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瞭望智庫 一、中國人長相常見類型 1.東亞型 東亞型是東亞地區占支配地位的人群類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群分類.他們起源于新石器時代中國的農業/漁獵部落,之后往南擴張,替換了當地的原住民。 東亞型人群的身材大多較為瘦高,四肢較短;臉長且平,不少是單眼皮,鼻翼不是很寬;膚色大多是淺棕黃色,黑直發,體毛少。 2.黃河流域型 黃河流域型人群從古代開始就通過移民、貿易而分布于中國、蒙古、朝鮮和日本。 3.長江流域型 他們常見于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和云南省。 通過移民和貿易,數以百萬計的長江漢人如今也廣泛分布于東南亞、青藏高原和中南半島。 4.珠江流域型 他們是廣東、廣西、福建、云南南部的典型人群,混合了越南、傣和孟-高棉人(在中南半島廣泛分布的類型,我國的佤族就屬于孟-高棉型)的成分,在東南亞也有廣泛分布。 5.安南型 得名于越南的古稱“安南”,起源于向南方擴張的漢人與南方蒙古人的混合。 6.滿洲-朝鮮型 這種類型可能起源于中國古代東北地區的扶余、沃沮、濊貊[huì mò](大致對應現在的朝鮮族、滿族等)等農業或漁獵民族。其典型代表分布于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地區。 7.韓國型 特征是皮下脂肪適中,身材中等;臉比較大、鼻子較寬、嘴唇較厚,膚色較淺。 8.羌人型 得名于中國古代的羌人,是東亞類型在青藏高原的代表。其典型代表是藏族、門巴族、阿昌族等藏緬語族。 二、日本常見類型 1.薩摩型 屬于通古斯類型(中國東北部和俄羅斯遠東的人群類型)和南方蒙古類型(東南亞人群類型)的混合,以日本鹿兒島的薩摩地區命名。其祖先有可能是古代中國南方以及馬來亞的移民。 2.筑前型 這是一種特殊的日本人群,得名于古日本的筑前國(現為福岡縣)。這一類型來自于通古斯型、南方蒙古型和阿依努型的混合,經常在日本古代的武士階層及其后代中出現。 3.石川型 日本北部和東部的特殊類型,得名于石川地區。他們可能是東亞人群與新石器時代島嶼上的矮小阿伊努人的混血后代。 4.役人型 這是相當稀少的日本人群類型,與古代日本貴族及官員階層有關,得名于日語“官僚”一詞。 5.信越型 得名于日本的越州地區,屬于華北類型和韓國類型的混合,混有一些古亞細亞型和阿伊努型的成分。窄面窄鼻,身高較矮。 6.岡山型 得名于日本的岡山縣。他們可能起源于東亞大陸,在鐵器時代通過朝鮮半島進入日本,可能是當今日本文化的主要創造者的后代。 7.琉球型 位于日本南部和琉球群島,因琉球群島而得名。特點是身材矮小、圓顱、膚色較淺;眼睛較大、鼻梁較高;體毛比較豐富,頭發部分為波狀發,。 8.阿伊努型 這些人是古代日本北部的原住民。他們的特點是身材矮壯、長顱型,面容粗獷、深目卷發,體毛極為發達。 三、東南亞、南亞常見類型 1.南方蒙古型 南方蒙古型人群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群之一,是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占統治地位的人群。 他們可能起源于東亞大陸,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向南方擴張,替換了當地的土著——維達人和尼格利陀人。 南方蒙古人群種類多樣,分布于從馬達加斯加到日本甚至復活節島的廣大區域。 如緬甸山區矮壯的德昂-布朗型、瘦長的撣族型、印尼的新馬來型、東南亞群島森林的原始馬來型到強壯的太平洋型。 他們的特征是高顱型,低面(五官在臉部位置較為靠下),棕黃色皮膚,較寬的鼻翼和臉部,單眼皮較少。 2.原始馬來型 原始馬來型混入了一些維達型(南印度和斯里蘭卡的原住民)、美拉尼西亞型(美拉尼西亞群島和巴布亞島部分地區的類型)、尼格利陀型(東南亞矮小土著)的成分。 3.達雅克型 原始馬來人的子類型。達雅克人習俗與臺灣泰雅人類似,可能和臺灣原住民有共同起源。這種類型在臺灣、馬達加斯加和波利尼西亞群島也有分布。 4.新馬來型 是東南亞群島地區占主導地位的類型,特征是闊臉寬下頜,后傾的額頭,扁平的鼻子和矮小的身材。廣泛分布于印度尼西亞西部和馬來西亞等地。 5.紹姆班型 印度和緬甸之間的尼科巴群島的特有類型。他們通常有蒙古型的眼睛、厚嘴唇,身材矮小或中等。 6.布朗-德昂型 屬于南方蒙古類型,是中南半島(包括了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越南等國)的主導類型。融合了部分澳大利亞類型,維達類型、尼格利陀類型的成分。他們身材矮小,面低而圓、鼻翼寬大、厚嘴唇、下巴后縮,單眼皮頻率較低。 7.撣族型 他們德昂-布朗類型和東亞類型的混合,常見于緬甸東部和老撾北部,身材矮小到中等。 8.尼泊爾型 羌人型、印度帕米爾型和達羅毗荼型的混合類群,身高中等,常見于尼泊爾。 9.東孟加拉型 達羅毗荼型和德昂-布朗型的混合類型,常見于印度東部(例如曼尼普爾邦、阿薩姆邦)、孟加拉和緬甸西部。體態特征比較不穩定,有類似維達類型的,也有類似東南亞類型、印度類型的。 探奇、解密、尋古 看世界、觀社會、品歷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