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大年”是一個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被說爛的詞,然而面對整體越來越高的價格,絕大部分人已經越來越下不去手了。作為一份買方觀點,短線來看,這個位置來說醫藥,并不科學,很有勸人接盤的感覺。然而如果將眼光放長,這個時段卻是爆發牛股最佳階段。
但面對眾多站在歷史新高上的醫藥板塊,面對無數創新藥、car-t、仿制藥、CRO、醫療器械、銷售渠道、中藥、疫苗等眾多細分,難免有些頭暈目眩,恨不得直接每個細分龍頭都買入,買個10~20只標的做成一個大基金。想法不錯,但對大多數朋友落實起來難度不小。
我自己挖掘了半天,只覺頭昏眼花。那么我認為醫藥標的很多做的是新藥上市的確定性和政策受益預期,其大致的方向還是對業績拐點和增長的預期。因此,我認為醫藥板塊的深挖主要應該集中在2018年能出現業績的持續增長與爆發上。 基于此,預期埋伏新藥上市審批的流程,不如直接針對業績已經增長已經開始顯現,和機構大規模增倉兩個方向進行挖掘。同時,去年年底創新藥、CAR-T等已經進行過一輪炒作,那么延續的路線開始向銷售渠道、保健、消費升級等業績體現標的進行轉移。 因此,我分享一個篩選的思路供大家參考。 ? ? 【1】 攻守兼備
業績與成長同在。無論夢想再美好,在業績為王的存量博弈市場里,經營業績的持續增長是安全邊際最有效的保證,因此在標的挑選中,經營業績的持續增長必不可少。無論多么好的成長預期,都不及業績的高速增長。
單季度凈利潤增長率必須保持連續保持較高增長,起步價20%。同時,主營營業收入保持同步增長,避免由于非主營收入形成的利潤增長假象。同時,連續增長對于部分次新股比較難以把握,續單獨分析。
攤薄凈資產收益率至少保持在10%以上,起碼企業收益必須大幅跑贏利率,也就是在資產負債與增長間尋求一個持續增長的平衡。
研發費用總額合理,這個挖掘點要注意,公司盤子大,自然研發投入絕對值就多,研發難度不同,投入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論。而且對于藥品研發的公司,研發費用自然會較高,也必須較高,而對于服務類公司,研發費用的必要性相對低一些。同時,如果公司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比重過大,那么研發失敗的影響也將非常大,對于研發費用占比過大的企業,從兩方面來看,一可能是賺錢不多,二是精神可嘉,但是經濟上我就不奉陪了。
龍頭屬性,必須是細分行業的龍頭,具有較大的獨占性和壁壘。 ? 【2】? 抱定大腿與大資金同。在具體的基本面、消息面、包括專業性都不足的散戶來說,大型機構資金的選擇無疑具有較強的布局參考作用,特別是近期的建倉與增持。可以從近期機構調研次數、研報次數、與機構持股市值進行相互比較。 同時,相關新聞超級多,網上一搜滿地都是,例如: ? ? ? ? 不要排斥券商給出的這些新聞、消息與研究報告,賣方研報也是認真寫出來的。此類研報的簡略版在東方財富上一找一大堆。絕對看到過癮,不過注意重點不是看熱鬧,而是關注機構券商們的目光到底在什么地方,也了解這個標的的特點在什么地方。 ? ? 【3】? 心憂炭賤愿天寒
銷量與利潤同在。藥本用來是治病的,通常情況下,要的功能是把病治好,但是作為一種產品的時候,我們只能更加冷血一點,用純經濟的眼光來看待。那么,就是這種類型的藥被大量的、長期的需要,且具有相當的利潤。而不是一般傷風感冒,我買幾塊錢一瓶100顆的感冒清,吃三次,一共12顆搞定,這種藥真不賺錢。
所以,對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疫苗類標的,屬于相對長期必須的藥物,其標的重點關注。 對于重病類藥物,如癌癥治療等應該重點關注,但個別小眾冷門藥品意義并不大。 同時,對于中藥類產品和保健品,雖然利潤超高,但我真心看不懂。 ? ?【4】 劍走偏鋒
根據以上幾點挖掘思路,下面的幾個方面值得重點關注(我還沒有每一個都進行深度的研究,因此只是提出來,具體標的后面深挖之后,我們一個一個的說。)
CRO(臨床藥物實驗):泰格醫藥、昭衍新藥、凱萊英 銷售渠道:益豐藥房、大參林、老百姓、一心堂 體檢:美年健康 醫療服務:衛寧健康
糖尿病胰島素:通化東寶、華東醫藥 心血管:樂普醫療
智飛生物、長春高新、雙鷺藥業、葵花藥業、沃森生物、一品紅、 ? 其他: 安科生物、科倫藥業
標的實在太多,已看得頭暈眼花,后面再一個一個的說過來,進行深挖。 ? 【尾聲】? 技術形態
無論個股如何怎么樣,一定時期內的短期、中期回撤都是免不了的。那么還是老規矩,每個人無論挖掘的是什么標的,我都不建議無條件的抄底或者追高,倉位一進去,難受的都是自己。 因此,對于選中的標的,在實際的操作中,還是應該按照基本的技術要求和明確的邏輯進行操作。短線做慣性與情緒,中線做政策事件與預期,長線跟成長與業績。 好了,大概思路就是這樣,明天開始繼續挖掘吧。標的那么多,感覺任務炒雞重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