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有句名言“炮兵是戰爭之神”。為什么是“戰爭之神”,到底神在哪里,恐怕不是人人都能回答上來。 1979年2月20日,在進攻越南高平省復和縣的戰斗中,炮1師26團配屬162師作戰,9時10分對01號目標射擊,敵人一個連隊守衛的高地,2個炮標準,即每門炮12發炮彈,射擊口令下達后,炮陣地一陣山崩地裂的急促射,短短的3分鐘,炮聲戛然而止,36門152加榴炮將400多發炮彈,近19噸鋼鐵砸向了敵陣。 1979年2月20日戰地筆記記載:“具(據)說打的很好,戰(斗)后162師審訊俘虜時,俘虜講,你們的炮太厲害了,比美國的B-52轟炸機還厲害,藏沒處藏。躲沒處躲,炸死了我們很多人。” 炮火準備完畢后,步兵一個沖鋒,就拿下了該高地,越南守軍死的死,傷的傷,其他的還沒有清醒過來,就做了俘虜。 抓到俘虜后,162師馬上進行審訊,在審訊俘虜時,越軍俘虜說:“你們中國佬的大炮太厲害了,比美國佬的B-52轟炸機還厲害,藏沒處藏,躲沒處躲,炸死了我們很多人”。當時162師把越南俘虜兵的口供,用電話告訴了我們大炮臺觀察所,人人都很振奮。 在十年對越作戰中,152加榴炮是地面炮兵最大口徑的火炮,以其威力巨大,精度可靠,射速快捷等優勢,打的越軍魂飛魄散,在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了所有參戰部隊的一致好評。 威名遠揚的152加榴炮,是一款歷史悠久的火炮,初始于一戰時期的德國施耐德1910型攻城炮,重5.94噸,口徑152.4毫米 倍徑L28,按原設計炮彈初速640米/秒,最大仰角37°,最大射程14.87公里,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沙俄引進了施耐德1910型152毫米攻城炮,沙俄覆滅后,大量的152攻城炮轉入蘇聯手中。 施耐德1910型152毫米攻城炮 到了1928年蘇聯一五時期,軍事工業有了長足進步,于是在施耐德1910型榴彈炮基礎上進行了大改,這就是后來的M1910/30型榴彈炮,此時的蘇聯已經能夠生產足夠結實的炮管,其他改進也很多:輪子改成更結實的實心炮輪,炮架改用新式的液壓緩沖系統,最大仰角提升到40°,炮尾換成了螺閂,加長了藥室,炮口上安裝了后來ML-20系列的招牌式的多孔制退器,炮管和炮架之間也改成可分離式,二者可以分開運輸等等……改進M1910/30重炮彈初速比施耐德M1910還略有提高,達到650米/秒,最大射程16.8公里, M1910/30型榴彈炮 蘇聯二五時期,采用A-19的炮架,換上去后,就是M1910/34型152毫米加榴炮,跟M1910/30的獨腳大架相比新炮采用了開腳式大架,當然了還有一些其他的小改進比如炮管,制退器,換了新的炮架之后火炮全重增加到7.1噸,但是因為不用炮管和架子分開運了,實際運輸-作戰轉換時間大大減少,新炮架最大仰角提升到45°,相應的最大射程提高到17.2公里。 M1910/34型152毫米加榴炮 其后,蘇聯又對M1910/34進行了大改,仰角被增大到了65°,使用了新式的橡膠輪胎,為了保證高仰角裝填射擊,炮尾增加了安全鎖,反后座裝置也做了相應的修改,為了提高機動能力腳架末端可以加上小輪,運輸-作戰轉換可以在8-10分鐘內完成,全重略有增加達到7.2噸,最大射程基本不變仍是17.2公里。這就是大名鼎鼎的ML-20型152毫米榴彈炮。 蘇聯﹙ML-20﹚型152毫米榴彈炮是蘇聯二戰時期的主力重型火炮,是彼得羅夫領導下的172設計局負責研制,ML-20的生產從1937年開始直到1946年。二戰期間,ML-20的服役范圍非常廣泛,主要作蘇軍的集團軍級的火力支援。 ﹙ML-20﹚型152毫米榴彈炮 ML-20總共生產了6800多門,成為二戰中蘇聯最重要的火炮之一,不只蘇聯大量使用,就是德國芬蘭等軸心國國家繳獲之后也是贊不絕口,拿來裝備自己的部隊,德軍編號15.2 cm KH.433/1(r),并在1943年開始專門為繳獲的ML-20生產152炮彈,芬蘭人更是直到戰后也在用,后來換上了更長的L32管子之后定名為152H88/37,一直用到2007年才全部退役,戰后ML-20被廣泛出口到許多國家,在朝鮮戰爭、中東戰爭等多次戰爭中都能看到ML-20的身影。 新的火炮結合了榴彈炮與加農炮的特色,即較小的距離內為加農炮特色的平直彈道用來完成近距離直射火力,而較大的距離上又有榴彈炮的拋物線。同時它也具備直接瞄準和間接瞄準二種方式進行射擊,而且開創了新的裝置用于直接針對氣象狀況進行調整俯仰角的彈道修正,而這個在之后被各國火炮廣泛運用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蘇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第9兵工廠、彼得洛夫設計局在ML-20基礎上,開始研制口徑152毫米的牽引式加農榴彈炮。主要用于殲滅有生力量,摧毀野戰工事和技術兵器。1955年裝備蘇軍炮兵師和摩托化步兵師炮兵團,這就是D-20式(M1955)152毫米加農榴彈炮,還出口到其他華約國家和印度、埃及等國。 D-20式(M1955)152毫米加農榴彈炮 我軍裝備的66式152毫米加農榴彈炮,是根據前蘇聯D-20式152毫米加農榴彈炮仿制而成,1966年生產定型,大量裝備部隊,是目前我軍的主力加農榴彈炮。 由此,一條清晰的傳承順序展現出來: 施耐德1910型152毫米攻城炮——M1910/30型榴彈炮——M1910/34型152毫米加榴炮——ML-20型152毫米榴彈炮——D-20(M1955)152毫米加農榴彈炮——66式152毫米加農榴彈炮。 該炮于60年代末裝備我軍軍屬炮兵和炮兵師,用以壓制和殲滅敵有生力量和炮兵武器等裝備,破壞野戰防御工事,擊毀裝甲目標。屬于中輕型武器 運送方便。 該炮采用60式122毫米加農炮的炮架,只是將單筒身管更換為152毫米口徑的身管,該炮與59-1式130毫米加農炮有60%以上的零部件通用。該炮采用藥筒分裝式炮彈,配有殺傷爆破榴彈、發煙彈。 摘自《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地面炮兵1966式152毫米加農榴彈炮兵器與操作教程》 152加榴炮技術參數:口徑: 152、4毫米行軍狀態全重: 5720千克戰斗狀態全重: 5650千克行軍狀態長: 8690毫米行軍狀態寬: 2420毫米行軍狀態高: 2520毫米火線高: 1220毫米身管長: 4240毫米初速: 655米/秒最大射程: 17230米最小射程: 4400米直射距離: 800米最大射速: 6-8發/分高低射界: -5°—﹢45°方向射界: 左32°、右26° 炮班人數: 9人 152加榴炮的最大發射速度在表中為6-8發,實際操作中,訓練有素的炮班,只能堅持一分鐘多,也就是一次急促射速度最快是第一分鐘,后續射擊越來越慢,射擊持續到第三分鐘,按照《射擊教程》規定,只能打出12發,主要是炮手體力原因。 152加榴炮共有7個裝藥號,全變裝藥為全-1號裝藥,發射藥8、015公斤,(不包括點火藥),使用硝化甘油無煙藥,減變裝藥為2-6號裝藥,使用硝化棉無煙藥。 彈丸炸藥使用TNT,裝藥量5,86公斤。 由于最大射角為﹢45°,所以不能對反斜面的目標進行射擊。只有超過45°射角的曲射火炮,才能射擊反斜面的目標。 當年有一西方國家國防部長來我國訪問,參觀了我軍炮兵部隊,說到“你們的火炮,放到世界炮兵行列里比較,也是最好的火炮之一。”我軍炮兵在當年,火炮并不落后,主要落后在偵察,通訊,彈藥方面。偵察全靠目視,通訊靠有線兵收放電話線,無線兵兩瓦電臺,接力機。彈藥只有殺爆榴彈,發煙彈。同樣是152加榴炮,在以色列使用火箭增程彈,凹底彈,射程可達27公里,這個說法我查到了根據,還有一種說法,以色列的152加榴炮射程54公里。這個說法我還沒有查的出處。存疑。我軍射程只有17、2公里。 1976年5月11日記記錄152加榴炮列裝我團:“昨天拉來了十二門(一營)加榴炮,很威風。” 廣州軍區炮1師26團,于1976年5月10日換裝,由原來的122榴彈炮換裝成152加榴炮,參加了1979年對越作戰,1984年、85年、86年靠矛山炮戰,直到現在過去了近半個世紀,由于性能優異,價格低廉,經久耐用,維護方便,仍然在陸軍中占有一席之地,雖然老炮100多歲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