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傾聽——聽媽媽講故事 回家了,80多歲的老母親又和你“嘮嘮叨叨”了。你不耐煩地說:“好了、好了,都說了幾百遍了……” 感受一下你當時的狀態(tài),一定是眉頭緊鎖,心口糾結(jié),全身緊繃,僵硬的手臂向媽媽搖晃著。仔細體會的話,你會覺得你的耳根都難受,似乎要從里面鎖住自己的耳朵。 你不耐煩地進屋了,媽媽委屈的淚就會往肚子里流。爸爸回來了,媽媽的怨氣就會發(fā)給爸爸,家便充滿了煩亂、埋怨之氣。 如果,母親和你“嘮叨”的時候,你將愛帶進耳朵里,帶進“聽”的動作里呢? 蹲在媽媽身邊,依偎著媽媽,就像小時候聽媽媽 講故事一樣,仰著臉,充滿好奇的等著下文。雖然你已經(jīng)聽過無數(shù)遍了,雖然你早知道了答案,你還是好奇地問媽媽:“下面呢,媽媽,下面發(fā)生了什么?”或者還開玩笑地問媽媽怎么這次講漏了某個片段……你們一定會開心地笑起來。開心,就是心開了,心中的愛就出來了,你和媽媽一定被愛充滿、被愛滋養(yǎng)。想想那種場景,多么溫馨,多么幸福!你上班的疲勞就會一掃而光,媽媽也會快樂無比。 小時候聽媽媽講故事,一個“哪吒鬧海”就百聽不厭,哪怕媽媽已經(jīng)工作一天,非常疲憊,反復復要媽媽講好多遍,是可以說百聽不厭。為什么不能像小時候聽故事一樣聽媽媽重復幾遍她想說的話,而把媽媽的話定義為嘮叨呢? 而當你要耐心地聽媽媽嘮叨的時候,媽媽一定會高興地說:“快進屋休息吧,工作了一天了。”而高興的媽媽又會把高興傳給爸爸,家,便其樂融融…… 兒女們在父母的陪伴中幸福地長大,但是,父母卻在少有兒女的陪伴中孤獨地變老。其實,媽媽“嘮叨”一些事,并不是要你給她一個答案,而是在尋求關(guān)注,尋求愛。就像小時候怕“黑”,孩子哭鬧著要父母抱著一樣,孩子不需要聽“大灰狼是童話里的,不是真的”這樣的道理,一個愛的擁抱就能安撫他對黑暗的恐懼。而對“嘮叨”的母親——這樣的老小孩呢?你需要做的不是告訴她“你不要胡思亂想”、“我都這么大了,你不要瞎操心了”;不是埋怨她“你怎么變得這么不講理了!”而是帶著愛,靜靜的聆聽。媽媽感受到兒女的愛了,慢慢地就不會再“嘮叨”了。 從一定意義上說,嘮叨也是病,缺少愛的病。這個病是兒女對父母的忽視造成的。治好嘮叨,還需要兒女的“愛”這味良藥。 待續(xù)...... 拳拳服膺,默默祝福: 身心健康,幸福如意,人人安樂,世世和平。 |
|