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號打算以連載的形式,從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為基礎,用通俗語言、清晰邏輯再現北宋100多年政權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筆談:北宋王朝盛世夢》。此為第62篇。 從冬到春,從春到夏,金陵被圍數月,人喊馬嘶,李煜卻蒙在鼓里。 他不知是以為宋軍無法渡江,還是亂世中求一時安靜,深居宮內,請來和尚道士日夜誦經,居然忘記了國家大事。 五月的一天,李煜忽然臨時起意,登城巡視。當他看到城外盡是宋軍營寨,又驚又恐。 他問隨后的統帥皇甫繼勛,怎么不報告? 這是臥底嗎?皇甫繼勛正是皇甫暉的兒子。他本就沒有忠君報國的思想,只想著早點投降好延續富貴,平日里說的都是喪氣話。 比如,他動不動就說,宋軍太厲害,誰打得過? 一旦有人被宋軍打敗,他就興高采烈,說,你看,我預料得沒錯吧? 手下有人想組織敢死隊突圍,皇甫繼勛就直接抽他,把他關起來。 有什么軍情,他就直接貪污,把李煜蒙在鼓里。 這怎么看,都像是趙匡胤的臥底,還虧得李煜任用他。 現在,大麻煩來了,李煜要追究責任了。 皇甫繼勛的腦子可能真的不好使。他當著大家的面,對李煜說,宋軍這么強勁,報告給你,估計也沒啥用! 就是泥菩薩也有三分火氣。李煜再軟,也有硬的時候。他殺了皇甫繼勛,讓手下將士們將他吃了。 接下來,得另謀良策。 援軍在哪?此時,金陵城外的南唐軍隊主要就集中在湖口(今江西九江湖口)和潤州(今江蘇鎮江潤州區)。 李煜下令朱令赟來援金陵。 朱令赟在湖口擁兵十萬,他的手下將領都要求趕緊出兵。 朱令赟很猶豫,畢竟南唐就這么點力量了,邊上宋朝又有王明的西路軍在虎視眈眈。如果順江救援能打勝戰固然好,就怕萬一失利。 但直接拒命肯定不行。于是他找來南都留守柴克貞,讓他鎮守湖口,自己好領兵出征。柴克貞則推脫自己有病,拒絕了。 這下朱令赟有理由拒命了。他說,湖口基地沒人鎮守,如果貿然出兵,可能會糧道被斷,失敗了就前后皆敵、進退無路了。 接下來,不管李煜怎么催,朱令赟就是按兵不動。 求和吧時間拖到九月,潤州投降。這下李煜徹底急了。 戰是沒力量,那就求和吧。朝堂上下分析研究,決定派出辯才無礙的徐鉉,前往開封見趙匡胤。 一場別開生面的對話開始了。 徐鉉質問,李煜無罪,你這是師出無名! 趙匡胤像是看天外來客一樣,未做回答。主要是不好接口,這李煜派來的使者完全不是正常人思維嘛,不在一個頻道上,說這么幼稚的話。 他還以為自己厲害,一句話就把趙匡胤說得啞口無言了,就接著問,李煜畢恭畢敬,像對待父親一樣對你,又沒有犯錯,你干嘛打他? 趙匡胤火了,就逗徐鉉說,你見過父子分成兩家的嗎?父親打兒子,天經地義! 徐鉉一下就被趙匡胤的話噎住了,只得返回南唐。 又見火攻李煜惱羞成怒,既然求和不成,那就孤注一擲,決一死戰吧。他再次給朱令赟下了最后通牒。 朱令赟終于帶著南唐僅存的援兵,乘著木筏、戰艦,從湖口出發了。他的計劃是順流而下,然后一舉燒毀采石磯的浮梁。 此時,王明所的部隊在皖口(今安徽安慶懷寧)駐扎。他很著急,馬上匯報趙匡胤,請求增援三百艘戰船,好與朱令赟大戰。 趙匡胤說,他的大軍行動迅速,來不及準備了,你用疑兵之計吧。 他叫王明豎上長木,懸掛旗幟,故布疑陣。 煙霧朦朧中,朱令赟一看,以為是大部隊在前方阻擋。優柔寡斷的他又犯疑了,怎么辦,走還是不走? 一猶豫,就在這逗留起來,給了宋軍充分的準備時間。 王明、劉遇指揮突襲,兩軍發生了遭遇戰。 朱令赟防備不及,只能臨機處置。現場有什么將就著用吧。剛好,原本打算燒毀浮梁的物資還在,借正吹著的南風,可以火攻北面宋軍。 于是,他下令火攻。這種千百年來屢試不爽的妙計,拿來就用。 可惜,這妙計太受自然規律的影響。時已十月入冬,風向很快轉回原本的北風。 烈火借風勢熊熊撲向南唐自己的船艦。 宋軍再乘勢猛攻,殲滅了南唐援軍。 如此之下,金陵已無再守的希望。 道理明白太晚了李煜只能再次求和。 十一月徐鉉又來見趙匡胤,繼續談趙匡胤師出無名的事。 趙匡胤說,李煜不聽話,不愿來見我,我就要打他! 徐鉉爭辯說,李煜這么恭敬,哪是不來見你,只是病了,暫時沒有辦法來而已。 趙匡胤實在不想再啰嗦,這徐鉉喋喋不休讓人煩透了,戰爭年代就要用實力說話,哪來那么多廢話。 他用手按劍,霸氣回應道,不要再說了,你問李煜有何罪?我告訴你,他罪在“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徐鉉聽罷,明白了,趙匡胤就是一流氓,千方百計找理由滅南唐。對流氓,你沒有辦法求和,只能用同樣的流氓手段對付他。 可惜這道理明白得太晚了。 多謝欣賞。讀完此篇,如仍感興趣,敬請關注本號,后續連載更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