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新零售時,為什么要討論城市? 中西正雄1996年提出的新零售轉輪理論認為,技術變革因素是零售業態變革的動力,隨著新技術變革的醞釀而生,新的零售業態類型也將隨之出現。 20年后的云棲大會上,馬云提出了“新零售” 概念,他認為新零售包含了“線下與線上零售深度結合,再加智慧物流,服務商利用大數據、 云計算等創新技術” 。 正如阿里參謀長曾鳴總結的,新零售的本質是因為新技術的驅動,是因為數據成了未來最重要的生產資料,算法成了未來最重要的流水線。 這是繼百貨店、 連鎖店、 超市、 專賣店、 無店鋪零售之后,一場進行時的零售業變遷。 無論是因為激烈的業態競爭還是日趨飽滿的消費者需求催生出了新興的零售業態。 城市,作為零售業的承載體,作為最集中、 最高效的完整的商業系統,一直是零售行業變遷最好的見證者,它也因為零售業的發展而不斷發展。 因此,當談論新零售時,我們無法避開討論這些最早承載新業態的城市。而縱觀中國的零售業變遷,我們挑選了四座典型城市,它們分別是北京、 上海、 杭州和深圳。 作為京津冀、 珠三角和長三角幾大中國經濟圈的商業范本,這里匯聚著區域乃至全國最優質的商業資源,它們擁有全然不同的商業基因,它們都正在親歷這場新的零售變革,或許也都即將面對零售體量和活力排位被打亂的現實。 畢竟存量只是過去,基于新技術、 數據驅動的新的商業協同網絡的打造和城市人需求的精準匹配滿足決定了誰會是這場新零售變遷中的排頭兵,誰是追隨者。 自然,新的商業協同網絡的建立離不開企業、 消費者和政府,因此我們嘗試將各個城市的新零售氛圍“量化” 比較,尋找出當下中國的新零售之都。 PART1究竟誰是新零售之都 零售基數:上海重返第一,杭州增勢迅猛 從近十年(2008-2017)各城市零售業的體量,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看,北京和上海毫無疑問領跑中國。 在時隔十年后,上海消費品零售總額趕超北京、 位居國內第一。 但在增長態勢方面,近年來領先的是杭州,其于2008-2017年間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復合增長率為15%,相比,北京這一數字不到11%。 零售增量:上海依舊最為亮眼 我們用“新零售指數” (新零售指數=企業活躍度*35% 消費者參與度*35% 政府扶持度*30%)來評估各城市的新零售活力。 透過一系列數據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商業文明歷史悠久的上海,在眼下的新零售實踐中綜合實力依然最為亮眼:在衡量企業和消費者新零售參與度的兩大指標(“企業活躍度” 和“消費者參與度” )得分上,上海的優勢最為明顯。 其他方面,杭州在扶持新零售的城市服務基建上相對最完善,零售基礎不錯的北京在企業、 消費者活躍度方面的表現也僅次于上海。 上海:當之無愧的新零售排頭兵 海納百川、 萬商云集,素來是上海商業的特色。 自2017年“新零售元年” 起,上海就成為業界引人矚目的新零售橋頭堡:阿里巴巴把新零售試驗的第一站選在了上海,馬云曾表示:“如果說要有一個城市能夠代表改革創新和發展的高度,我覺得只有上海。 ” 毫無疑問,上海廣闊的消費市場和強勁的消費潛力,為新零售發展提供了最為重要的支撐。 2017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8988元,繼續位居全國首位,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服務性消費占比超過50%,消費升級趨勢明顯。 同時,上海的品牌商和零售業態也是紛繁多樣。 有180多家跨國零售公司入駐上海,數量在全球國家中僅次于倫敦和迪拜,各類超市、 便利店、 快餐連鎖店在上海的密度也是全國領先……這都令上海在全國的零售版圖中頗為顯眼,成為全國新零售試驗和競技的最大沃土。 在新零售指數評定中,占據指數70%得分組成的衡量企業和消費者新零售參與度的兩大指標——“企業活躍度” 和“消費者參與度” 的表現上 ,上海均位列第一,且優勢也最為明顯。 尤其在盒馬、 智慧商圈的區域覆蓋率、 品牌整體參與度和客群整體參與度方面,上海遠領先于其他三座城市。 另外,新零售的驅動力根本上說還是技術的進步。 目前,上海正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推進商業發展與新一輪技術革命交融對接,上海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也為商業模式的創新提供著強大的資本支撐。 截至2017年底,落戶上海的外資研發中心累計達426家,其中全球研發中心40余家,位居全國首位。 PART2 企業引領搭建新零售場景 企業活躍度總體表現:上海領頭,北京創業熱情高漲 有著不同經營形態的零售企業從來都是城市零售業的承載體和支撐力量,因此我們把企業參與新零售的活躍情況作為評估一座城市新零售業態表現的重要指標之一。 從各城市整體企業參與新零售的活躍度表現來看,上海得分最高,它在新零售場景(比如盒馬鮮生等代表性新零售業務)的覆蓋率以及品牌參與度上優勢顯著,這多少離不開它較好的零售基礎。 其次是北京,零售基礎不錯的北京也擁有較高的品牌參與度,同時,帝都的創業熱潮同樣帶動了這里的初創公司投身新零售試驗。 新場景覆蓋:上海領頭、深杭緊隨 我們通過盒馬、 1小時達、 智慧商圈等業態的覆蓋率來比較四座城市新零售場景的覆蓋情況。 綜合比較來看,零售業基石強大的上海遙遙領先,其次是1小時達業務覆蓋率突出的深圳和創新零售場景最多元的新零售起源地杭州。 雖然整體零售額與上海不分伯仲,但北京整體的新零售場景覆蓋情況相對較小。 PART3 消費者新零售意識的覺醒 居民消費能力崛起 收入是影響消費的主要變量,居民收入水平變動直接影響著居民消費傾向和消費結構的變化。 從數據上看,這四座城市的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幾年一直穩步增長。 與此同時,近幾年中產階層崛起所帶來的消費升級變化成為未來5-10年的重要主題。 截至2017年,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四城中處在領先位置。 消費者新零售參與度:上海穩居第一 從各城市消費者新零售業態的參與情況來看,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整體表現最為突出,尤其在新零售業務(諸如盒馬、 口碑等)的客群活躍度表現上。 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移動支付在北京和杭州十分普及。 相比,深圳消費者整體參與度略落后于其他三座城市。 PART4 政府扶持共創智慧城市 政府扶持力度:杭州優勢凸顯 杭州作為發展信息經濟的先行者、 引領者,是首個將“發展信息經濟、 推動智慧應用” 作為“一號工程” 的城市。 從線上服務的開通情況以及政府的支持力度來看,杭州更是顯露出優勢。 誰是“最智慧”的城市? 智慧城市的發展是城市化建設的高級形態。 以線上服務為紐帶的新零售,是構建智慧城市的組成部分;同時,智慧城市的打造也為新零售的發展打造基礎。 從四座城市開通的線上服務功能來看,杭州是線上服務功能最多的城市,除了政務、 醫療、 交通等常見的領域外,甚至還包含了體育場館預約等非常細微便民的服務。 政府為主導的線上服務場景的豐富,一方面反映出一方政府對智慧城市的支持力度,同時也有助于大大提升人們對更多新零售模式的參與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