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莊子都是國學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是道家創始人,為什么語文課本中卻屢屢把莊子的文章列為重點選讀,如逍遙游、秋水,而老子的朗朗上口《道德經》卻遲遲不見蹤影? 高中語文必修四 人教版 首先,老子的文章翻譯不一,爭議較多。 例如《道德經》中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們來看看網友們各自的理解 直接語言翻譯 抽象解釋 與第一個網友解釋相矛盾 其次,趣味性大大降低,多涉及哲學辯證,文學性不強。 論道上,老子重視邏輯,第一章就以認識論、方法論的哲學思維道出了對宇宙世界的解釋看法。這也間接體現了國學的博大精深。例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如辯證的看待強弱——‘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軍隊過于精強,另敵人重視不敢大意,反而會失敗;樹木過于成熟茂盛反而會被人砍伐使用,此所謂‘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 對比莊子文章中奇幻的想象,浪漫的詩意,老子樸素的說理論證使其文學性、趣味性大大降低。 老子嚴峻莊重的神態 再次,情感上的消極,行動上“無為”? 情感上,冷言冷語,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反映天地無情的同時,也體現了老子國學文風的冷酷,性格上的寡情。 不似莊子的逍遙“無為”,老子對政治的關注,表現老子在用兵之道,君主處事的論說。如‘無為而治’、‘后發制人’、‘以弱制強’等。為君主的謀權劃策,可見老子的“無為”,是“無為而為”,“以無為求有為”,不是真的無為。 紅墻內的歷史變遷萬載,而國學文化依舊長存 《老子》是一部哲學著作,國學之經典,其深度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有志成為學者或懷有政治抱負人士往往愛不釋手,故望大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好讀書,讀好書,國學著作《老子》是你不二的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