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了昨天剛更新的《奇葩大會2》 當大家還沉浸在高曉松叫板樊登:如果讀書就能解決問題,這個世界未免也太容易了吧! 我卻被接下來上場的的這位大學講師兼心理學咨詢師李松蔚分享的主題: 這個世界沒有應該不應該,給扎心了!! 他一上來就自我介紹說自己的職業其實是個“無用”的心理咨詢師, 因為不管別人問他什么問題, 他大部分的回答是, 我不知道,我沒有辦法,我不知道什么樣是好的,我對你沒有建議。 他還開玩笑說自己像他這樣的人居然能活到現在是個奇葩, 因為每一個來心理咨詢的人, 他其實是要求你這個咨詢師給他一個解答, 但其實,心理咨詢它是有一個錯位, 咨詢者以為咨詢師能夠為他們指明方向, 而其實不然,那些咨詢師其實被咨詢者買來時間,是聽他們講的。 “我們一直希望有專業的人能夠告訴我們要怎么做才是對的, 而這個錯位,其實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精神上的困惑?!?/strong> ——李松蔚 1 他先舉例女兒小時候比較晚說話的事, 因為之前看了一些關于孩子的長大歷程會經過過哪幾個階段的書, 但到了9月份的時候,女兒還是沒有說話, 這時他就想是不是女兒有問題? 他感慨道,現在回憶這個事情有點可笑, 一邊是活生生的人,一邊是一本書, 但我們的第一反應確實這個人是不是長錯了! 我們會覺得這個人有問題。 (這時全場很默契地掌聲響起!在座的四位導師都很意味深長地點了點頭。) 02 再舉例一個職員的咨詢故事, 他很糾結要不要去找老板討錢, 因為之前領導承諾過他要是做完了這個單子要給他一定的獎勵, 但過了很久他發現老板似乎是忘記了這回事, 這時他就很糾結要不要去跟老板直接說, 你當初不是承諾過要給我一筆獎金么? 于是他就去了一個心理咨詢的會場, 讓老師幫他分析一下。 咨詢的結果是那位員工很信誓旦旦地說明天要去跟他老板討, 當時李松蔚導師也在, 于是就問了他,你真的打算明天去跟老板要么, 他語氣弱了點說,恩,大概可能吧。 李老師又問,大概又多大可能,你給我估計下。 他說大概10%是有的吧。 那位職工說,其實自己每一天都想把這個事情解決掉, 但到第二天自己就慫了。 對自己說,還是算了吧,也沒有那么急, 這讓他想起了小時候一件事自己被幼兒園小朋友搶玩具, 然后他沒有還手, 被媽媽看見,媽媽回家后就很生氣, 說你怎么這么慫,別人欺負你,你都不敢還手, 你要勇敢點,捍衛你的權利,明天就去把它要回來! 所以他每天去幼兒園都很害怕, 因為他說不出那些話,而媽媽又在背后推他, 而剛才心理咨詢師對他做的也是小時候媽媽對他做的那樣, 這讓他感受到趨同的壓迫感。 有時候我們覺得你應該去做這件事啊, 你應該去爭取啊,你應該去捍衛你的權利啊等等, 雖然這個話的本意是“我在為你好”, 但在當事人聽起來, 如果他不真正覺得,那也是沒用的。 就像上面說的, 心理咨詢師可以教給那位職員很多去跟老板要錢的方法和技巧, 但那是心理咨詢師想讓他去做的事, 而不是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在李松蔚老師的開導下, 他意識到,當他不去找老板要錢的時候, 他其實是隔著20多年的時空對他媽媽喊話: 我就是這么慫的人??! 我就是我,你不要推著我去做這件事。 聽到這里,我突然很感動, 一直以來,我們都是被教導成要做一個勇敢的人, 而不是認同一個人的“慫”, 在世俗觀念看來,“慫”這個字眼很消極, 又帶有點貶義的感情色彩在里面, 往往是羞以啟齒的, 我想任何一個人應該都不愿意被貼上一個帶“慫”字的標簽吧! 而現在,它卻被光明正大的被展現出來, 或許,承認自己的“慫”那又怎樣呢? 就像那位職員說的, 難道就因為慫,她的媽媽就不愛他了么? 說到這里,我不由覺得生活確實就是如此, 我們更多時候不是自己愿意去做什么, 而是被別人,被生活,被這個社會推著我們去做什么, 從小的升學考試, 選工作的準則就是高薪、前景好, 與人相處要友善和睦, 找女朋友要找漂亮、懂事的, 找男朋友要找家境好的,最好是有房有車, 成家后就應該當一個合格的大人,撫育下一代....... 社會中這些無形的條條框框就像一道道枷鎖似的, 把你困得快透不過氣來了, 你做的每一件事也不知道是出于走心的還是走胃, 是充分必要條件還是必要不充分, 反正你知道大家都這樣做就是了。 你也應該這么做。 想起狄更斯的一句話: “我們處在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strong> 這個時代各種形形色色的標簽會被放大化, 尤其是那些積極的、帶著奮發向上的觀點一個一個激勵著我們要如何與這個世界爭傲,不要落后于人。 但事實真的如此么, 你努力地依照世界的樣子去做了后, 你從此就真的很開心了么, 如果不是,那還是停止吧。 正如李松蔚老師說的, 我們這個時代在遇到不同想法時候, 最容易想到處理方式的就是做加法, 去引入另一個新的想法或者是權威的想法, 告訴我們該怎么做是對的,我們該聽誰的, 但其實生活中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減法, (圖文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
來自: 昵稱52216650 > 《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