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位先后的排名由低到高是這樣的:秀才—舉人—貢士—進士—探花—榜眼—狀元 古代讀書人想求取功名,必經(jīng)過十年寒窗,參加各級政府舉辦的考試。分別是: 縣試—府試—院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 縣府兩級屬初試,初試合格叫童生??蛇M入科舉考試。 共四級:院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四級。 (1)院試考中后稱“生員”,也就是秀才。 (2)秀才參加鄉(xiāng)試,合格者員叫舉人。 (3)會試地點京城,考中后稱“貢士”。 (4)貢士可參加殿試,考中了就叫進士。 殿試分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殿試第一名-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科舉考試,是我國古代國家層層選拔人才及官吏的重要手段。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一直沿用至清朝滅亡。算是中國最早的“高考”。 一、縣試、府試 縣試與府試算是初選,相當于縣、市級的考試,選拔兩次。只要是讀書人,無論年齡大小,都可以參加。 通過了被稱作童生。 基本上相當于高小水平。 有了童生的資格,就可以在求取功名的路上繼續(xù)前行,進入下一輪的考試。 二、院試 童生可參加由各省學政、提督主持的院試。 院試合格后稱為生員,也就是秀才。不合格的仍舊是童生。 很多人都認為秀才水平很一般,影視劇里秀才的形象,往往是貧窮、迂腐的象征。但事實上,能成為秀才的人,已經(jīng)是那個時代絕對的文化人,所以,有“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說法。 只是因為秀才與做官無緣,品級不入流,但又放不下文化人的架子,所以給人“窮酸”的感覺。 實際上,秀才在當?shù)匾彩艿揭欢ǖ淖鹬亍N覀兛梢钥吹?,各地私塾的教書先生,大都是秀才出身。憑自己的能力解決溫飽應(yīng)該不成問題。 三、鄉(xiāng)試 鄉(xiāng)試,算是科舉考試中的大考。一般在秋天(中秋前后)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在省城舉行。 鄉(xiāng)試考試過了,那就是舉人了,意味著改變命運的機會來了,做官的幾率很大。 一般一個縣里,數(shù)年才出一個舉人。 “范進中舉”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范進五十多歲才中舉人,結(jié)果喜極而瘋,可見舉人的份量之重,讀書人渴求之深。 的確,從“秀才”到“舉人”,雖說只差了一個級別,卻是人生的大反轉(zhuǎn)。我們看到范進中了秀才以后,雖說吃上了老丈人胡屠戶送的肉食,卻還是被胡屠夫罵的狗血淋頭,上門借錢都被打出來。 后來中了舉人,卻是嚇得老丈人胡屠戶唯唯諾諾,人前人后給范進賠笑臉。 所以,“中舉”之后,幾乎可以一步登天,一夜之間,從草根變土豪。 還有《白鹿原》中的朱舉人,即便不能成為高官,也算得上縣里的名流,有很高的威望。 四、會試 擁有了舉人資格,就可以在鄉(xiāng)試的第二年進京趕考了。 會試,在春季舉行,每三年一次。由禮部主持,稱為“春闈”、“禮闈”。 能夠進京趕,進一步深造的,一般都是家境殷實的富家子弟,古代進京趕考路途遙遠,耗資巨大,一般家庭難以承擔。 舉人參加會試,考試通過稱為貢士,意思是進貢給天子的士子。 其實這已經(jīng)是科舉考試中最高的級別了,貢士基本就是準進士了。后來皇帝怕主考官徇私舞弊,又加了一道殿試。 五、殿試 殿試又稱“御試”、廷試”,算是加試。參加殿試,如果不出大錯,基本不會被刷。 殿試最后結(jié)果分三等: 第一等,進士及第,共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 第二等,賜進士出身,從第四名到第一百名左右都是。 第三等,賜同進士出身,若干名。 中了進士就非常了不得了,多數(shù)做到京官。李叔同的父親李世珍,是同治年間考中的進士,官至吏部主事。 紅樓夢里的賈雨村,進京趕考,居然中了進士,轉(zhuǎn)身已是堂堂知府大人。 正可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有的說,古代進士相當于現(xiàn)在博土后水平,有人說相當于院士一級。有書君認為,比喻雖然通俗、形象,實際上由于古今制度不同,考試科目差異,實際上并沒有可比性。 但是有一點是相通的,古往今來,那些莘莘學子,不管是求取功名也好,實現(xiàn)個人抱負也罷,均是一份耕耘 ,一份收獲。 科舉考試在當時也算是國家選拔人才,最公平的手段了,要不然不會存在幾千年。您說呢? |
|
來自: 昵稱3293762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