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復興,1946年生,天津人,祖籍山西,著名山水畫家。中國畫學會副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研究員,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水墨畫院副院長,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中國友聯(lián)畫院畫家,榮寶齋畫院特聘畫家,中國美協(xié)會員,廣西美協(xié)顧問,國家一級美術師。 張復興一路走來,講究筆墨傳承。繼承借鑒傳統(tǒng),適度地觀照生活,凝練藝術語言,恰當融合現(xiàn)代意識,逐步營造自我境界,正是張復興對自己多年習畫、獨自摸索的一點心得體會。 張復興對傳統(tǒng)繪畫浸潤日久,他對宋畫的嚴謹、元畫的恬淡愈來愈情有獨鐘,對黃子久的平淡天真、王叔明的繁復縝密、王原祁的精致筆墨傾慕不已,每每感到古人畫中的精神境界及其所透出的一種不可抗拒,難以述說的愉悅。只是今天這種境界怕是久違了。是對傳統(tǒng)的研究和繼承出了問題,還是對傳統(tǒng)的精神或形式有所偏廢?是生吞活剝或食古難化?難以說清楚、道明白。這個難以解脫的是非卻給他提了個醒:深厚的傳統(tǒng)非輕易可吃透的,繼承傳統(tǒng)是一個極嚴肅的話題,總是要講點技巧和原則的。 張復興有選擇地借鑒著傳統(tǒng)。師法傳統(tǒng)但不追求古意,敬仰先賢卻不迷信成法,又時時告誡自己貼近現(xiàn)實生活,注意與古人拉開距離。就像青年時喜愛黃子久的嚴密和秀致,之后又喜歡他的繁復和渾厚,今天則尤其喜愛的他的散淡和天真,這是師古的軌跡,也是不同階段體味傳統(tǒng)的收獲。 黃子久給他最大的啟發(fā)還是外師造化,比如《富春山居圖》是黃子久的高峰,也是中國文人山水畫的高峰,怎么師法它是一個可以大大研究的題目。此圖陂陀沙岸、崗巒起伏、林木交錯、舟舍散聚,其連綿不斷、層層疊疊、純靜平和、豐富自然的富春江氣息中,最直接感受就是好像做了一次爽心悅意、過目難忘的郊游,此即師造化之功。富春江作為廣大江南山水代表,它的氣質具有典型的南方山川風貌,這與張復興生活的漓江流域的桂北山區(qū)有非常相似之外。這點對他很大啟發(fā),強調對真山真水的直接感受而非對傳統(tǒng)成法的生搬硬套,從桂北蒼莽的山林中獲得靈感而非從傳統(tǒng)山水畫中移借符號,疊加現(xiàn)代審美情趣而非因襲古典情調,從而創(chuàng)造了我自己樹木蔥籠、溝壑縱橫、溪泉跌宕,遠近開合的圖式,又變黃子久的散淡為我的疏朗、變黃的天真為我的樸拙,經過一番折騰,倒也蠻貼切的體現(xiàn)在我的山水畫中。 作為當代人,與古人太多的不同使張復興更自信地追求自己的審美理想。河山熏陶使激情得以傾述,生活感悟使創(chuàng)作漸入佳境。師法自然,自然而然地觀照生活本身,對客觀山水形貌不作照搬式的影寫和記錄,注重直觀感覺和體驗,表述對自然的親和感,是當代山水畫作的必經之路,這條路前有古人后更有來者。中國山水畫強調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對自然山水作多維角度的審美觀照?!爱嫴坏ü?,當法自然?!保鳌ぬ浦酒酢独L事微言》)現(xiàn)在很多山水畫更注重主觀情感的流露與宣泄,崇尚自我意識的表述和伸張,客觀形象如地形地貌已居為次要了。而張復興的山水畫,始終情系中國南部漓江流域的桂北山區(qū),在渾厚蒼涼、重巒疊嶂的越城嶺中,在千峰競秀、云纏霧繞的百回漓江中,苦苦尋找我的感受,織造我的圖畫。在這份真實與關照間,在沉著與空靈中,無拘無束,置身法外,暢神悠游。 張復興對客觀參照反復觀察、歸納、鍛煉形象,是凝練,純化藝術語言的路數(shù)。黃子久在《富春江居圖》、《天池石壁圖》、《快雪時晴圖》、《九峰雪霽圖》中,其線性化的藝術語言已爐火純青,淋漓盡致,為后人所嘆為觀止、折服不己。其凝練,純化的繪畫語言儼然成了一股統(tǒng)攝畫面的神秘力量。他的畫作也在努力尋找、馴服這股力量。透過四季常青而繁茂的植被,還能看到又一層植被存在,一層層的交相輝映直至無究無盡的真實空間,被主觀地將層次壓縮減弱,僅著力于近中遠景的有序鋪陳,輔以微妙過渡,不留痕跡地織成一個蒼潤凝固、幾無層次的平面空間,以密襯虛,虛處著眼,密處著力,精心設計并有意強調留白,力求從整體上造就一個全新的視覺效果和力量,在線、點、墨塊的交織中,恰當?shù)亓粝律拾l(fā)揮的空間,設色中減少客觀紛繁的色相使之單純,綴以少許亮色做冷暖過渡,使筆墨的表現(xiàn)與整體色調相吻合,筆線、墨點、色塊與現(xiàn)象若即若離,密密匝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起止無定,信馬游韁,破破合合,筆筆生發(fā),交織映掩,游離散布,不拘形式,若隱若現(xiàn)地呼喚出畫面韻味的精妙。作品面貌則從前期的嚴謹過渡到現(xiàn)在的松靈,從反復勾畫皴擦演化到水墨融接暈染,從平和寧靜的直白輾轉到隱隱透出些許微妙的詩意。拒絕固守所成,積極求變,臻至完美。張復興堅持認為注重自身對生活的感受和觀照,避免概念和程式化,是中國山水畫能夠持續(xù)發(fā)展、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恰當?shù)厝诤袭敶庾R,也是張復興在創(chuàng)作中考慮較多的問題。當代意識與傳統(tǒng)觀念并不相悖,應視作傳統(tǒng)觀念在當下的發(fā)展和充實,一個當代人的畫作若無當代意識則幾乎不可成立,當代意識似乎應該帶點沖鋒陷陣的酷味。比如黃子久的畫也是他那個時代的當代意識。在張復興的作品中,當代意識表現(xiàn)在形式上,是力求一種新的、有難度的、不同于傳統(tǒng)、有異于他人的視覺形象。在內涵上追求平和、溫潤、渾厚、松靈的精神氣質。形式與內涵追求同步而統(tǒng)一,與生俱來且貫穿始終,不斷充實以至和諧完善,達到陽剛而不霸悍,精微而不陰柔,豪爽而不狂妄,拙樸而不荒率,飄逸而不油滑,甜美而不媚俗,矜持而不刻板,寧靜而不呆滯的通神境界。在說不完的講究中,還要凸現(xiàn)出一種稱為個性的東西,實在是個難事,解決諸多矛盾最為合理的辦法是恰如其分地把握其中的度,暗自深悟“中庸”二字。 一切手段的存在和調用,只是為了營構一種自我追求的境界,一種山水精神境界,一種博大的柔情氣概,一種生生不息的生命享受,一種使“以形寫神”和“氣韻生動”的“神”、“韻”得以體現(xiàn)的追求,一種平和、純凈、清曠、雅逸的自我風格。這是張復興在繼承發(fā)揚具有中國精神氣派的民族繪畫道路上的一點努力,他尚奮力進行著。 (責任編輯:李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