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有以下幾點,說的不對可能得罪人:一是看方子大小,好的中醫方子不會太大,一般十味左右,還有很多三到七味藥的方子。好中醫就像狙擊手,瞄的準,用藥也精準。不會是對癥加藥,也不會出現病越“復雜”,方子越大。因為再復雜的病,再多的證狀可能病機只有一個,抓住病機,不管多“復雜”的病,方子也不會復雜。復雜的大方子要么是要效益,要么是根本沒有搞清“敵人”是誰,拿起機關槍不惜子彈亂掃射吧!或許有一槍打中了呢?殊不知,亂掃射也可能傷到“自己人”! 二是看方子的付數,好的中醫開方不會動則一個月的藥或十幾付藥。一般都會5-7付藥,而對外感病一般就是一付藥的自信,多則不會超過三付。“效不更方”或是“效必更方”需要醫者及時把握。如果方有效,雖有好轉,但基本狀態未變,那么“效不更方”仍然需要醫生確認的;如果好轉了,某些狀態變了,那就需要“效必更方”;如果藥后無效,是藥力不到?還是辨證錯誤?依然需要確認。所以好的中醫不會開民國張錫純所抨擊的“果子藥”,吃了不好,也不壞,就是錢貴。 三是看脈診,好的中醫脈診會很細,寸關尺,浮中沉細探尋,左右手都是需要細看的。不會伸手隨便搭一只手,幾秒鐘就罷,脈貴察“獨”,沒有左右手,寸關尺,浮沉對比,哪可能看出“獨”?“獨”是病人本身左右,上下,浮沉對比,才能發現,而不是像西醫指標那樣看評均值(每個人體質不同,脈象可能不同,但是即便和其他正常人脈象不同,也不一定是病,只要脈象平和就可以,所以脈是和自己比,不是和別人比)。搭手即止的醫生,如果不是“神醫”,就是裝模作樣。 四是看問診,好的中醫有耐心,問診很細,即便你認為與主訴毫無意義的他都會問,善于捕捉蛛絲馬跡,更不會僅根據你自己說的主證或是病名就提筆處方。(經方派可能有例外)。 五、看處方程序,好的中醫會有詳細的四診程序,不會僅憑西醫化驗指標或西醫診斷的病名處方,西醫指標僅能作為輔助參考。 六、好的中醫會告訴你服藥可能的好轉或臨時藥物反應,預期達到的效果,周期等等。 當然最重要的是療效,療效要快而且穩定,病人體質提升而病愈(而不是僅僅癥狀消失),而且病人不再容易反復。一個易感病人治好了,要在一年內極少再感,而不是僅本次感冒癥狀消失;一個哮喘病人治好了,要在三五年內基本不再發;一個便秘病人不是以通便為癒,而是不再便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