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有幸邀請陳秀華教授至我院進行題為《嶺南陳氏針法及其臨床應用》的學術講座。本次講座將講課、視頻及現場操作結合起來,講課過程結合具體例子來闡述,形象生動,簡單易懂。通過此次講座,我們不僅學習到了嶺南陳氏針法的主要學術思想及針法精髓,現場陳教授還針對不同的病癥進行了診治,診斷思路清晰縝密,針法嫻熟,效果立竿見影,學員們都受益匪淺。接下來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學習心得。 01 重視經絡理論對針灸臨床的指導作用 由于針灸治病是用針或灸的方法作用于腧穴,從而發揮調經絡,通血氣,調陰陽,補虛瀉實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病目的。因此論治時明辨病在何部位,屬于何臟何經尤為重要。根據此理論,陳全新教授建立了嶺南陳氏針法的學術思想: 通(遠近取穴通經絡) 調(俞募配穴調臟腑) 和(上下配合通陰陽) 暢(左右思變暢六經) 這些都是辯證取穴的重要原則,對針灸臨床診治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02 開創無痛進針手法——飛針 針灸醫學發展到今天,其治療效果眾所周知,但由于患者(尤其是兒童患者)對疼痛的恐懼,導致無法接受針灸治療,或者即使接受針灸治療,但由于他們的恐懼,直接或間接地減弱了針灸應有的治療效果。因此,如何使進針手法達到無痛或盡量減少疼痛發生,是針灸醫學迫切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飛針,是陳全新教授受何若愚《流注指微賦》“針入貴速,既入徐進”的影響,在“無痛進針法”和“透電進針法”的基礎上獨創的快速旋轉進針法。飛針的特點是:無菌、無痛、準確、快速,它奠定了我國無痛針灸技術的里程碑。陳教授強調飛針的練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日常反反復復地操作練習。飛針的練成需要經過四部曲:1.徒手練習;2.捻針;3. 持針垂直旋轉刺入;4.擺動旋轉刺入。每個步驟都需要一段時間的反復練習,其中徒手練習需要一個月;捻針需要兩個月;持針垂直旋轉刺入需要三個月。 03 提倡分級補瀉 《素問·調經論》曰:“百病之生,皆有虛實,而補瀉行焉。”故補虛瀉實是平衡陰陽,治療疾病的重要手段及途徑。陳氏的分級補瀉法是以辨證為基礎的。根據病人的不同體質,疾病的不同階段,以及針下氣至情況,采用不同的運針強度、頻率和持續時間,將補針和瀉針分為“輕、平、大”三類(即大補、平補、輕補;大瀉、平瀉、輕瀉和平補平瀉)。分級補瀉手法將徐疾補瀉、提插補瀉、捻轉補瀉等多種補瀉手法結合。分級補瀉除了辯證特點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補瀉手法量化,這讓操作更具規范化,不僅在臨床的實踐中能更好應用,而且能針對不同證型的患者進行施治,從而提高臨床療效。陳教授講完后進行了現場操作,其中某學員在接受輕補手法后訴針下有沉緊感,自我感覺很愉悅,疲勞感瞬間減輕。可知,補瀉手法的使用得當對針刺效果是如此的重要。 04 重視運針行氣 針刺得氣后,采用相應手法使針感沿經脈循行路線向病所或遠處傳導的現象,稱為循經感傳和氣至病所。而促使循經感傳的針刺手法稱為導氣法。《靈樞. 九針十二原》曰:“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云,明乎若見蒼天”。此文道出了氣至病所的重要性,也間接說明了導氣法的重要性。講座中陳教授給我們講解了按壓關閉的導氣法。即充分運用押手,按壓針柄或按壓針穴上下,以使針感向預定方向傳導。《金針賦》曰:“按之在前,使氣在后;按之在后,使氣在前。”一文說的就是導氣法。當時一學員左側腰部有酸脹、緊繃不適感,身體前傾受限。陳教授取其右側中渚穴,氣至后行導氣法,用押手按壓針穴之下,使經氣往上走,行氣一次后癥狀有所緩解,再次行氣后癥狀消失。 ▲陳秀華教授為患者診治 05 強調治神與守神 所謂治神,一是在針灸施治前后注重調治病人的精神狀態;二是在針灸操作過程中,醫者專一其神,意守神氣;病人神情安定,意守感傳。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大醫精誠》曰:“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靈樞.九針十二原》曰:“粗守形,上守神。”清.吳謙《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曰:“凡下針,要病人神氣定,息數勻,醫者也如之。”這說明了治神與守神的重要性。治神與守神是充分調動醫者、病人兩方面積極性的關鍵措施。醫者端正醫療作風,認真操作,潛心盡意,正神守氣;病人正確對待疾病,配合治療,安神定志,意守感傳,才能更好地發揮針灸療法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小結 “嶺南陳氏針法”是陳全新教授在古代針刺手法的基礎上改良并獨創的系列針法 , 其涵括了“嶺南陳氏飛針法”、“嶺南陳氏分級補瀉手法”及“嶺南陳氏導氣法”。其獨創的“飛針”,以無菌、無痛、準確、快速為特點,診治時根據臟腑經絡學說, 將辨證、辨病與辨經相結合,再施以相應的補瀉手法及導氣法,臨床療效顯著。很開心能有這么一個機會對嶺南陳氏針法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機會去學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