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北宋的大文豪蘇軾,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他那出眾的文采,豪放的詞風,什么《水調歌頭》,《念奴嬌》,《江城子》等等等等,每一首都堪稱是大家之作。可惜的是,這么有才的一個人,仕途卻從未順利過,經常遭遇貶謫,其中最典型的要數發生在宋神宗年間的烏臺詩案。 “烏臺”指的是御史臺,漢朝時候,為了營造古柏森森的氣氛,御史臺周圍遍植柏樹,引來了一大堆的烏鴉。再加上御史的職責是風聞奏事,很多莫須有的事情也都不斷地上奏彈劾,跟烏鴉嘴有得一拼,所以時間一長大家就形象地把御史臺稱為烏臺。 至于“詩案”,那還得從蘇軾的經歷講起,他在宋英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考中進士,本來應該在政壇上大展拳腳了,可沒想到父親母親相繼過世,蘇軾沒辦法,只好回家守孝,一直到1068年守孝期滿,蘇軾才算是正式步入仕途,可惜的是,他的仕途卻并不順利。 當時正趕上王安石變法,當時朝廷上改革和守舊兩派就爭得非常激烈,要不是神宗本人傾向于變法,王安石就得卷鋪蓋回家了。蘇軾還朝的時候,他的老師歐陽修因為反對變法已經被排擠出朝廷,眾多守舊派也相繼遭到打壓,蘇軾不禁心中不平,再加上沿途所見到的老百姓都是深受新法的毒害,所以他堅決地占到了王安石的對立面。 于是,蘇軾接連被貶,從1071年到1079年,他已經四次被貶,最后到了湖州任知州。上任后,他即給皇上寫了一封《湖州謝表》,本來這只是例行公事,可蘇軾當時的心情實在是郁悶,寫的時候難免帶點兒個人情緒,其中有兩句“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被新黨抓住了話把子,他們曲解為蘇軾“譏諷圣上,”“銜怨懷怒”,“妄自尊大”,神宗本來也沒拿這當回事,后來禁不住新黨的一再攛掇,只好把他抓捕入獄。 隨后,那些新黨又拿出放大鏡在蘇軾以前的詩集里面找毛病,蘇軾沒辦法,只好給自己的詩集又寫了一本厚厚的注釋(為了證明自己沒有誹謗朝廷之意),可那些新黨們“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硬說蘇軾包藏禍心,蘇軾百口莫辯,只好默認了。 蘇軾進監獄之后,他的兒子蘇邁每天都給他送飯,為了了解到外面的情況,蘇軾跟兒子約定:“若我無事,你可送蔬菜和肉;倘若情況不妙,你就送魚暗示!”蘇邁牢記在心。有一次,蘇邁有事來不了了,就委托一個朋友給老爺子送飯。 那朋友也是久仰蘇軾大名,又可憐他坐牢受委屈,就決定送他一尾魚表示慰問。 不明真相的蘇軾見到魚之后,以為自己大限已到,在極度悲憤中寫下兩首絕命詞“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等等,悲戚之情溢于言表。 讓他沒想到的是,就是這兩首詩反而陰差陽錯地救了自己一命,他寫完詩之后,按照規矩得逐層審核,確定沒有對朝廷不利的言論才能轉交給親屬。神宗皇帝看到這兩首詩之后不禁擊節贊嘆,對蘇軾的才華佩服的五體投地,再加上朝中很多大臣都為蘇軾求情,就連跟他政見不合的王安石也對神宗說:“圣朝不應誅殺名士!”神宗的心思就開始活泛了。 太皇太后曹氏過世之后,舉國大喪,神宗皇帝大赦天下,把蘇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至此,他總算是躲過一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