有優越點,每人都有優秀的一面,每人都有不足的一面,自己再厲害,也有不如別人的地方。就能改變這種傲慢的心態。 這兩種心態,會重復交替出現。這兩種心態,也是每天需要自我反省的內容。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h2>【白話】慎重看待每一件事可能造成的結果,從歷史當中學習經驗,從自身經歷中追尋蛛絲馬跡,明白緣由,才會知道人生應該怎么過。 【編排邏輯】自我反省的功夫做的越深,越不容易發現細微的品德缺陷。這時,就需要懂得從外在行為結果當中去反溯內在心里狀態的能力。學歷史,不是為了去弄清楚那些歷史細節,而是學習歷史的來龍去脈,從而發現規律,從中對比檢查自我。從歷史當中學,從自我經驗當中學。學到經驗知識,對比現實的環境,從而領悟人生,領悟人性。 1.10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白話】子禽問子貢:我們的老師,每到一個國家,都要打聽人家的政治情況,他是想官做,還是想給人家提供一點什么意見? 子貢回答說:老師不是一般人那樣的思想,對于一件事情總想把人家推開,自己搶過來做,有好處先拿,有不好的就推開。老師他待人友好,溫和,對事謹慎,恭敬,對器物的使用有節制不浪費,老師從來都不會搶著做事,遇事總是先謙讓給他人,實在推不開了,才會勉強接下來。所以老師的得與別人的得是不一樣的。 【編排邏輯】做學問,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需要時刻注意周遭的變動,對周邊事情了解越多,理解越深,榮譽自然會滾滾而來。這句可以當做“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的注解。 以上為第三部分,為政篇的內容,正心知人,正身為人。 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白話】父親在,兒子孝順與否要看他志向。父死了,看他的行為就能明白。在三年內能不更改他父親在世時的作風,這算是孝順了。 【編排邏輯】禮的實質,自我內心的約束。中庸云: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h2>【白話】有子說:“禮的作用,是為了中和人與人的關系。遠古之時所崇尚的道理,最美的地方正在于此,小事大事都得由此來決定。若是只知道要中和,一味去中和,毫無節制的調和,不用禮來調和這個毫無節制,也就行不通了。 【編排邏輯】禮是約束人際之間外在行為的規范。規范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禮儀規范的制定應該是因地制宜。 1.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h2>【白話】有子說:“信用與仁義,都有讓言語與行動相合的意思。恭敬與遵守禮制,都可以讓人遠于恥辱。兩者接近相通,也可以作為準則學習實踐。” 【編排邏輯】禮制哲學的宗旨:義與禮。儒家學問追求的是仁的境界。義與禮是仁的敲門磚。但是義很難懂,禮儀規矩太復雜。要做到義與禮都不容易。因為信與義想通,恭與禮接近,所以先實踐信與恭,是知禮明義的捷徑。 以上為第四部分,八佾篇的內容,禮的入門。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h2>【白話】君子,日常飲食不要求吃的太飽,無饑餓感就好。居住的環境不要求奢侈,合適能用就好。敏疾地做事,謹慎地說話,又能常向有道之人咨詢,根據學習到的做人做事學問來修正自身的行為。這樣可算是好學了。 【編排邏輯】做學問的人追求的是精神生命的升華。所以對外在的環境不要過分追求,也無須刻意追求貧困簡約,安于隨緣即可。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弊迂曉唬骸啊对姟吩疲骸缜腥绱?,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白話】子貢說:“貧窮時能不諂媚,富裕時能不驕慢,做到了這樣夠了嘛?” 孔子說:“已經不錯了,但可以更進一步。貧窮能樂道,富裕能好禮?!?/p> 子貢說:“詩經說:像切呀,磋呀,琢呀,磨呀,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嗎?” 孔子說:“賜呀!可以與你談論詩經了。告訴你這里,你能發揮領悟到那里?!?/p> 【編排邏輯】做學問就象是做玉石,不斷的修正自我心性,不斷打磨品德修養。等到修身有成就了,要想到他人,要有以身作則,教化他人的宏愿。佛學的說法是:先自度,后度人。一樣的道理。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白話】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編排邏輯】上三句,安于當前,打磨自我,知己知人,是踐行學問,修正自我的三個步驟,如此用功精進,時日長久,自然能居處于仁的境界。然而,不管學問有沒有成就,自知很難,知人更難。要做事,就要知人。要知人,先正己,以自己為鏡,鏡顯他人,讓人知自己,然后知他人。所謂正己,就是為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