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靜心,在道教的養生思想中多認為只要達到靜的境界或狀態,實際也就進入道的境界,或達于道的境界。在《莊子》中說:“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圣人之靜也,非日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 圣人之心靜乎! 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者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貴矣“。明白天道自然,通曉圣人之道,全面通曉暢達于帝王之道的,其自己的所作所為也昧然無知的樣子,天底下的一切沒有不安靜本分的。圣人的靜心并非僅因為靜有益處,所以才靜:而萬物不足以攪擾身心的靜,所以才叫真靜。水靜就能清楚地照見須眉,水平到不偏不倚的標準,就可以為高明的工匠作為選取法則的依據。水靜尚且明澈,而況且人的精神。圣人的心靜明,可以鑒照天地萬物。這實際也就是靜的根本之所在。 需要清楚的是靜有思想意識的清靜,也有行動上的清靜。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名利上的恬淡,這也是一種不為名利所動的靜。這種靜就在能夠耐得住寂寞,而漢種寂寞也是一種靜。它是表現于一種無為的靜,實際上也是天的準則道德的至理。所以帝王圣人止心于平靜之中。止于平靜的心境則能虛其心,虛其心則能實其膠,實其腹則合乎于自然的道理或道德的標準。能夠體悟虛無之道則自然心靜,心靜則能隨順天地之道而動,隨順天地之道而動自然健康。 開門見山地說,靜心在道教的養生思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這是因為心靜可以通乎神明,所以養生者要求能心靜如水,久而不撓,則澄徹見底。若心源靜則神魂安,嗜欲興則真靈潰。再者心靜可以固元氣,萬病不生,百歲可活。若一念撓渾,則神馳于外,氣散于內,榮衛昏亂而百病相攻,壽元自損。道經中說:“心靜則神悅矣,神悅則福生矣。何也? 神者氣之子也,氣者神之母也。神用則氣養矣,氣絕則神亡矣。夫欲長生,其在神氣相合而心不動,守于內息,神不役于外,無去無來,無出無人,甚然常住。故玄牝之門者,長生之戶也。加之以外物不思也,外色不視也,外欲不耽也,外味不嗜也,常自內觀,心熾不散,神合于氣,還乎五臟六腑之源。至其久也,神氣乃明,照徹五臟,通于四肢。”心的靜與神、氣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也可以說心的靜可以帶動整個神氣使之得以護養。如在《四氣攝生圖序》中說:“天主陽而動,地主陰而靜。天動也,而北辰不移;地靜也,而東流不息。故靜者,天之心也;動者,地之氣也。心靜氣動,則道無不成也,疾無由生矣。” 道教認為心靜是增壽的,如果不能靜則會損壽。在《中經》說:“靜者壽,躁者天。靜而不能養減壽,躁而能養延年。然靜易御,躁難將,盡順養之宜者,則靜亦可養躁亦可養。”對于靜與躁而言,能盡可能地適度順養,都可以達到延齡的目的,不同的是躁應是合乎于自然的躁。這種自然就在于當躁而躁,若不當躁而躁或當躁而不躁都不是養生之道。但躁對于靜而言是要遜色許多的,也可以說靜是長生之本而躁是天折之根。要求得長生之道,只有靜而不是躁。前面所說的當躁之躁而能得延生之理,其根本也是在于不躁,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發泄內心積久的壓抑,該發泄而不發泄是不利于長生的。但最好是不有發泄之事為好,這就需要躲避可以促成自己生躁心的根源。
可塵世中人對一些小小的事情似乎都越來越變得難以忍受了。道門中人說:“心如眼也,纖塵人眼則不安,小事關心,心必亂動。既有動病,難人定門,養性靜心,急除此病。”當然,人會經歷許多的事情,當家庭到了不論怎樣挽救都是徒勞的地步,當親人在不幸中閉上眼睛而自己無能為力的時候等等,面對如此困境,只有眼睜昨地看著自己所面對的事情不能按照個人美好的愿望去進行。這可能是一種深深的痛苦和自責,但要相信自己努力過,相信自己曾經看到百分之一的希望而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然而我們必須要相信,對于“沙子”,我們不論怎么努力都不能用手把它擠出油來。為此,對那些束手無策的事情,只能順其自然但對于煩躁,卻能把它降服,可以使你不平靜的心變得平靜下來。 本來我們的心是潔凈面恬淡的,由于失節而變得濁亂不堪,這就如古人所說:“夫水性至平,浪因風起:人心本靜,動自物生物不著兮,情不生:心常虛兮,欲自滅。愛欲起于心,形神喪于物。”d也就是說人心本好靜,但常人之心則很容易受外物或外部環境的干擾而不得寧靜,或許就是因為不懂得效法大道的原因。在《丹陽修真語錄》中說:“夫道者,但清靜無為,逍遙自在,不染不著。十二時中,但能行徹,必不誤爾。”不染不著是清靜或逍遙的根本所在。不染不著需要以恬淡為基礎,而恬淡是靜的基礎,靜是恬淡的根本。老子日:“靜漠恬談,所以養生也;和愉虛無,所以據德也。外不亂內,即性得其宜;靜不動和,即德安其位。養生以經世,抱德以終年。可謂能體道矣。若然者,血脈無郁滯,五臟無積氣,禍福不能矯滑,非譽不能塵垢。”靜不僅需要恬淡,還需要和愉。如果說恬淡是養生所必備的條件,那么和愉實際也是養生必備的基礎。比方當有人無理取鬧時,就需要依據于道德加以調和,從而不起紛爭乃至于產生不必要的糾結。否則,只要有糾結,就容易使五臟邪氣積聚,邪氣積聚就容易生病。世人所有的病多是因為邪氣之聚而正氣之散所形成的。如果能使血脈無郁滯,五臟沒有邪氣積聚,禍患是不會侵襲或攻擊于人的。同樣,如果一個人,能使外在的東西不擾亂內心的沉靜,自然會得長生。
如果不擾亂內心的沉靜就當使心靜如止水。晉真人云:“心清意靜天堂路,意亂心荒地獄門。”古仙師則云:“聲靜不如身靜,身靜不如心靜。心靜則萬聲俱忘,心靜則萬聲俱寂。若心不靜,即使其身跌坐鎮日,眾聲不聞,而此心已人萬聲中,莫能得片刻清靜矣。”為什么心要如靜止的水? 止水清而不獨,心止而念不雜。但有雜念不是不可以使之止于無念的。在《河上公章句》顯德第十五中說:“誰能如水之濁止而靜之,徐徐而自清。誰能安靜以久,徐徐以長生也。”又古德說:“心內澄,則真神守其位;氣內定,則邪物去其身”。或日:“養得胸中無一物,其大浩然無涯。有欲則邪得而人之,無欲則邪無自而人。且無欲則所行自簡,又覺胸中寬平快樂,靜中有無限妙理。”又日,“常沉靜則含蓄義理深,而應事有力。故厚重、靜定、寬緩,乃進德之基,亦為老人養壽之要。”這其實就說到靜對養生的益處。 《莊子》說:“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心靜神才靜,神靜才得長年。如果心不能靜如止水,就是不能收心的原因所致,越是不能收心,越是煩惱妄想,越是煩惱妄想,越是不能收心。在《收心論》中說:“煩邪亂想,隨覺即除;毀譽善惡,網即拔去。莫將心受,心受則滿,心滿則道無所居。要令聞見是非,不人于心,是心不外受,名日虛心。使心不逐外,是名安心。心安而虛,道自來居。”以此也可以觀見,心不能靜止若水就是因為心隨于外物,甚至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而是讓外物在替自己做主,這如何能靜如止水呢! 能做到心如止水,也就做到心清。心清則神悅。
其實,一個人想要使自己心靜如止水,其關涉到許多方面都應做到無為,從面達到體靜心閑,益壽延年。在《真觀論》日:“真觀者,智士之先覺,能人之善察位。一餐一寐,俱為損益之源;一行一言,乃系禍福之本。雖則巧持其末,不如拙戒其本,現本知末,又非躁競之情。是故,收心簡事,日損有為,體靜心閑,方可觀妙。”一個人要做到心靜如止水心智的公平也是重要的一環。如《淮南子》中說:“是故神者智之洲也,謝清則智明矣: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則心平矣。”為什么公正的智慧可以使內心得以平靜? 就在于與心無愧。心無愧自然平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