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投資者喜歡研究時間循環,希望知道未來什么時候價格會像過去一樣重復發生變化。整個技術分析學派都致力于研究時間,或者說研究循環,以便知道未來什么時候價格會像過去一樣重復發生變化,但實際上,市場上的三種循環都不是時間循環。時間循環的根本問題在于,我們總是在剛開始時輕易地從線圖中找到某種主導循環,但在這之后,又會出現新的主導循環。因此,我們首先要質疑時間循環的主導性問題。可是這種循環不僅具有快到不可捕捉的主導轉向速度,同時還具有變化多端的波動幅度。 循環派人士可能會找到某個市場的最低價,可是價格不一定會如理論般隨后一路攀升,反而更可能會產生新走勢。即使價格會停滯在某一點而后出現數天或者數周的窄幅震蕩,其價格波動產生的盈利也不值一提。 時間循環印鈔機是否存在? 我們的第一項測試是統計1975年4月29日至1987年1月1日間黃豆的交易價格,找出最佳均線,并用同樣的均線來測試1987年1月1日至1998年4月23日之間的交易,卻得出了完全相反的交易結果。接著,我用相反的程序在1987年1月1日至1998年4月23日之間找出表現最佳的兩條移動平均線,再把它應用到例子中的前一個時間段,發現的結果令人灰心喪氣。移動平均線的時間、長度或者循環可能會在某一個時期內有效,但不見得適用于所有時期。你可能會辯解那是因為我選擇了變動趨勢不明顯的黃豆。那我們接下來以英鎊為例。如果將英鎊在1975至1987年間的最佳買賣點應用到1987至1997年間,雖然實現盈利,可是過程不僅十分考驗心臟強健程度,并且平倉虧損金額高達三萬美元。 上述兩個案例告訴我們以時間為基礎的研究根本沒有可信度。采納了差異度大的不同組數據,并在不同的時間段里重復這項研究,還是無法找到讓下次的測試樣本呈現近乎完美的交易結果循環趨勢。因此,我建議放棄時間循環。 任何時候都適用的三種循環 價格的確存在某種循環波動,經過多年的系統整理,我定義了三種循環:小差價區間/大差價區間;區間內的移動收盤價;以及收盤價與開盤價。 第一、價差循環,即某只股票或商品期貨在一日、一周、一月、一年,甚至一分鐘內移動的整個距離。商品在任何一天的價差都存在千變萬化,可是價差區間變化會有一種清晰精確的節拍。在任何時段和市場,價差區間變化會從一系列的小價差區間走向一串密集的大價差區間,之后回歸小價差區間,開啟新一輪價差變化。這是短線交易獲利的基本關鍵因素。 第二、區間內的移動收盤價。大區間上漲趨勢的日子,通常會在最低點附近開盤,在最高點附近收盤;而下跌趨勢的日子,通常會在最高點附近開盤,在最低點附近收盤。牢記:從開盤價到最低價的振蕩幅度越大,開盤價到收盤價出現獲利的概率就越低。這也證實了我的原則:1.在預期收盤價格會上漲的日子里,不要嘗試買進開盤后大跌的標的;2.在預期收盤價格會上漲的日子里,如果做多,而價格卻大跌遠低于開盤價,趕緊殺出;3.在預期大跌的日子里,不要嘗試賣出價格在開盤后大漲的標的;4.在預期大跌的日子里,如果做空,而價格卻在飆漲而遠高于開盤價,趕緊回補。 第三、收盤價與開盤價。當價格由低點移動到高點時,收盤價在每日價差區間內的位置會出現變動。當市場最低點成為當日的收盤價時,這一點應該等于或者非常接近當日區間的最低點。之后,市場會出現一波原因不明的漲勢,漲勢越成熟,日線收盤價的位置就越高。我認為,收盤價距離最低點的價差顯示買方的能力,距離最高點的價差則顯示賣方對價格的影響力。同時,大多數的高點會出現在、或隨后出現在以當日最高價收盤的日子,而大多數的低點會出現在、或隨后出現在以當日最低價收盤的日子。所有時段的市場低點都恰好相反:收盤價越接近直線的最低點,市場越可能會反轉回升。 |
|
來自: 與人為善abc15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