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量如此之高的原因,大概是它戳到了我們的痛點,大多數人不會刻意整理文件,直到某個盤快滿了,出現紅色盤標才動手刪一點東西。 但是,過了大半年,我發現還是會出問題,我發現不有時候會不忍心刪文件,換句話說:我如何判斷文件到底該不該刪? 都說“斷舍離”,不知道如何“舍”?才是我們最大的問題,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舍的標準:哪些該舍?如何從舍化為得? 一、長期-有用四象限模型歸類素材為此,需要引入四象限模型:橫坐標是短期-長期,縱坐標是有用-無用。在《五步法電腦文件高校整理術》中,我提到了舍的標準是有用-沒用,實際上這種單一維度的思考未免太過武斷,當加入了時間的維度后,一切似乎有了章法。 拿PPT素材舉例,大致分為圖標、圖片、字體、模板、PPT練習素材等等。 我們將這些素材,歸類到四個象限中,大概是這個樣子吧! 字體、圖片、軟件安裝包、圖標資源、電影、模板等等東西,在短期來看是有用的。譬如說,為了臨時完成一份PPT,將這些素材下載到了本地。或者想看一部高清電影,將電影下載到了本地。 但是,之后呢?可能這些素材或者電影就再也不會看了,畢竟每個PPT所要求的素材不同,畢竟我們很少人會在短時間內重看一部電影。 于是,時間證明了,這些東西在長期來看使用頻率極低。可以說長期看是沒有用的。 唯一“有用”之處也許是,無意間瀏覽電腦文件的時候,看見它們安安靜靜地躺在那里,便覺心安。這就是囤書、囤課一類癖好的表現。 二、長期-無用素材內化后刪除,留下長期-有用的文件對于長期-有用的素材,我會選擇整理后,進行存檔,放在本地或者云空間都可以。 對于那些短期有用、長期被證明無用的東西,第一反應,大部分可以直接刪了。相信我,你并沒有失去什么。現在網絡這么發達,常用安裝包、圖標、電影基本都能找到,對于少量比較稀少的東西,可以整理后,放在云盤,反正要用就去網盤下載即可。但是這些畢竟只是少量的。 刪之前且慢,再思考一下,如果能將長期無用的東西經過篩選,變成長期有用,再刪除,是不是一舉兩得呢? 你可能會遇到這種場景: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圖表資源寶庫-阿里巴巴圖標庫,搜索到了這個圖標,然后你使用之后就刪除了,下次還想找同類圖標,竟然發現自己忘記了是在哪個網站索取的。 如何解決這類難題,最大化利用已有素材呢?那就是通過歸納整理內化。譬如: 1.整理高清圖片的網址:pixabay、Pexel、Unsplash 2.整理好的圖標下載網站:iconfont、icon8、freeicon 3.整理字體下載網站:求字體網、模板王 還有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汲取設計靈感、地鐵廣告牌,可以通過提取設計元素及規范、通過模仿,重現素材,從而將素材內化為自己可長期使用的排版之道。 因此,當我們做過一個黨政類PPT或模擬黨政PPT的頁面之后,通過復盤,黨政類PPT該使用怎樣的配色?版式如何排?文字如何梳理?等等,這些有了思路后,日后再做類似任務時,不至于從零起步。 以上是我對文件整理術的新思考,總結一下:
|
|
來自: lin46xjddnq9l0 >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