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就好比一個湖,時間久了,湖水就會變得沒那么清澈,甚至有很多垃圾,湖水中的生物就會慢慢死掉。而血管中垃圾有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久而久之,血液就會變得“黏稠”,甚至形成血栓,毒素血管! 當身體有這4個表現時,可能你的血液已“黏稠如粥”了! 一:口唇發紫,干活氣短 一般來講,血液粘稠度高的人,伴有紅細胞增多的情況,嘴唇會呈現青紫色,且稍微做一些體力勞動,就易出現喘不過氣、氣短的現象。 提醒這類人,要多注意自己的心血管或肺部是否有病變。 二:偶爾視力模糊 一些中老年人,平時視力不錯,但偶爾會有視力模糊情況,這可能是血液粘稠導致的。 因為血液粘稠會導致流通不暢,營養物質和氧氣就不能及時送達視覺神經處,而出現暫時性缺血缺氧,視力模糊的情況。 三:早起頭暈,晚上清醒 經過一宿的睡眠,早起后應該是斗志激昂,當總有些人感覺自己起床后頭暈目眩,犯困,睡不夠的樣子,直到吃完早餐后才慢慢恢復。 到了晚上,經過一天的忙碌應是疲憊不堪,而這類人卻在晚飯后,大腦清醒,精神狀態更佳。 這種情況,除了生物鐘紊亂之外,就是血液粘稠所致了。 四:下蹲后胸悶 血液粘稠度高的人,下蹲干活會出現胸悶、氣短。 因為蹲下時回到心臟的血液會驟減,粘稠的血液循環會導致供血不足,氧氣與二氧化碳不能及時交換,就會使肺部、腦部、心臟缺血,而出現呼吸困難、胸悶的表現。 血液粘稠,在醫學上被稱為“高粘稠血癥”,可通過血流變檢查確診,中老年人易得。 45歲后,想血管健康,這3件傷血管的事情,最好少做! 第一件:抽煙 據美國心臟協會的資料,吸煙可增加血壓,降低運動耐受力,增加血液的凝結傾向,減少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的”膽固醇),增加主動脈瘤的風險。 香煙中含有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等物質,其中尼古丁能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心臟的承受能力減弱,會導致心肌缺氧引起冠狀動脈梗塞; 而一氧化碳會降低血液吸收氧氣的能力,增加血液粘稠度。 第二件:熬夜 中醫陰陽學說認為,與無形的陽氣相比,有形的血液屬陰。“晝則養陽,夜則養陰”,所以夜晚是養陰血的時間。 經常熬夜會導致陰血耗傷而出現健忘、脫發、月經不調癥狀。 經常熬夜還會誘發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肥胖等健康問題。 研究發現,每晚睡眠不足6~7小時導致死亡率的增加比例與吸煙相當。 第三件:久坐 久坐,是現代人的生活特征之一。 久坐不動會使血液循環減慢,久而久之會導致心臟衰竭,引起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等疾病。 研究顯示,坐著工作的腦力勞動者冠心病發病率為12%,而體力勞動者為3%。 久坐還會使靜脈回流受阻,直腸肛管靜脈出現擴張,血液淤積,導致靜脈曲張而出現痔瘡,發生肛門疼痛,或便血等。 久坐人群主要是久坐辦公室工作的人(如IT者、白領等),還有長途汽車司機等。 如何保護好血管?記住“三個字” 一,吃:少糖、少油脂 糖分、油脂等含量高的食物會使血液中甘油三酯升高,增加血液粘稠度。 控制糖分、油脂的攝入,還應適量補充α-亞麻酸,有清理血管垃圾,防血栓的作用。 α-亞麻酸能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膽固醇和甘油三酸酯的量,同時提升高密度膽固醇的量。 α-亞麻酸還能降低血粘稠度,增加血液攜氧量,抑制甘油三酯的合成,增加機體各種脂質的排泄。 α-亞麻酸還可使血管有彈性,減少擠滿膽固醇的血小板,達到降低血脂,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效果。 中國營養學會2013年版,推薦α-亞麻酸每日攝取量1600-1800毫克。 α-亞麻酸主要補充來源有蘇子油、棕亞麻油、核桃油等,尤其是蘇子油含α-亞麻酸豐富,約67%,被稱為'陸地上的深海魚油'。 二,喝:多喝茶水 喝茶,是一種日常養生方法之一,可不同體液,還有促進毒素排出的作用。 紅茶,含有茶多酚、兒茶素、咖啡堿等成分,能促進體內毒素排出,有很好利尿作用。還可緩和心臟病和腎炎造成的水腫。 紅茶中含有多酚類化合物有很好消炎作用,還是一款非常適合女性飲用茶飲,可提神、加快血液循環。 蒲公英根茶,含有蒲公英醇、蒲公英素、膽堿、有機酸等成分,被稱為“尿床草”,有很好的利尿作用,還能預防缺鐵引起的貧血癥;蒲公英還含有大量鉀成分,與鈉一起調節體內的電解質平衡。 蒲公英還有很好的護肝作用,增強肝臟修復功能,預防酒精性肝損傷。 三,動:適量運動 適量可提高血液循環,促進血液中垃圾排出;運動還可促進身體代謝循環,有助于打開汗腺。 出汗是人體排毒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將體內乙醇、膽固醇和鹽分沖刷出來。 若血液流量減少,身體的疾病就會慢慢增多,血液粘稠就是一種。 45歲后的人,多練習練習太極拳,能調節身體血量,提高血液循環,減少毒素積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