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請勿盲目用藥,請在中醫師指導下用藥! 脈藥對應歌: 人參最擅補元氣, (0.5-3.0) 右寸虛弱配黃芪,(1.0-3.0) 枸杞溫養補右尺,(3-6-9粒 ) 脈細小寒最相宜, 脈空剛急用芍藥,(0.3-1.0克 ) 脈空有熱用熟地,(0.3-0.6-0.9克) 肉桂偏于溫左脈,(0.3-1.0克) 右脈寒重用骨脂, (0.5-3.0克) 左寸低輊取柴胡, (0.3-0.5克) 升麻善把右寸舉, (0.3-0.5克) 左寸寒弱用桂枝, (0.3-1.5克) 右寸寒弱用白芷, (0.3-0.5克) 右關濕瘀用枳殼, (0.1-0.2-0.5克) 左關濕瘀用牛膝, (0.3-0.5克) 血瘀偏溫用丹參,(0.3-1.0克) 甘草調和引左郁, (0.1-0.3克) 實熱酌量用石膏, (0.5-1.5-3.0克) 實寒首選吳茱萸, (0.5-2.0克) 山藥化濕又滋陰, (0.5-3.0克) 白術利水祛寒濕, (0.5-2.0克) 溫化寒痰半夏好, (0.3-1.0克) 清利熱痰川貝宜, (0.1-0.3克) 薏米祛濕性最平, (0.5-2.0克) 茯苓利水最得力。 (0.5-1.0克) 生化湯 可以活血補虛,提高抗體力量。生化湯原料為當歸(全)8錢、川芎6錢、桃仁(去心)5分、烤老姜5分、炙草(蜜甘草)5分、米酒水1050cc。 備好原料,按照以下流程熬煮: 1、將藥材加入米酒水中,慢火加蓋煮一小時左右,約剩200cc,將藥酒倒出備用。 2、再次加入米酒水350cc,和第一次煮法相同,煮到約剩100cc。 3、將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藥酒加在一起拌勻,共300cc。一日內至少分三次以上喝完(可放在保溫壺內,當茶喝,一次一口,分數次喝完)。 生化湯雖然有補血、祛惡露的效果。但它畢竟是藥,不要吃得“過多”。 ![]() 圖片發自簡書App
![]() 圖片發自簡書App
18個區位空間: ①左邊寸、關、尺:各對應浮、中、沉 共3x3=9個 ②右邊寸、關、尺:各對應浮、中、沉 共3x3=9個 ① ②=18個區位空間 寸、關、尺位置: 摸脈的時候,先高骨定關,而后寸和尺。寸關尺的脈管有的人直,有的人彎。一般情況下,關脈比尺脈大一些,寸脈比尺脈大一點。 浮、中、沉: ① 浮:即(舉)~手指輕輕搭于脈上。浮代表皮肉 ②中:即(按)手指輕輕壓一點力度,壓到中層。中代表筋骨。 ③沉:即(按)手指按下去,但不要壓到底,略提一點。沉代表內臟 浮中沉:中取要比浮取脈位 大,浮取和沉取脈 位差不太多。
![]() 圖片發自簡書App
摸脈方法:/蘇秋紅(參考資料) 一、四大虛:氣虛、液虛、陰虛、陽虛: 氣虛:既指元氣損傷、元氣虛損,這樣情況有兩種人群中尢為常見。 第一類人:動過大手術。 第二類人:西藥打壓,在本能上扶不起,氣虛的脈象有以下特點:緩:指的是速度慢,在搭脈的時候,感覺脈眺較慢,弱:指的是力度,在搭脈時、感覺脈跳得十分無力,難以感受到。 液虛:體液虛損,就像一根吸管,第一回合是吸滿水,里面液體充盈。第二回合被吸干了,液體不足的感覺,就是液虛之感它有兩大特點: 1、空就像吸管內無水的感覺、搭脈的時候、可能剛開始覺得有力、細細品味就感覺很空,完全是虛張聲勢。 2、細:吸管無水后,繼續吸就會變細,所以在搭脈時會感覺手下的脈如弦一般細。 二、陰虛、陽虛:在腦海中想想一個陰陽魚圖 1、陰虛:就是陽氣過盛,陰氣不足。所以脈象有兩大特點。 第一是空乏、就是與液虛相近的手感,同時比較乏力。 2、是熱、在溫度上基本偏離正常水平,這里不是單指皮膚表層的寒熱,而是真正指脈搭上感受到的溫度,陽虛恰好與之相反,每一點都幾乎相反,除了在第一點特點上,陽虛的特點緩弱也就是同氣虛相近的手感。 五大實分別是:郁瘀水濕痰。 郁脈分為四種:部郁、側郁、層郁、位郁。 部郁:脈體上下不平遂。 側郁:指的是左右兩邊脈的力度不同,差距達到2倍,就是左手脈和右手脈感覺差很多、其中一只手得脈、感覺跳動力度較大。 層郁:通過表里判斷,也就是說,在浮中沉三個階段的不同,這里的差別指溫度了,即沉寒表熱。 剛搭上感覺很熱,但細細沉按,就感覺其實很寒。 位郁:即是某一部位的郁,在寸關尺上,脈的力度分布不均勻,這三方面,就是口訣中的表里上下左右郁脈。 氣實為郁:所以不良情緒也會帶來郁脈,所以郁結這個詞不僅僅是形容心中塊壘,更是身體真實反應。 接下來瘀脈: 瘀:直觀給人的感覺就是阻塞不通的,所以脈象整體的感覺就是有堵塞物,脈不是平滑的,減速帶感覺,它主要分為兩種: 1、濕瘀:濕瘀摸上去的感覺,第一肯定是潮濕,感覺指尖不一會就潮潮的了,第二是有塊壘狀的東西,摸起來時會很不滑順,澀澀的。 2、血瘀:血瘀的感覺稍有不同的是,會感覺像是在底下有細細的砂礫的感覺,比較硌手,也不滑順,不過血瘀在摸時,有偏溫或偏涼,這就是對溫度的感受了。 最后還有一點昰沉瘀:這一般是長期形成的,摸得時候會感覺骨頭很厚,像石頭一樣,并且還會比較濕。 接下來是水脈:所謂水脈稀薄如流水,所以水脈的最大特點,就象流水一般的手感。這種感覺可以通過把一個塑料袋裝滿水,扎緊后去摸,是相近的感覺。 濕脈:濕脈濡軟似漂棉,這就是濕脈很形象的比喩了,感覺濡軟散漫且濁而不清,象邊界不清,多見于腸道問題。 痰脈:這里的痰不是指的咳嗽時往外吐的痰,泛指一切在身體內不通暢的阻隔物。 痰脈:如珠旋的所以手感就象珠子一樣,而有滾動并且粘滑。 《S震蕩中醫之中成藥》 中成藥表單 1、 補中益氣丸:補氣祛濕升提兩寸,寸輊關緩尺濕 成分:柴胡、升麻、黃芪、黨參、白術、陳皮、當歸、甘草 2、 十全大補丸:溫補氣液、氣液虛輊 、一派虛寒 (1)四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甘草(補氣) (2)溫補:黃芪、肉桂 (3)四物湯:川芎、熟地、當歸、白芍(補液) 3、 歸脾丸:補氣液,緩細小(以補為主) 成分:黨參、黃芪、白術、遠志、酸棗仁、茯苓、當歸、木香、大棗、炙甘草(以通為主) 4、 健脾丸:祛右關郁瘀虛緩 成分:黨參(補氣)、炒白術(化水)、陳皮、枳殼、山楂、麥芽(化瘀) 5、 六味地黃丸:陰虛,尺沉陽動(有濕氣不可以用) 成分:熟地、山茱萸、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陰虛) 6、 桂附地黃丸:補陰陽兩虛,尺沉虛寒(陰陽兩虛) 成分:肉桂、附子、熟地、山茱萸、山藥、茯苓、澤瀉、牡丹皮(吃六味地黃丸,桂附地黃丸為什么上火,運動量少。強生靠鍛煉,運動升陽) 7、 知柏地黃丸:抑陽滋陰,剛急陽動 成分:知母、黃柏、熟地、吳茱萸、山藥、茯苓、牡丹皮 8、 附子理中丸:祛虛寒水濕,水濕虛寒 成分:附子、黨參、白術、干姜、甘草 9、 參苓白術散:補虛祛濕,虛緩水濕,無寒熱 10、 藿香正氣水:祛寒濕,郁瘀,沉寒郁水濕 11、 銀翹解毒丸:治表層實熱,浮陽動(脈象一定有力熱像) 12、 逍遙丸:平左側輊郁,左大右、左輊郁(情緒上引起的郁脈) 13、 保和丸:祛右關濕瘀(保和丸=枳殼) 14、 木香順氣丸:祛右關郁瘀 醋=白芍 芝麻=熟地n |
|
來自: 抹濃3841419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